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健
【关键词】“故事+”拓展型课程,实施价值,实施流程,实施策略
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砖+”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中,我们可以习得一种深化发展和提升内涵的“+”思维。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也摸索实践了一些“+”思维的做法。“故事+”拓展型课程是语文“大阅读”工程中的“百个润心故事”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融合的产物,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小学语文“故事+”拓展型课程教学活动的推进,让语文课从学科走向综合、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内在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下面,笔者从小学语文“故事+”拓展型课程实施的价值、流程、策略进行具体介绍。
一、“故事+”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价值
“故事+”拓展型课程的开展是优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举措,可从“故事+阅读”“故事+欣赏”“故事+表演”“故事+创作”等方面开设系列课程,其实施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品格
首先,小学语文“故事+”拓展型课程教学活动多以故事为主,故事往往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动人。读故事、听故事、讲(演)故事契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最爱”。它的引入为小学生玩转课余时间,开展更有趣的语文知识探索提供了途径,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滋养和精神的提升,陶冶了学生的品格,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塑造成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2.提升阅读能力
“故事+”拓展型课堂依照各单元主题确定,具有一定的启智育德功能。该课程活动的组织能够将学生轻松引入单元主题情境中,从而有效唤醒学生对语文单元文本的阅读兴趣。同时,“故事+”拓展型课程的趣味性,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阅读之趣,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升阅读能力。
3.培养审美意识
“故事+”拓展型课程以素养为本、学生为本,力求构建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综合性语文实践空间。与传统课程活动相比,该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特征凸显,能够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审美的眼睛”。“故事+”课程有特殊的审美意趣和审美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的母语认同感和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故事+”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流程
“故事+”拓展型课程独特的实施价值,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符合母语教育体系的思维特征。要想将小学语文“故事+”拓展型课程构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必须明确“故事+”拓展型课程构建的一般流程。
小学语文“故事+”拓展型课程是根据单元教学主题选择的润心故事为引子推进的拓展型故事阅读活动,每个活动单元要大致经历如下流程(见图1)。
1.选故事
选故事环节是“故事+”拓展型课程推进的准备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本着群策群力、择优录取的原则,先公布故事主题,由教师、家长、学生各自推荐故事,再根据特定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情况择优使用。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与能力的不同,我们在选故事环节也确定了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以教师或者家长推荐为主,中高年级以学生分组自选、择优使用为准。
2.读故事
此环节是学生对故事内容熟悉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故事读通、读顺,读出故事中的感情,并在晨会时由学生讲出来。这既为学生完成之后的故事学习任务奠定了基础,也发展了小学生的语言能力。
3.品故事
品故事环节是经验感受分享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内容是多样的,可以是自己读故事后的感受,也可以是自己对故事中某一人物或事件的看法、对故事结局的改编等。故事的交流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问题+讨论”,也可以是“分享+展示”;展示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思维导图、图片等。总之,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4.讲(演)故事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将润心故事“讲出来”或“演出来”,在展示过程中深化自身对故事的理解,融入个性化的故事创作想法。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故事大王擂台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成长舞台,以适度的展示来强化阅读故事的独特感悟。
5.绘故事
绘故事环节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对润心故事、身边符合主题的故事,以故事绘画、故事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既是学生领悟故事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的融合过程,又是故事教学与绘画教学的融合,培养了学生对故事的再加工与再创造能力。
6.创故事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主题创编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由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也可以是由学生读过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还可以是由学生合作或独立创造而成的。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故事+”拓展型课程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故事+”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遵循课程實施的一般流程,有序推进课程活动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课程实施策略。
1.构建学习单元,打通课内课外
运用系统思维,围绕“故事+”的核心大概念,提炼大主题,创设大情境,设计大任务。打通课内外构建整合的学习单元,是“故事+”拓展型课程的重要实施策略。
首先,整合教材单元。系统思维强调将课内外的故事资源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故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和动态性是其鲜明的特点。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语文要素有三个:一是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二是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三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将以上三项内容再整合,形成本单元结构化教学的总目标:围绕汉字故事探究,在汉字文化体验和汉字故事探究中,实现人文精神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共生长。为此,教师将《仓颉造字》和《三十六个字》的故事阅读与教材内容整合起来,构建新的学习单元。在《仓颉造字》中,着重引发学生思考:一是根据已有情节猜故事,二是对故事的细节进行分类,三是根据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在《三十六个字》的故事阅读中,则是通过读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故事。将汉字还原成图画,再还原成有感情、有温度的故事。这是反思故事阅读的过程,其阅读的体验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是跳出了故事,跳出了阅读本身,跳到了“行”的层面。
