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会议综述

2022-03-14 20:53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报告

贺 玲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2022年11月12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报告会在西北师大召开,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0多名研究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了此次报告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新疆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2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等主题,交流研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益经验。

新疆大学孟凡丽教授作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内涵解析、发生机理及实践路径》的报告。报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国学者关于生活化的相关论述,厘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内涵,即以增强“五个认同”为核心,以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通过各族群众习以为常的方式融入其生活世界,形成经常发生、广泛开展且具有较强渗透力的社会实践形态和日常生活样态,实现由生活世界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互动进阶的实践过程,具有人本性、体验性、潜隐性、广泛性等特点。报告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以植根于生活为逻辑起点,以升华于生活为意义探赜,以回归于生活为实践指向,以引领于生活为价值旨归,其本质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族群众生活世界的能动互构过程,二者内在贯通且相互支撑,形成自洽的内在逻辑图式。报告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实践路径:一是打造“有形”的生活化内容;二是创新“有感”的生活化方式;三是建立常态化的“有效”落实机制;四是加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中央民族大学苏德教授作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时代民族院校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的报告。报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对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十二个必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意义的四个“必然要求”、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认同”与“四个与共”的基本要求等进行系统梳理,论述了深刻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第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与实践的典型案例——“民大模式”作了交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民族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分享了贯彻“三新一高”的发展理念,提出要深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模式。第三,提出我国民族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路。报告认为,新时代我国民族教育面临如下挑战: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话语体系亟需构建,民族教育有关政策法规有待调整和完善,人才供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衔接问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教育的适应性问题。报告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

杭州师范大学王鉴教授作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容与实践路径》的报告。报告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了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研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等相关核心概念,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子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核心在于通过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途径铸牢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自觉的共同体意识,并能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话语意识。报告从国家政策层面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要加强“五个认同”的教育,而且要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意识和话语意识,既知道怎样做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报告从个体层面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把这种意识变成每个人生活中自觉的生命模式,变成每个人行动的实践取向,变成每个人表达的话语意识。报告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两个理论基础: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理论,包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情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二个必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包括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共同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人类民运共同体理论。报告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就是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中如何落实的问题。首先在民族团结共同体建构方面,政治上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要让所有民族共同富裕,文化上既要传播中华文化,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上要加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次在国家统一方面,在香港、澳门问题上需坚持“一国两制”,加强合作与交流,在台湾问题上应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在民族复兴方面,需要团结海内外华侨,汇聚民族复兴力量,既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更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报告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国家、社会、个体的多层面努力,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多维度的建构,让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中国人民大学陈立鹏教授作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报告首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和知识的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增强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其精髓和核心内容。建议通过研究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学习纲要》、加强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专题教材和辅导读本的编写等,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的、意义、概念、基本内容和有关要求,达到全面准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的。其次要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于整个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各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掌握,既是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认同与接纳,更是增强民族共同性的客观需要。最后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要在学校系统积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发展,在全社会积极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统筹发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内蒙古民族大学白红梅教授作了《内蒙古三科统编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基于内蒙古东部片区的考察》专题报告。报告认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全国各地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内蒙古从2020年起在全区开展分类分步的三科统编教材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推进中通过保障教师待遇、分类分期培训、补充师资缺口等多措并举保障了统编教材师资队伍建设。报告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应首先加大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条件和完善人才环境;第二要制定相应对策,储备优质师资,完善师资结构;第三要加强师德建设,激发教师敬业精神,促进优良教风学风形成;第四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第五要培育校内培训常态化,校外校内培训相结合;第六要积极鼓励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并提供相应的倾斜政策。

兰州大学李静教授作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阐述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本质是在“大中小幼进行一体化教育”,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品德发展规律,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方位进课堂、入心入脑,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形成学校各部门、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全面配合,多方参与,将铸牢教育内容日常化、生活化。其次指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和盲区:一是一体化“一”的三个方面的缺乏。体系方面缺乏“一”的统领,大中小幼缺乏很好衔接,教育方面缺乏“一以贯之”,教学方面缺乏“一”的具体实践。二是一体化“体”的问题。管理方面缺乏统筹,存在碎片化管理,尚未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没有形成教育合力。三是一体化“化”的问题。思想观念的转化方面存在认知误区,知识转化方面存在重形式不重实效,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最后,报告提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路径,应从大中小幼梯次推进,一级一步,入脑入心,依据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梯次推进教育内容和针对不同区域试点引领,以及课程建设梯次推进的方式推进一体化进程。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丁月牙教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民族教育的机会和挑战》的报告。丁教授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研究历程,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异同,分享了二十大报告撰写经历和过程。报告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教育发展中,需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今后应继续将民族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短板补足,同时将老问题和新问题一起解决,通过创新性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建立,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动能、新赛道、新渠道。归根结底,任何教育发展战略都离不开教育的本质人的培养,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之下的教育,立足点都应回到人的现代化的培养,包括人的独立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人的主体性的培养。

