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亭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和建设的首要任务之后,即系统阐释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其中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说明,教育数字化既是推动形成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终身学习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开启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双重需求。活到老学到老,过去主要是一种倡导,现在则是一种迫切的内在需要,并且是从个体走向全民的需要。
1.终身学习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提升需求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通过规模扩张普遍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即开启迈向普及化的历史进程。所以,他们在20世纪后期三、四十年的高等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扩大入学机会、促进多样化办学、加强质量保障、搭建立交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不同的主导阶段。终身教育理念后来居上,逐渐成为一种新型但有着广泛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想。
世界是个地球村,终身教育思想在20世纪末开始影响我国,并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影响进一步加大。我国是一个后发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在2005年至2015年间,面临着巨大的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分类发展等现实诉求,多重发展目标、理念、挑战交织在一起;我国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从2002年高等教育跨越大众化的门槛,到2019年进入普及化阶段,也就短短的17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很快凸显出来。在终身教育方面,开始是理念跑在了现实前面,后来呈现出客观的迫切需求。
在精英教育阶段,质量的维度相对单一,多样化办学需求不明显;在大众化阶段,社会需求和人的个性特征出现多元差异,分类办学和相互联通的诉求不断加大;在普及化阶段,教育体系与社会体系的契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人们不断学习和更高水平学习的要求在不断增强。
逐步地,终身教育从教育者主导转向学习者主导,需要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多样性需求,开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样,在用语上就出现了从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在实践中从更多着眼理念走向推动制度安排,学习型社会建设融入到教育主体之中。
2.终身学习是科技、产业不断创新的迫切需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数字智能空间已经出现,国际格局正在深度调整,社会经济产业开始呈现形态性变化。近十几年来,传统产业发展动能锐减,亟待通过创新积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因此,创新是国家发展新动能,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切都在变化,未来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谁赢得了变化谁就赢得了未来。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由创新所带来的产品多样、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社会进步愈发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
而这一切意味着需要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专业人员需要通过学习推动创新发展,普通百姓需要通过学习适应社会变化。
3.终身学习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岗位在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技术、专业在不断扬弃迭代,人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面对一个岗位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个人的知识不能固化,需要有持续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即使同一岗位也需要结合工作需求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成长性工作技能。成长、进步、变化贯穿于终身学习之中。
全面发展是教育目标的理想,要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每个人有着先天和后天的心理个性差异,因此,全面发展应该顺应自己的身心特点。基础教育应该奠定青少年未来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给年轻人以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注意的,不能光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思维开发。思维力伴随一生、助人成长,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层次的提升是思维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终身学习是每个人思想、能力不断进取的过程。不断终身学习且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不断达到自己的自由王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数字化是适应数字时代降临的教育准备。数字化只是基础、是手段,最终还是要深度融入教育的本质、内容、内涵,推动教育模式变革,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泛在学习场景的存在,人工智能技术参与下的混合式教学,都将推动教学模式超越工业化时代的班级授课教学,有效协调规模化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满足人们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数字时代是人类社会全新的历史形态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迈向数字时代。如同农耕时代对应着农业社会、工业时代对应着工业社会、信息时代对应着信息社会,数字时代对应着数字社会,数字化是有别于过去的时代性变迁。未来的经济、社会、教育形态都将发生重大改变,例如,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就达到了45.5万亿元,已占GDP比重的39.8%。[1]
数字时代的关键要素一是智能技术,二是数字空间,相当于在人类可视三维生存空间里增加了新的维度且实现智能化运转。信息时代与数字时代的主要区别是从刚性的物理网络到灵动的智能空间,前者是死的后者是活的。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续和扩展,而数字化则是在开启崭新的时代,人类的思维方式总体上将由工业思维转向数字思维。
2.泛在学习场景既是数字化的优势也是学习型社会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城乡间人口流动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速,这一切都对传统学习模式特别是场景固化的模式提出挑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劳动力的转移,商业和旅游业——这种大规模移动的结果是巨大的。个人的平衡、社会生活和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传统价值都受到冲击,而这种冲击和变化都要求人们能够以空前规模的变化去适应。”[2]先期我国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等概念模式超前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就有着这种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
人人、处处、时时可学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理念。从早期强调终身教育转向后来的终身学习,就是通过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配置,使学习活动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助于灵活学习的泛在场景,使学习者能够按照个人需求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无障碍地进行学习。这是终身教育研究者、工作者心中的理想目标,也是学习型社会形成的条件。
数字时代的到来,将为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理想实现提供技术保障。数字空间的存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数字资源的智能化、多情景教学的互动显现等是数字化教育的优势,完全符合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要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准备着物质条件。
3.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个性化学习实现
疫情之后,线上教育得到广泛应用,“线下+线上”的混合式教学得到关注和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深度开发会推动这种教学模式发生更为本质性的改变。
有一种智能自适应学习现象值得关注,形象地说类似于智能手机自动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其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产生萌芽,目前智能自适应教育产品在世界范围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应用。例如,笔者在调研时看到一些中小学利用这些技术,针对学生考试后的错误,智能推送与错误点相关的练习内容;美国的My lab&Mastering面向高等教育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产品,应用于天文、生物、化学、物理、工程、环境、营养学等学科,其官网显示每年有超过1 100万个学生在使用。[3]智能自适应学习主张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路径,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力,把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教学的核心环节中,实现规模化教学下的个性化学习。[4]具体包括将课程材料数字化,为每位学生动态推荐合适的学习路径和内容,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程度等。
