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中医院
梁贵廷 樊玉珠 王春亮 段俊红 魏 萱 解海燕 田利芳(石家庄 050051)
提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五脏生成”结合脏腑辨证,探索消渴继发痹病的诊疗方案,以期为DPN的中医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中医古籍中并无统一命名,依据其症状、临床特点归属于“消渴病”所继发的“痹病”“厥证”等。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2007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提到,DPN主要临床四大主证为“凉、麻、痛、痿”,故将其归属于“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的范畴[1],笔者查阅文献资料,纵观多家观点,认为其病因病机大多责之于血瘀、痰浊、气虚、阴阳两虚等病理因素[2-5],而对于五脏相生相克、相互影响导致DPN的探讨较少,且《黄帝内经·五脏生成论》中曰:“欲知其始,先建其母。……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故本文试从 “五脏生成”角度探讨DPN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1.1 论“生成” 《内经·五脏生成篇》曰:“心之合……,其主肾也。……脾之合……其主肝也。肾之合……,其主脾也。”可见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可由一脏而影响他脏,且“相生相成”,如《内经素问吴注》中曰:“五脏未病,有相因相成之理,五脏已病,亦有相生相成之理。”[6]但郭霭春教授《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则阐述“生成”为“相生相克、相反相成”[7]。而在《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中认为,本篇重在论述五脏与人体内在组织及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此外,张志聪[8]、高士宗[9]等则认为“生成”与“天地”相呼应,认为五脏之色合乎天,五脏之脉合乎地,天地相生相成,则“五脏之生成备矣”。还有医家认为五脏生成重在辨“五色”,五脏合五体,由面、毛、爪、唇、发的“颜色”,进而辨证论治五脏的“荣”之与否,且五脏生成篇中多次提及生色、死色,意在探讨疾病的状态及程度,“生色”意指生机勃勃,表示疾病轻浅或预后状态良好,《释名·释丧制》提及:父死曰考。考,成也。[10]“死、考”,意指病成,表示预后不良,病情危重。张志聪[8]亦曰:“若五脏之气已乱,五脏之病已成,然后治之……无济于事矣。”所以,通观各家之说,笔者认为“生成”,意在探讨相互关联、兴衰枯荣。
1.2 论“五脏相音、五色微诊”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曰:“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意在由五音、五色辨五脏。张志聪[8]曰:“ 五脏之相合于五音 ,发而为声, 可以意识。” 但清于鬯在《香草续校书》[11]则认为,“音”可能是由古至今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讹传,认为“音” 字在此处表述意义并不可通顺。《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则提出,“五脏相音指五脏各自对应的声音”,而各自声音则反映于五脏生理之中。“五色微诊 ,可以目察” ,则通过具象思维去感知,通过脉诊、辨色,而感知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并结合五音去推理、探索抽象空间所演绎出的五脏生成,两者相互呼应,以论五脏的生理病理状态。“五脏相音、五色微诊”说明五脏与五行之间相互关系是纷繁复杂的,继而又存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必然联系,从而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目察”“脉诊” 等方式探索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
所以,笔者认为“生成”可阐述为肌体之相互关联、兴衰生死,是表述“五脏”生理病理预后的指示性语言。“五脏相音、五色微诊” 通过具象与抽象思维互根互用,两者相互结合,进而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五脏生成”即为探索五脏与世间各种现象、事务状态、疾病转归等必然因果关系,通过对立统一的思维过程,全面的探索事物的本质。
由前所述,可知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消渴因其生理机制,可通过血液运行,影响五脏六腑出现病理变化,故笔者试通过探讨五脏生成,进而论述消渴痹病与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探讨五脏导致消渴痹病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的差异及其辨证论治。