西北师范大学张俊宗教授作了《以“三协同”高质量教师培养机制构建“三区三州”乡村教育振兴的“西北师大模式”》的报告。报告认为,“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具有特殊的国家战略地位。这一地区历史上教育资源分布稀、规模小、层级多,虽经逐步调整,形成了现在普遍运用的办学模式——“7+5+3” 县域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县域统筹轮岗教师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解决好“7”所代表的小规模学校幼儿园阶段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学及与此相适应的教师培养问题,成为解开“三区三州”教育发展的钥匙。针对此问题,西北师大通过制定实施全科教师培养培训方案,有效解决“三区三州”全科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筹提升问题;通过师范生教育实习、援教顶岗,特殊培训和创新实践,有效解决“三区三州”小规模学校多学科教学需求与实施精准教学援助的衔接问题;通过“互联网+”美育体育创新实践,有效解决“三区三州”小规模学校落实“五育并举”中的师资、课程短板问题;通过实施向学科型转型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有效解决“三区三州”县域统筹轮岗教师发展模式下教师转型发展问题。这一工作开展六年之久,效果显著:一是教学成果效果显著,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二是经验成果得以向师范院校联盟高校推广;三是经验成果在与企业协同创新协作中得以推广;四是理论研究成果为国家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案例与依据;五是媒体关注度高,社会反响良好。西北师范大学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甘肃临夏州、甘南州、陇南市和新疆阿克苏地区设立4个教育实验区,在持续探索过程中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构建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适应西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探索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作出了自身独特的贡献,形成了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西北师大模式”。

西南大学吴晓蓉教授作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标准及实践》的报告。报告首先从教育逻辑、政策逻辑、战略逻辑三个层面,分析了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本质和必然要求。其次,报告从系统均衡观、质量管理观、民生改善观三方面阐释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即教育与其外部影响因素既要在结构上保持动态平衡,也要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要全面质量管理,且能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要凸显个体追求内在精神成长,追求美好生活的主体价值,且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报告从功能、价值、方法层面探讨了如何评价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认为教育要帮助个体满足实现生命本质的需求、为社会输入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人类谋求“命运共同体”的需求,要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平且有质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家校社协作、以适切为评价取向。最后,报告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框架:一要从本体论视角理性审视民族地区教育,回归教育本源;二要构建以学生学习质量为关键要素的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三要守正创新,主动衔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刘谦教授作了《免费中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分析》的报告。报告认为四川省“9+3”计划以教育机会撬动空间转换,通过宣讲教育明示主流价值观,通过校规校纪践行规则约束,通过技能培训接轨工业文明,通过经历多民族文化发展学生人格,以此构建和谐心态秩序,培养国家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认为免费中职教育可参考四川省“9+3”计划,采取以下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以空间转换奠定“三交”现实基础;其次,以校园生活促发多民族青少年文化互动;最后,以心态秩序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措施可让学生感受差异,寻找共同,获得基于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生存能力,并以点带线(家庭)、以线带面(家族),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强化共同体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海路教授作了《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指通过特定的历史教育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和评价,培育受教育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践自觉,包括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自信教育;其着力点和主要载体应是学校教育,核心在于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培育中华共同体的历史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指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具有培育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为基础的个人意志,涵养以科学的中华民族历史态度为导向的集体记忆,厚植以坚定的中华民族历史自信为内涵的文化底蕴等多方面的价值。最后报告提出了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是要强化以“多元一体”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要挖掘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以培育共同的历史认知,探寻民族文化记忆以丰富地域性历史认知,关注民族历史记忆以补充民族历史认知;二是增进以“五个认同”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历史情感,坚定以“三种精神”为根基的中华民族历史自信,应以各民族形成的共同历史文化为重点,增进受教育者对中华文化的更深认同,以各民族共同反抗封建主义等的历史经历为重点,增进他们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以各民族在共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与共产主义理想征程中取得的成就为重点,增进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三是坚定以中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等“三种精神”为根基的中华民族历史自信,开展“三种精神”教育分别是培育、强化、提升中华民族历史自信的重要前提、基础及关键所在。

西北师范大学高承海副教授作了《语文课程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实证研究》的报告。报告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了语文学习与学生中华文化思想道德的相关性、语文课程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等问题。报告认为大、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语文课程是学校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状况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关系,但是经典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通过思想道德量表发现“个人修养”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家国情怀”分量表得分,大、中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有待提高。报告提出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程则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功能,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语文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推动建设高质量语文课程体系,实施“语文强国”战略。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俊宗在致辞中提到:此次报告会的召开恰逢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并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之际,报告会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交流与分享“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凝聚发展共识意义重大。本次会议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万明钢教授认为,此次会议集中分享了研究者积淀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较为深刻的阐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作了更为深入的推进,报告内容丰富,研究视野多元,研究方法多样,为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极具启发的典型案例与经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报告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