何昀 黄为民 刘志刚 罗威耀 林青梅 叶星光 廖旺 何小城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感染人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甚至胃癌等严重疾病的重要病因[1]。大部分成人H.pylori感染在儿童期获得,定植机体后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2]。学龄期儿童是获得H.pylori的高峰期,了解其感染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对控制和消除感染有重要意义[3]。不同地区H.pylori感染率及流行病学特征差异较大[4]。本研究对佛山地区小学生H.pylori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提供理论依据及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1 调查对象 根据佛山市教育局提供的信息,随机在禅城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顺德区选出小学各一所,采用整群抽样,在一~六年级各选出一个班级的同学作为入选对象。均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6~12岁;(2)1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对检测H.pylori有影响的药物;(3)自愿参加本研究,取得其法定监护人签署医学研究课题知情同意书。排除具有腹痛、便血、恶心、嗳气等消化道症状、部分胃切除者,共纳入1 288例。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社会经济因素如家庭月收入、家庭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等;生活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用餐是否是专用餐具、饮食行为等;直系亲属是否具有消化道疾病史等。身高、体重由专职人员采用同一电子秤进行测量,根据我国2005版0~18岁儿童生长标准,问卷其他内容由小学生监护人进行填写。儿童饮食行为采用5级评分法,蔬菜、水果、 肉类、蛋类、奶类、豆类的食用频率6~7 d/周(记5分)、4~5 d/周(记4分)、2~3 d/周(记3分)、1 d/周或更少(记2分)、未食用(记1分);含糖饮料、西式快餐、甜食、油炸/膨化食品的食用频率6~7 d/周(记1分)、4~5 d/周(记2分)、2~3 d/周(记3分)、≤1 d/周(记4分)、未食用(记5分),得分越高,则表明饮食行为越健康。
1.2.2 H.pylori检测及诊断方法: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受试者空腹状态下,漱口,口服一颗13C尿素片后,静坐20 min后向集气卡中吹气,经13C呼气分析仪检测。通常采用δ‰来表示测定结果,即千分差值:δ‰=13C测定样品的同位素丰度-13C参比样品的同位素丰度/13C参比样品的同位素丰度×1 000;阳性判断值为≥4.0即可判定受检者为H.pylori阳性。
2.1 H.pylori感染情况 1 288例中,阳性者412例,阳性率为31.99%。其中男孩H.pylori感染阳性者213例,阳性率31.0%(213/687);女孩H.pylori感染阳性者199例,阳性率33.11%(199/601)。
2.2 H.pylori感染情况基本资料比较 H.pylori感染组儿童平均年龄较未感染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pylori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儿童性别比、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H.pylori感染情况基本资料比较
2.3 H.pylori感染情况社会经济因素比较 H.pylori感染组儿童家庭月收入<6 000元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感染组;H.pylori感染组儿童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所占比例较大(P<0.05);H.pylori感染组家庭常住人口数>4人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H.pylori感染组中,170(41.26%)例儿童直系亲属存在胃肠道疾病史,显著高于未感染组的24.54%(P<0.05)。见表2。
表2 H.pylori感染情况社会经济因素比较 例(%)
2.4 H.pylori感染情况生活习惯的比较 H.pylori感染组中,饭前便后洗手、专用餐具用餐儿童所占比例显著小于未感染组(P<0.05);有啃手指/玩具习惯的儿童所占比例显著大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组中,蔬菜、蛋类食品饮食行为得分显著高于未感染组,油炸/膨化食品行为得分显著低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影响H.pylori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月收入≥6 000元、餐前饭后洗手、专用餐具均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啃手指/玩具、直系亲属具有胃肠道疾病史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H.pylori感染情况生活习惯比较
表4 影响H.pylori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
既往研究表明,成人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儿童和青少年,然而大部分成人感染是在儿童时期获得的[5]。H.pylori无法在体内自动根除,儿童时期感染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可能持续终生。有研究表明,2岁是儿童获得H.pylori感染的高峰年龄,感染后发生血清转换的中位年龄为7.5岁[6]。10岁之前是儿童获得H.pylori感染的高发年龄。我国不同地区H.pylori感染率存在很大差异,这与H.pylori感染受经济水平、饮食差异、环境卫生、生活习惯、个体遗传以及既往抗生素的使用等影响有关[7-9]。全球儿童H.pylori的感染率为4.9%~73.3%[10],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H.pylori感染率为10.0%~75.4%[11],本研究表明,佛山区小学生H.pylori感染率为31.99%。
本研究结果表明,H.pylori感染儿童平均年龄较未感染儿童大,与土耳其一项研究[12]结果一致。有研究表明,经济水平低下、居住环境恶劣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13]。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月收入<6 000元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文献结论[14]一致。本研究中,H.pylori感染儿童母亲文化程度较未感染者低,母亲在孩子的喂养及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角色,教育程度较高的母亲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健康喂养[15],减少孩子感染H.pylori的机会。H.pylori的具体传播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有研究表明,人是H.pylori感染的最主要的传染源,口-口、粪-口是H.pylori的主要传播途径[16]。本研究结果表明,饭前便后洗手、专用餐具用餐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爱啃手指/玩具则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大部分家庭仍未实行分餐制,增加了口-口传播途径传染H.pylori的几率[17]。爱啃手指/玩具等不良卫生习惯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从而提高H.pylori侵袭胃黏膜细胞造成感染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中存在H.pylori感染的儿童其感染率显著提高,H.pylori感染具有家庭聚集的特征[17]。既往有研究表明,居住密度与H.pylori感染率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密切接触是感染的危险因素[16]。本研究结果表明,直系亲属存在胃肠道疾病史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文献结论[18]一致。本研究中,H.pylori感染儿童蔬菜、蛋类的摄入频率评分显著低于未感染儿童,而油炸/膨化食品的摄入量显著高于未感染儿童,提示不良饮食习惯影响H.pylori感染。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收入、专用餐具、饭前便后洗手、啃手指/玩具、直系亲属消化道疾病史均是影响儿童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pylori感染不仅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还与家庭及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H.pylori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提倡实行分餐制,尤其是家庭成员存在消化道疾病时,更应该采用专用餐具用餐,减少口-口传播的机会。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减少粪-口传播的机会;同时应注意健康饮食,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多食用绿色、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降低小学生H.pylori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