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治疗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

2022-03-16 05:18徐雅萍吴定勇袁子蘊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参差屈光弱视

徐雅萍 吴定勇 袁子蘊 刘 猛

江西省上饶市爱尔眼科医院眼科,江西上饶 334200

弱视是指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且无器质性病变。 弱视的发病原因主要在于儿童在视觉发育阶段受到屈光不正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双眼视觉信息输入差异, 或眼部视觉细胞缺乏有效刺激,导致患眼视力减退,且经过矫正后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1-2]。 弱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弱视包括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等类型,其中,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指患者两眼屈光度相差较大,造成度数较大,眼睛视力较差[3]。 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多是一只眼视力正常,另一只眼弱视,故而患儿眼部的异常情况较易被忽视, 且这种情况短期内不会对患儿正常生活与学习造成明显影响,但随着病情进展,其可能会抑制视觉中枢影像清晰度, 影响患儿视觉发育,损害患儿身体健康[4-5]。 临床常采用遮盖法、框架眼镜治疗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但遮盖法会受社会、患儿心理、 局部皮肤刺激等因素影响导致患儿依从性较差, 且对优势眼进行长期遮盖还会对患儿双眼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6],而框架眼镜由于美观性与舒适度的原因,患儿接受度较低。 遮盖法、框架眼镜疗法的治疗效果受患儿依从性影响较大, 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7]。为探寻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30 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纳入研究, 探讨分析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oxygen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在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上饶市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30 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GP 组(n=15)与常规组(n=15)。 RGP 组中,男9 例,女6 例;年龄7~14 岁,平均(10.63±1.32)岁;左眼9 例,右眼6例;病程3~16 个月,平均(10.96±2.39)个月。常规组中,男8 例,女7 例;年龄7~14 岁,平均(10.64±1.38)岁;左眼10 例, 右眼5 例; 病程4~15 个月, 平均(10.68±2.17)个月。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征得患儿家属的统一。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者[8];②治疗依从性良好;④单眼病变。排除标准:①无法佩戴RGP 治疗者;②眼部合并急性炎症者;③年龄<7 岁者;④有白内障、视网膜疾病、青光眼等眼部器质性病变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儿均使用阿托品眼膏(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编号14200276427,国药准字H31021160)进行散瞳验光,由专业医生进行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检查等。 RGP 组使用RGP 进行视力矫正:根据检查结果,以角膜曲率及相关标准选择合适度数的RGP 试戴镜片进行试戴,试戴30 min 后进行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综合检查结果确定最佳的试戴镜片,并根据验光追加合适的度数,调整屈光度数、镜片基弧等参数,最后确定眼镜。常规组佩戴由患儿视力计算的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①比较两组的疗效。 显效:经视力检查,患儿裸眼视力提高至5.0;有效:和配镜前比较,患儿视力提高2 行及以上;无效:和配镜前比较,患儿视力未提高[9]。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视力水平:在配镜前、治疗1、6、12 个月后使用标准的对数视力表评估患儿视力矫正情况[10]。 ③并发症:记录患儿治疗过程中眼部分泌物增多、眼部痛痒、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RGP 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水平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视力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的视力水平均提升,且RGP 组高于常规组(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水平的比较(±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两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 会导致外界景物在左右两眼黄斑部所成的象大小不等,清晰度不同,使得两眼物象的融合较为困难, 为消除互相间的干扰,视皮层中枢会主动抑制屈光度数较大的眼,长期如此,会形成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11-12]。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发生的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 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患儿弱视程度越严重,另外,单眼屈光参差达到一定程度,患儿双眼单视功能会被破坏。 而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早期症状不明显, 加之儿童表达能力较差,无法与家长及时进行有效沟通,患儿就诊时病情已经较为严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3]。为促进患儿视力正常发育,患儿在确诊后,应及时进行视力矫正治疗,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损害患儿身体健康。 框架眼镜、遮盖法是治疗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常规方法, 但以上方法受患儿依从性影响较大,而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患儿对以上方法的接受度较低,依从性较差,且患儿就诊时病情多已较为严重,故而整体治疗效果有限[14]。如何提高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RGP 是目前治疗单眼屈光参差较为提倡的治疗方法, 和传统佩戴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比较,RGP可以为患儿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更易为患儿接受,同时,其可以直接贴在患儿眼角膜表面,可以为患儿提供更为真实、清晰的影像,还可以保持镜片性状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另外,其直接作用于患眼,可以更好地矫正患儿角膜散光情况,有效降低屈光因素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改善患儿视力[15]。 丁嫱等[16]研究结果显示, 使用RGP 进行视力矫正的治疗有效率与满意率达94.00%与96.00%,高于采用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的78.00%与84.00%,董玉红等[17]研究结果显示,RGP 易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接受,且其对患儿的视力矫正效果显著。本研究中笔者以框架眼镜使用效果作为对比, 探讨分析RGP 在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发现,RGP 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有效率是评估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常用指标,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总有效率更高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更好,临床应用价值更高。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和使用框架眼镜治疗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比较, 使用RGP进行视力矫正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其疗效明显更好,这与丁嫱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分析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RGP 像差较小、视野较大、其泪液镜可以有效矫正角膜散光有关。 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RGP 组与常规组患儿配镜前的视力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 组治疗1、6、12 个月后的视力水平比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人的眼睛正常视力达到5.0 以上属于正常范畴,低于5.0 则属于视力下降,低于4.8 则为近视眼。在不同时期使用标准的对数视力表测量的患儿视力水平变化可以反映患儿弱视严重程度及视力矫正效果,治疗后,视力水平越接近正常范畴,说明治疗方案对患儿视力的矫正效果越明显,治疗效果越好。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和使用框架眼镜治疗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比较, 在相同佩戴时间下使用RGP 治疗可以更有效的纠正患儿视力,改善患儿单眼弱视情况。另外,本研究发现, 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均比较低,且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与常规治疗比较RGP 同样具有安全性。 有研究发现[18],GRP 矫正弱视的同时, 不仅避免了视觉视场变化中出现的头晕现象,而且并发症发生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在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应用RGP 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患儿视力水平,且其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参差屈光弱视
纯电动汽车绝缘电阻仿真检测系统设计
近视性屈光参差病因学与矫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赞蒲公英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吟梨花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参差的版图需要一道河流
近视激光手术,小孩也能做
3~6岁是治弱视的最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