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硕,郑洪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沈阳 110101)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累及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干、眼干,此外还可累及其他部位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器官,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损害[1]。该疾病多发生于女性群体,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增长趋势,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西医对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了,多以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等为主要治疗手段[2],但患者经常因副作用而中断治疗继而加重病情。郑洪新教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有自己特有的见解与经验,笔者有幸伺诊,现将其治疗干燥综合征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学尚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属于“燥毒”“燥证”“燥痹”范畴[3]6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3]24说:“燥胜则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补充燥邪病机,谓之“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4]15。清·喻嘉言论燥邪独具特色,如《医门法律·秋燥论》:“燥盛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皴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竭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5]216”
郑洪新认为干燥综合征之燥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异。外燥者多见于秋季,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内燥是指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津的病机变化。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由内而生,临床多见干燥失润、官窍失养等病变。郑洪新认为干燥综合征多属于内燥,由于外燥所伤发病者较少,多因久病伤津耗液,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绝经期前后以及风湿免疫病如尪痹等,形成津液代谢失常、阴阳气血失衡病变。
郑洪新认为,干燥综合征之病机可从肺脾气虚,水津不布、肝肾阴虚,相火亢逆、气阴两虚,病久生瘀、津亏血瘀,气血失和4个方面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概括。
《素问·经脉别论篇》[3]108对机体水液代谢过程精辟概述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生成、输布与排泄,与肺、脾胃、肾密切相关。脾胃一虚则元气不足,元气虚则阴火上犯,肺在心上易受其损。同时肺为华盖,为 “水之上源”,主行水、宣发布散之职[6,7];肺气受损则宣降失司,更不能填补肾之精津,致使水津不布,肌肤孔窍失于濡养而发病。
肾为先天之本,内居元阴元阳,肾中水火相济,阴平阳秘。《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载: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人过中年,阴精渐亏为自然规律。现代人不懂调摄养生,情志过激、食饮不节、起居无常,以致阴精暗耗,中年之后更是肝肾精血亏乏。女性尚有经、带、胎、产、乳等,阴常不足,肾水常亏,故本病多发于40岁左右的女性[8]。肝肾之精血为阴,共同涵养相火,使之无亢逆之害。内伤诸因,皆可使肾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亢逆于上;或肾水亏不涵木,肝木失于荣养则肝火亢而为害。相火亢逆,煎熬真阴,火旺则阴虚,阴愈虚则火愈旺,治疗当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依赖气的推动及血的濡养,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功能[9]。情志过极或疏泄不及、饮食不节或五味偏嗜、劳逸失度或痰湿瘀血,均可郁结化火、损伤元气、伤及阴血,故而产生气阴两虚之燥痹。《素问·痹论篇》论及:“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3]191”《类证治裁·痹证》描述: “痹久必有瘀血。[10]271”燥痹日久不愈,久病必有血行瘀滞,虚中夹实,气化减弱,经脉不通,更加导致气血津液失常, 使燥痹加重。
《医学入门·外感》云:“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泽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11]”燥证病久,耗伤气血,致血行不畅;或脾失健运,津液输布失常,津亏血瘀;或气虚兼滞则血行不畅,故凝而留瘀。故叶天士云: “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津液亏耗日久,血液黏滞,阻滞经络,气血通行不畅,则肌肤孔窍更加失于濡养,使本病的发展呈恶性循环之势,进一步加重干燥的证候。
郑洪新认为知病之因而后辨证治疗,可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根据干燥综合征的疾病特点,可将疾病分为4种证型而辨证施治。