我们要积极推动数字化技术的教育应用,近期要特别关注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升级——注重发挥线上线下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关注数字技术对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班级教学制度的颠覆性作用,推动新形势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形态变迁促进自身的形态变化,通过模式探索推动教育范式变革。模式的发展是渐进式的,一般是平行地增多且保持不同模式的相互共存;而范式的变革则是全方位的,以特征跃迁带动本质改变。[5]
1.以技术应用推动形态和范式跃迁
前进道路需要思想的光辉,这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时代,主动融入时代变迁。而技术是实现思想的手段,应用是推动发展的有效方式,这需要我们在技术应用中学习、适应、改造、进步,不空中楼阁,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行。
时代变迁以典型形态特征改变为衡量,既包括新形态的形成,也包括新形态对旧形态的改造,最终形成新形态及与被改造过的旧形态的融合与共生。因此,数字时代其实是数字化智能空间对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融入并包容共存的时代,数字化隐形场景建立、社会资源数字化呈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实现形态转换的关键。
以笔者可见的眼光,教育面临着两大改革重点:一是泛在学习场景的建立;二是规模化教学下的个性化学习实现。眼光代表着思想,技术代表着能力,应用代表着实现。
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课堂+线上+实践”混合式教育模式,实现规模化教学的个性化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物化(实现)能力;构建和利用超越传统学校的数字学习平台,使学习者可以开展更广泛和针对需求的学习,切实开拓学习者的视野和知识深度;建立新型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使学生的学情数据量化和可视化,推动教与学更具针对性,进而重塑教学体系。
未来教育形态将逐步形成以下特点:办学上扎根中国大地注重解决社会问题,教学上“课堂+线上+实践”的有机混合全面实现,学习上人人能够时时处处可学,评价上区块链技术推动多元增值效果,管理上精准服务适时有效衔接。
2.教育信息化政策、行动与成就
应该看到,我国的教育形态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例如,疫情防控期间的“宅家教育”,停课不停学直接推动了教育新形态;大量的线上教学,尽管是浅层次,还处于课堂教学搬移状态,但是实实在在地进行了;通过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集成建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智慧教育平台,为泛在学习搭建起国家教育资源库。这一切,既有赖于国家长期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也有待于未来对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的升级及智慧教育平台更广泛的开发利用。可以预见,与教育数字化相关的模式改革探索正在进入活跃期。
过去的政策脉络。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既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教育信息化经电化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起步,历经教育信息化1.0和教育信息化2.0阶段,在2022年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中迈上新台阶,跨入智慧教育新阶段。除了大型教育综合性文件外,新世纪以来国家颁布了多个专项政策文件规划来推进教育信息化,如《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等。《“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其他专项规划也对发展数字教育予以部署。[6]
持续的行动推进。在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和各专项政策任务的推动下,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行动在实践中蓬勃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一是建设驱动,先后启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等项目,迎来信息化建设大潮;二是应用驱动,如通过“三通两平台”,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三是体系支撑,系统全面开展高质量信息化教育保障工作,如开展数字校园规范建设、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启动智慧教育示范区工作、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等,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已有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优质教育供给、教学改革跟进、学习环境优化、管理服务保障等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有效实施经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型,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得到重视,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实现了从教育专用资源开发向大资源应用、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养、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三大转变,为实现教育数字化的转换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3.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启智慧教育新局面
2022年初,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着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笔者认为,这意味和标志着中国智慧教育的“元年启航”。2022年底,中国教科院发布《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迈向智慧教育的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智慧教育的内涵特征、实践演进、发展水平、未来展望等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构建了智慧教育发展的测度指标,并对总指数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类教育指数进行了具体测算。
与农业社会相对应的教育范式特征是因材施教,因为其个体化色彩非常明显;与工业社会相对应的典型特征是班级教学,带有鲜明的规模化、标准化色彩,这一基本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面临着一场范式意义上的变革,在泛在学习的形态下实现规模化教学的个性化学习。生态构建、模式探索是基础,最后实现范式跃迁,形成教育新形态,结果指向智慧教育。
即是说,教育资源数字化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基础,之后还要深入教育本质内涵,推动教育理念、模式、体系变革,形成教与学交互作用的教育新范式,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新形态,其过程要以健康、良好的教育生态来维护。
因此,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发展为基础的智慧教育,前进的可视化路径是:面向数字化时代,在以人工智能为牵引的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下,产生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形成新范式,产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实现新形态。在教学上解决规模化授课下的因材施教问题,在学习上实现人人能够时时处处可学。
开放大学的起源就是有别于传统高校的教育新模式新形态,从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到更名为开放大学后的职能定位、使命职责皆如此。面向未来,在常规发展的基础上,开放大学需要依据自身优势特点超前谋划数字时代的新功能。
1.加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改造
依据多年的办学实践,开放大学已经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五级网络系统,具备相应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和便捷、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依托。开放大学要善用这种既有顶层设计、又能扎根基层、还是触角多元的优势,加强各种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公共平台,联通各网络而避免成为孤岛,实现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管理。
2.推动远程教育融入教育主流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传统上正规教育主导下的一次考试定终身局面将会被打破,过去长期被边缘化的短期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等将进入教育主流,而这需要体系和制度的保障。开放大学要用好自己的天赋特点,注重弘扬而非摒弃自己的功能优势,注重开发各方面优质课程,凝聚各领域优秀教师,多方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以优质平台建设推动远程教育融入教育主流并尽可能扩大影响。
3.逐步建立学习经历结算中枢地位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事情,谁也不能、不会处于垄断地位。相对而言,普通高等学校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具有学科全面、专业深厚的更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开放大学可思考如何以学分银行为基础建立学习经历的结算中枢,聚天下英才而记之评之荐之。人才培养靠大家,学分结算由开放大学提供服务。为此,要研究各种学习经历、各类资格证书的等值性和兼容性,推动终身学习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建设,建立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情况记录、学习经历折算、学习账户管理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