2.1 由“肝”论治 《医理真传》曰:“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故生消渴诸症。”《证治准绳》曰:“厥阴为三阴之尾,凡太阴少阴之病,皆至厥阴传极。”“厥者,手足逆冷者也。”手足逆冷同样是厥阴肝病重要症状表现,亦是DPN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临床症状的轻重,与DPN病程的长短密切相关,病程长的DPN患者,发病机率较病程短者明显升高,且随着病程的逐渐进展,临床症状的改善趋于困难,预后不佳[12]。程茂维[13]则认为消渴日久导致肝肾亏虚、肝血不足,进而气血不畅,筋脉失于荣养,可表现为屈伸不利、麻木等临床症状,并通过自拟补肝肾通络汤治疗DPN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江鹏等[14]也提到肝气不疏为DPN的常见病理因素之一。张兰等[15]认为肝脏疏泄失常,日久滋生痰浊,进而导致瘀血内阻,脉络瘀滞。故治疗原则应涵盖疏肝降逆、活血化浊。孙素云[16]通过临床研究,将DPN辨证分型为肝郁化火证、肝气郁结证、肝不藏血证、肝郁脾弱证、肝肾阴虚证、肝肾阳虚证6个证型。
随着现如今当代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而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严重影响肌体内环境,且肝为刚脏,主疏泄,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调,气机郁滞,虚火内生,灼伤津液,阴津耗竭,阳气郁遏体内,阴阳衔接不顺,阴阳隔绝,气血运行失调则生内风,均可在消渴病人中表现出肢体颤动、麻木等DPN症状。
2.2 由“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中精气亏虚的幼儿会出现“五迟五软”,或先天性缺陷。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中提及:“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从人的先天遗传禀赋方面来考虑,先天薄弱者,肾中气血津液衰弱,体弱多病,故多早亡。而先天禀赋不足,各脏腑功能失调,血失统帅,运行不畅,瘀滞脉道。血瘀又影响气的运行,血瘀而气滞,气虚而血瘀,从而产生肌肉麻木、疼痛、萎缩等临床症状。郭赛珊[17]提到,肾中精气不足,脾气失于运化,均是DPN出现的病因病机之一。郝明强[18]认为肾脏气阴两虚,亦会产生DPN,通过临床实验数据证实,采用益气养阴为主,同时兼顾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DPN的临床症状;藏天霞[19]同样认为,消渴病程日久,肾阴耗伤,阴血不足,脉管空虚,脉络失养,不荣则肢体冷凉麻木。久病入络,阴血不足,气虚推动无力,瘀血停于脉内,故不通则肢体疼痛。任爱华等[20]则认为,肾中阳气亏虚,不能达于四末,四肢失于温养,寒邪凝滞,则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而出现麻木疼痛,成为DPN的病因。 张兰[15]同时也认为,肾气不足、肾阴亏虚、肾阳虚兼血瘀均会导致DPN的出现,在肝气不舒、肝火亢盛的基础上,肾气、肾精、肾阴、肾阳对消渴痹病的影响同样明确,以益肾、温阳、养阴为治则。 由此可见,“先天之本”的气血阴阳亏虚,同样会影响糖尿病的进展,及其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故而调补“先天之本”在消渴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由“脾”论治 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之气亏虚则四肢百骸失养,是肌体各种虚性疾病的发生的核心与关键。张熙芮等[21]同样提出DPN的病机责之于后天之本,认为脾气亏虚,水谷精微不达四末,四肢失养则表现为肢体不荣,可见萎软无力症状;脾气亏虚,无以运化,水湿内停,进而瘀血痰浊内生,则脉络不通,麻木疼痛。王晓燕等[22]则 认为DPN发病根源为脾肾两虚,同时合并存在寒凝、瘀血等病理因素,治疗原则以补脾益肾治其本,温阳通络治其标,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治疗。李硕等[23]通过分析发现,DPN中医证候主要集中于脾气亏虚、脾肾阳虚者共占有总证型人数的67.9%。消渴日久,气血日渐亏虚,而这其中尤以脾脏受影响最为明显,“脾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运化不能,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同样受损,又致食积生热。脾为生痰之源,饮食内积,体内痰湿横生,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内生,表现为“不通”;脾主四肢肌肉,痰浊瘀血内停,四末失于濡养,表现为“不荣”;不通不荣,从而出现麻凉痛等临床症状,更有甚者,表现为肌肉萎缩、肢体无力,导致疾病进行性进展。