其次,增设故事单元。在“故事+”拓展型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故事情境,可在教材之外增设独立的故事单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发学生对“润心故事”的自主性探究。
比如,二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关于狐狸的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可整合资源,围绕主题,开展独立的“狐狸故事”主题故事微课程。将《狐狸和乌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吃书的狐狸》等故事放在一起开展共读活动。在持续共读的基础上,分析并梳理故事中狐狸的不同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是狡猾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的狐狸是智慧的,《吃书的狐狸》中的狐狸是可爱的……通过不断的比较与辨析,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增设的独立故事单元,是学生博览群书、储存语言和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培养故事亲近感的重要途径,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母语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精神发展。
2.创设真实语境,调动积极情感
创设好的故事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故事的动机,又可以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情景基础,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故事+”拓展型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还须创设真实语境,以深挖“润心故事”的育人价值,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以《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故事品读环节的推进为例,笔者创设了游戏闯关情境。
第一关,设置“观影说梦”。用观影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故事的积极性。第二关,设置“梦的发现”。学生借助学习单,独立发现梦的精彩,进行初步思考。第三关,设置“小组合作来画梦”。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的梦还在吗?生活中有没有人想要偷走它,你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梦呢?”然后以“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为主题画一画自己的梦,以此进行合作交流、观点碰撞,分享成果。
直观生动的情境创设,赋予故事的阅读过程更多乐趣;递进式的语言实践,既营造了轻松的氛围,也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搭建了多彩的螺旋式阶梯。
3.重视多元互动,尊重学生地位
“故事+”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以多元互动、尊重学生地位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性,重视故事与讲述者、讲述者与倾听者的多元互动,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
仍以《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故事品味环节的推进过程为例,笔者并未直接展示该故事中所蕴含的润心哲理,而是告诉学生:“感悟无对错,你的想法是独一无二的。”笔者将整个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分享自己阅读故事后的观点与想法。
在自由的讨论中,学生们生成了很多观点。有的学生说:“老师的判断不一定对,要做自己。”有的学生说:“他能够成功不只是因为他有梦想。”还有的学生反问:“被老师用成绩改掉梦想的孩子现在过得很差吗?”
在故事的“相同”“相反”“相似”处展开辨析思考,就能于多元的差异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摸索方法。各种各样的观点碰撞,擦出了无数智慧的火花,多元的互动让故事从浅表走向深刻。
4.注重思维引导,深挖故事价值
在“故事+”拓展型课程的组织与构建过程中,教师须认清该故事的引子作用,做好拓展延伸工作,以确保学生能将自身在“故事+”拓展型课程中的所感、所获迁移拓展,让学生的思维素养得到持续而稳定的提升。
比如,在“润心故事”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在“主故事”后推荐类型相似或主题相同的故事,鼓励学生在主题故事探究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创造,在讲、演、绘、创等多个故事展示环节中展现个性;可在“故事+”拓展型课程活动结束时,设计开放性问题,以问题将学生引入更加开阔的故事阅读空间。如阅读故事《妈妈的味道》后,笔者询问学生:“妈妈的味道除了是饭菜的味道,还有什么味道?还有哪些描写妈妈的味道的好故事呢?”并借由这一问题,形成一条温馨的“故事链”。
在“故事链”的系列故事阅读中,分别提炼相关信息,绘制“故事情节图”,进行结构化的思维引导。如此,将故事的阅读范围从妈妈的饭菜延伸到与母爱相关的故事中,将原有的故事进行再次细化和整理,实现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
眼中有故事,心中有思维。注重思维引导,既能更好地深挖故事的核心价值,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减少思维漏洞,提升表达能力。
5.趣化故事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评价环节是“故事+”拓展型课程开展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其优质与否直接影响到“润心故事”的作用发挥。在“故事+”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须趣化故事评价,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正向的增值性评价作为拓展型课程的评价标准。
比如,在以故事《誰投的鼠屎》为引子的主题阅读过程中,教师从“故事熟读程度”“故事解析表现”“哲理总结与应用”“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相似故事的找寻能力”“协作与分享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设计,并按五级评价标准将评价要素的重点细化。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借助在线平台的“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以在线打分、师生共同打分的方式及时跟进评价环节。每个环节结束后,得分靠前的10名同学都会获得不同的虚拟礼物,虚拟礼物在线上及时发放。同时,将“故事+”拓展型课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名单贴到班级家长群中,实时更新,直至一个主题的“故事+”拓展型课程结束。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标准多样、主体多元、参与性强的评价对学生在“故事+”拓展型课程中的表现进行持续跟进,发挥了正向行为的积极强化作用,进而使学生在“故事+”课程的学习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使其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学习品格乃至多种发展赋能都得到增值。
“故事+”拓展型课程是以落实核心素养为本,打造乐学、善学、会学的语文学习空间的综合实践课程,具有开放性、引领性、趣味性的特征。将“故事+”拓展型课程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既贴合学生的需要,也能趣化语文学习,更是教师落实学生主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