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场运行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5 21:17姜春燕张涛
科技风 2022年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姜春燕 张涛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机场运行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具体目标。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点任务。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文章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场运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民航服务型人才,为实现我国交通强国的梦想提供原驱力。

一、产教融合的现状

产教融合最早是网络用语,2012年开始出现于教育政策文件中,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和产业政策。随着近年来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而被广泛关注,仅2020年,知网检索到的与产教融合有关的学术期刊论文就有2955篇,学术论文30篇,从政策层面、学术层面,对“产教融合”的概念、内涵和实践等进行探讨。

欧阳河、戴春桃认为,“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融为一体,其基本标志是产生新的产教融合体。”唐未兵认为,“产教融合的定义是指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将各自的一部分资源(细分)拿出来进行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文章探讨的产教融合中的“产”指行业企业,“教”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指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合作交流,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协同育人为核心,围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企业在素质能力的确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择、顶岗实习等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目的。

产教融合根据融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三种。自2017年国家將产教融合上升为一项教育和产业政策,全国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联合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 AHK)和德资企业共建的跨企业培训中心——中德培训中心,实现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方协同育人的作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流管理专业通过与京东物流(无锡)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实现“校企培养双交替,岗位、技能双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西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另辟蹊径,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四川泛美教育集团,真正实现了“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同质、融合发展”。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产教融合覆盖面不广、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和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机场运行专业发展困境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场运行专业开设于2017年9月,截至2021年7月,已有两届毕业生,在校生规模达到237人。通过调研在校生、毕业生和同行院校,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总结高职机场运行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机场运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分为两种:机场运行指挥员和航空运输地面服务人员。通过机场的走访调研和同行院校的交流,机场运行指挥员岗位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生在获得大专学历文凭后,仍需要继续深造才能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与国外院校建立“3+2”合作办学协议,学生在完成3年专科学习后赴美国西敏学院学习2年取得航空管理的本科学历。但这种培养方式,相对于本科类民航院校学生培养来说,缺乏竞争优势。以西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采用“订单班”式培养,与其他职业院校相比,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专业对口率,学生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机场运行专业的另一种培养定位是航空运输地面服务员,在实际施过程中难以与民航运输专业的培养定位区分开来,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机场运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能从事民航票务、值机、候机引导、问询、VIP接待、配载等工作”,该培养定位与教育部发布的《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中民航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合度较高,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匹配度不高

2019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学校机场运行专业教学标准》,《标准》明确了机场运行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确定高职机场运行专业培养能够从事机场运行指挥员、机场地面服务保障人员、安全保障人员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对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标准指出,专业基础课程应设置6-8门,涵盖民航概论、管理学基础、航空法、航空运输地理、飞行区基础、飞机性能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6-8门,包括但不限于机场运行、机场应急救援、空中交通管理基础、航行情报服务、航空气象、签派程序与方法等课程,对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明确。

在职业院校的执行层面,大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在总学时安排、公共基础课学时比例和实践性教学学时比例要求上能满足要求,但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完全按照标准执行,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场运行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专业基础课与标准的重合率达到83. 3%,专业核心课程与标准的重合率不到30%,而在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基础课程与国家教学标准重合度较高,但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重合率不到50%,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与国家教学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方面,机场运行指挥员的最低学历要求是本科,学历的要求和职业面向之间的矛盾造成职业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按照标准执行,而是根据岗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课程体系,造成机场运行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之间差异较大。

(三)专业社会服务的力度不够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其中教师是根本。以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机场运行的专业教师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合作深度不足,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场运行专业开设于2017年,专任教师主要由民航专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构成,教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但缺乏机场企业~线工作经历,对于机场的新标准、新规范了解不够深入,无法与企业开展深入的技术合作,对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大。

另一方面,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机场运行的专业教师由于缺乏机场运行指挥的实践经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依赖教材的现象,无法将行业的规范和要求引入内容教学。

同时,国家在2019年4月推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公布四批“1+X”证书,但机场运行指挥员有关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2021年2月才公布,此前的“1+X”证书中均未提及机场运行管理的有关职业技能要求,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意识,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考核标准上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学生能力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认证,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场运行专业发展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总体要求,适应民航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加强与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大路通用机场、航空教育小镇的联系合作,逐步形成“一场一园一校一镇”的联动机制,通过校、镇、场、园联动,将民用机场用人需求、岗位技能要求、考核标准引入培训教育,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标制定、教材建设、科研课题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发展、产业发展进行融合,根据华东区民航运输机场的发展规模和趋势,明确机场运行专业培养定位是培养服务长三角机场群的机场运行管理人员。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政府等共建共享实训平台、实习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等,提高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的深度。通过对接民航机场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机场工作过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构建“五对接、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全方面融合。

(二)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实用性原则,随着“1+X”证书制度不断深入,由培训评价组织颁发的X证书,直接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能够准确体现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行业认可度高。深入开展“1+X”试点,加快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融入專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明确高职机场运行专业岗位面向是机场运行指挥、机场地面服务保障人员,有机衔接《机场运行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民航旅客地面服务职业技能标准》证书,根据职业技能等级中的能力要求,明确专业核心课程民航旅客运输、机场运营管理、机场地面服务、机场设备与设施管理和航空配载与平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结合岗位实际,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调整。这种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依据,通过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确定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根据岗位能力最终确定专业课程内容的方法,能够有效培养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多方探讨,在国家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对机场运行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调整,确保机场运行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造

围绕学院“十四五”整体规划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场运行专业共有专任教师8名,其中,80%以上的教师来自民航直属院校,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75%,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委派教师参与省级和国家级培训,与同行院校积极进行教学交流。充分利用航空运输协会平台,组织教师深入机场进行机场运行管理相关岗位的集中培训与实践锻炼,学习行业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难题,通过建立横向课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促进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实现教师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多方面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能力培训,通过“机场运行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证书”师资培训,理解机场运行管理岗位的技能考核要求,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并引入第三方考核,以学生的证书通过率考察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通过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监督,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依托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长三角机场群的优势,还可以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任教,建成“专兼结合、校企互动、教做合一”的师资力量。

结语

“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品质稳步提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努力实现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将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跨人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新阶段,民航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深化产教融合,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侠给脱节问题,推动高素质民航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建成民航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3365500338238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