症见口干咽燥、周身乏力、神疲气短、少气懒言、动辄气促、纳差、腹胀便溏等,舌体胖大,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濡弱[12],治法宜养阴润燥、补肺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太子参20 g,黄芪15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葛根15 g,山药15 g,沙参20 g,麦冬20 g,石斛10 g,陈皮10 g,甘草10 g等。郑洪新认为气有推动、濡养机体的功能,肺气不足则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脾气不足则纳差腹胀,消化功能障碍,气虚津液化生乏源,故方中黄芪、太子参以补益肺气;茯苓、白术、山药、葛根、陈皮、甘草以健脾益气;沙参、麦冬、石斛以滋阴生津;气虚重者黄芪可加至50 g;北方盛夏炎热时节可减少黄芪用量;若患者病程长伴有浮肿者可去甘草,加入泽泻、苍术;若患者大便泄泻则可加入芡实、炒薏苡仁,从而达到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的效果。
症见口干口燥,口渴欲饮,两目干涩,可伴有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关节疼痛、腰膝酸痛、耳鸣、失眠多梦、女子月经量少等症状,舌质干裂,色红少苔,脉弦细数[13],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用一贯煎加减:西洋参15 g,以沙参15 g,枸杞子20 g,当归15 g,生地20 g,熟地15 g,麦冬15 g,玉竹15 g,天花粉10 g,山药15 g,山茱萸10 g,牛膝10 g。郑洪新指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于下则相火亢逆于上,需在补血填精的基础上加以清热滋阴之品,方中二地、当归、山药、山茱萸、牛膝补肝肾填精血,西洋参、沙参、麦冬、天花粉清热滋阴生津。阴虚内热明显者可佐以知母、黄芩等清热之品,从而达到清热生津的良好效果。
症见口干眼干、唇干皲裂,或见咽干、干咳少痰,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或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弱或虚数无力[14],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方药组成:沙参20 g,玉竹20 g,太子参20 g,桑叶10 g,麦冬20 g,竹叶10 g,生扁豆15 g,天花粉10 g,生甘草10 g。方中沙参麦冬甘寒,滋阴生津,清养肺胃;人参补气养阴生津;玉竹、天花粉合用可生津止渴养阴;扁豆、甘草补中健脾,增强生津之源;配合竹叶清热除烦,全方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功。
症见口干咽燥、胁肋胀痛、心烦寐差、皮肤发斑色暗等症状,或兼肢节疼痛,其舌边青紫或瘀斑,脉细涩或细弦[15],治宜润燥生津、滋阴养血、活血化瘀,方用当归四物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地黄20 g,当归20 g,白芍15 g,牡丹皮15 g,川芎15 g,鳖甲10 g,黄芪15 g,太子参15 g,红花10 g。郑洪新认为津血同源,津亏血瘀,津液亏耗日久,多兼气血不足,故润燥与养血同治,益气与活血并行,重用生地、鳖甲、丹皮以滋阴生津,兼以当归、川芎、白芍、红花养血活血,佐以黄芪、太子参,益气生津则气足血和津生。
王某,女,48岁,2016年9月27日初诊:主诉口干、鼻干、眼干4年。现症见口干、鼻干、眼干、乏力倦怠,少气懒言,时偏头痛,腰酸,晨尿有泡沫,手足温和,饮食尚好,大便每2 d一行,舌淡红有裂纹而干,有瘀斑,脉沉缓。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痹,辨证属气虚津亏证,治宜益气滋阴生津。处方:黄芪15 g,炒白术15 g,沙参20 g,麦冬20 g,石斛20 g,玉竹15 g,黄精20 g,天花粉15 g,枸杞子20 g,川芎15 g,茯苓20 g,香附20 g,甘草15 g。另外,每次三七粉3 g,每日1次冲服,14剂水煎服40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6年10月18日二诊:症状略有好转仍口干,无头痛,大便每日一行,饮食尚可,睡眠略差,舌脉同前。上方加山茱萸20 g、龙眼肉20 g,7剂水煎服。
2016年10月25日三诊:仍口干唇燥,自觉腿沉,余症好转,舌脉同前。上方加黄芪20 g、山药30 g,7剂水煎服。
2016年11月1日四诊:症状好转,腿自觉有劲,仍有口干唇燥,晨起有痰,舌脉同前。上方加陈皮15 g、菟丝子20 g,14剂水煎服。
2016年11月22日五诊:口干唇干减轻,晨起有痰,辅助检查血常规WBC3.2×109/l,PLT92×109/l,纳可寐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而干,薄苔,脉沉。上方加太子参15 g、地榆15 g,14剂水煎服。
2016年12月13日六诊:口唇发干、眼干好转,纳可寐可,二便正常,舌脉同前。上方去菟丝子加白术20 g,14剂水煎服,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郑洪新认为本病例为内燥而发,病性为气虚、津液不足,病位主要在肺脾累及肝肾,以虚为本,兼有血瘀。《类经·阴阳类》说:“请以釜观,得其象矣。夫水在釜中,下得阳火则水干,非水干也,水化气而去也;上加复固则水生,非水生也,气化水而流也……水气一体,于斯见矣。而人之精气亦犹是也。[16]”津气互生,津可化气,气能生津;津可载气,气可行津。津血同源,血和津液皆为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皆属于阴,均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具营养和滋润的功能,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若津液亏虚可致气的衰少,从而导致津气亏虚之证。内燥日久、津液亏耗则多有累及气血,如津气两虚、津亏血瘀等,又可伤阴,阴液不足则内燥更甚,故临床实践中,治疗本病例之燥痹兼有乏力倦怠、少气懒言等症状,辨证属肺脾气虚、累及肝肾同病,治法以益气生津为主,兼以健脾补益肝肾,临床疗效显著。若津液亏虚日久则可导致血行瘀滞不畅,表现为津亏血瘀的病机变化,适度辅以川芎、三七等活血祛瘀之品,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