2.4 由“肺”论治 肺朝百脉,为气之根本,主气血的生成运行,从生理功能上及病理状态上,均考虑与血液运行、经络通畅等相互影响。李君艳等[24]通过临床试验总结发现,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而刘燕等[25]研究发现慢阻肺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故而说明,肺生理功能受损而出现病理状态时,人体气血运行会随之而受到影响。随着DPN病程的不断延长,肺气亏虚逐渐加重,其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肺主治节、主气司呼吸等生理功能受损,故而导致气血肢体四末失养。DPN作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瘀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瘀血停于血脉、经络,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可以出现肢体麻凉痛等症状。所以,肺脏功能失调,和DPN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助心行血,作为血液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周身血液通过肺气推动、固摄运行于百脉之内,濡养周身,若其生理功能失常,四肢百骸失养,不荣则痛,而发为痹证[26];另外,肺脏同时紧密连接络脉,维系一身阴阳,阴阳通达周身,故气血平和,络脉濡养通畅,若肺脏功能失调,络脉瘀阻则不通,故发为痹病,成为DPN又一致病病理因素之一。
2.5 由“心”论治 “心主血脉”,可从传统意义上来解读,分别从“主血”及“主脉”角度来分析,“心主血”,血液由水谷精微及肌体之清气化赤为血,并依赖心气推动运行肌体周身;心气不足从而导致血液生成受阻、运行受限;“心主脉”,脉道是连接心脏与周身肌腠的管路,脉道通利,心血充足,血液运行不受阻,流通顺畅,血液得以通行全身进行濡养,身体才能健康正常。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DPN的发生发展。如庞国明等[27]指出消渴痹病, 病位在脉络、 筋肉, 可因心、肝等脏器阴阳失衡, 脉络血行不畅而致,阴虚为本,血瘀为标。 林兰[28]等则认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是DPN的发病基础,而脉络瘀阻则是导致消渴痹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吴深涛[29]通过临床研究得出结论,痰瘀为标实之邪,气阴阳亏虚为本, 本虚标实互结,痹阻经络直接导致DPN的发生,并导致该病逐渐进展。 田秀娟等[30]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改善DPN患者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并可降低电流感觉阈值。王超等[31]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调节血管活性因子、升高坐骨神经造血祖细胞抗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改善DPN。且纵观之前的论述,五脏功能的失调,多会导致心的“血脉”功能失调,最终出现血虚、血瘀等因素,导致DPN的发生发展。
“五脏生成”旨在指引我们,通过五脏的病理生理过程,探索疾病间的相互联系,并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结合“目察”“脉诊”“意识”等有形与无形的思维过程,探索疾病的本质。具体到DPN,因其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史的延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可产生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对其治疗多从营养周围神经、抗氧化应激等方面进行,但临床效果不一,故广大中医学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该疾病,探索其病因病机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可责之与肝失疏泄、脾虚不运、肺失通调、肾失固摄、心血瘀阻,且各病因病机之间相互影响,进而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从而使DPN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标本虚实变化多端。但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由于各家均有所长,所选用的方药各有不同,导致辨证分型难以得到规范化的统一,同样面临临床效果良莠不齐,也局限了中医中药在该种疾病上的发展,不利于其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面对DPN诊疗中存在的问题,中医学者仍需根据指南的规范指导及患者中医临床诊疗的反馈,形成DPN中医治疗的系统体系,并在临床治疗中,不断完善诊疗方案,使其趋于规范化,同时通过临床研究,探索单方及复方中药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临床诊疗中的优势,改善临床症状,造福于广大DPN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