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祺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循环内三科,辽宁铁岭 112700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发因素是机体内部冠动脉出现了不稳定现象,造成粥样硬化斑块出现急性破裂与溃烂表现, 进而造成患者出现心肌缺血血样坏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初期,主要的治疗原则即是对其相关梗死血管进行疏通,促进其正常供氧供血功能的恢复[1]。 而临床普遍采用的方法为急诊介入治疗,但是在临床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患者在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不良风险事件, 影响治疗效果。 有研究指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治疗患者实施血栓抽吸导管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效果,促进患者心肌功能的恢复[2]。 基于此,本次试验展开探究,综合分析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和患者不良反应。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收治的7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计算机随机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35 例)与对照组(35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10例;年龄64~78 岁,平均(68.72±3.21)岁;病程1~15年,平均(6.50±3.20)年。 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1 例;年龄62~78 岁,平均(69.05±3.56)岁,病程1~14年,平均(6.30±3.10)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 ①患者在入院时临床病情症状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②患者临床表现有肢端发绀、胸痛伴胸闷、心悸、心源性胸痛、心律失常、上腹部疼痛、心脏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胸痛、胸闷气短、心肌坏死广泛、胸骨后疼痛等症状;③神经以及语言功能正常,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
排除标准[4]:①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的患者;②有长期酗酒的生活习惯或有药物滥用史的患者;③存在颅内出血病史的患者;④对本次药物存在过敏,禁忌证患者。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急诊介入治疗,首先取28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635,生产批号:20181121,规格:50 mg×100 片)给予患者口服治疗,同时300 mg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29,生产批号:20181009,规格:75 mg×14片] 给予患者口服用药治疗, 再对患者行100 U/kg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 随着治疗时间的进展, 按照1000 U/h 的速率逐步增加低分子肝素用量,此外手术操作人员还需要取3000 U 肝素钠注射液(南京健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03,生产批号:20181108,规格:2 ml∶1.25 万U)注射入鞘内,在左右冠动脉造影的配合下给予患者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取血栓抽吸导管于顺延导丝装置于患者病变位置,再开始负压抽吸,持续4~6 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放置合理选择支架置入。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临床治疗效果判定[5]:胸骨后、心前区疼痛消失,疼痛发作次数降低80%以上,心电图正常为显效;胸骨后、心前区疼痛发作次数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降低50%以上,心电图趋于正常,抬高ST-T 段下移0.05~0.2 mV 为有效;其他情况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心功能指标以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作为标准,通过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和心导管左心室造影等方法测定[6];③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心梗再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本组治疗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s)
注 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左心室射血分数(%)治疗前 治疗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mm)治疗前 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m)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 值P 值43.41±7.51 43.52±7.34 0.0619>0.05 55.64±10.24a 48.15±6.78a 3.6080<0.001 55.41±8.31 55.48±8.20 0.0354>0.05 42.67±6.15a 49.86±7.67a 4.3267<0.001 65.62±3.23 65.59±3.30 0.0384>0.05 56.14±2.63a 62.04±1.69a 11.1653<0.001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诱发,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进而使血中的血小板聚集于破裂斑块局部位置,形成血块堵塞冠状动脉管腔, 诱发心肌缺血性坏死,此外心肌耗氧量的突发性异常以及冠状动脉痉挛也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7-1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尽早的诊断与抢救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12]。 当前在临床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心肌血管灌注,挽救患者的濒死心肌组织,预防梗死部位的扩大,保护患者的心肌功能。 而有学者指出[1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在患者球囊病变位置将发生扩张现象, 造成病变位置的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破裂,诱发微血栓,同时对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清除效率较差,有远端血栓诱发风险[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装置是一种利用抽吸导管原理,吸出冠状动脉内血栓及粥样斑块的技术,该技术能够预防冠脉远端栓塞,降低复流发生[15]。 血栓抽吸导管技术包括血栓切除导管系统,血栓抽吸导管系统以及取出血栓系统,凭借着血栓抽吸导管系统简单、实用的优势,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较为适用。利用血栓抽吸导管,能够有效降低血栓负荷,降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改善[16-19]。
综上所述,将血栓抽吸导管融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相比于单纯急诊介入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指标,心肌梗死溶栓血流改善效果更明显, 并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数量过少,因此针对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深入探讨还未展开,今后研究将重点围绕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对常规治疗的替代效果展开论证,为临床提供更加详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