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择(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 136000)
当前高中政治学科教学面临的最大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里所说的核心素养主要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让高中生在学校以及未来社会生活中,科学、客观地理解“公共参与”这一素养要素,值得每位高中政治教师认真思考。笔者给出的答案之一就是:高中政治教学需要广阔视角。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公共参与”素养常常被解释为“每个公民参与治理国家需要自觉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并采取行动落实”。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公民参与治理国家”,笔者以为这是公民意识培养的范畴。当高中学生走入社会,并真正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公民时,如果有明确的参与治理国家的意识,那么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二是“自觉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这是一种行为要求,只有“自觉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才是有意义的;三是“承担社会责任”,强调这一点,是对存在于社会个体身上的重视个体利益认知的超越,即只有愿意承担社会责任,那才是真正的公共参与。
既然是公众参与,肯定就不是某一个体的事情,对于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公共参与素养要素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超越个体而指向群体。这就意味着在公共参与素养要素培育的过程中,应当以群体参与的素材为基础,而从教学方式上,则需要循序渐进选择题材并逐步呈现,以让学生对公共参与的认识具有层次感。尤为强调的是,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参与不叫公共参与。一般认为,只有满足了上述几个关键词的“参与”才是“公共参与”。
在理解公共参与素养时,还有一个关键认识,那就是公共参与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素养:“参与”是行为动词,“公共”强调的是“参与”的广度与境界,当学生超越个体而面向群体时,就是个体走向社会的时候。学生通过社会参与去满足公共需要,或者是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就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高中学生长期处于学校学习当中,与社会接触面相对比较狭窄,对社会的理解更多是基于网络而没有切身体验。公共参与,既让学生有了一个接触真实社会的过程,也让公共参与素养有了一个生长的土壤。
需要注意的是,公共参与不只是让学生与社会接触。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视角,就会有怎样的引导行为,而学生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公共参与空间。某种程度上讲,教师视角决定了学生公共参与水平,决定了公共参与素养落地的水平。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发现,面向高中生实现公共参与素养的落地,不是只分析几个案例就能达成的,教师应当基于教材而放眼社会,让自己有一个广阔视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收集信息,进而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自己观点。笔者在教学中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设计:
选择某个地方听证会为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听证会制度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过程。这样,学生对公共参与的理解有具体事例作为支撑,知晓什么样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公共参与。有意思的是,在介绍完毕之后,有一两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这些听证会都是假的,因为听证的结果肯定都是涨价”,这说明学生的信息来源是丰富的,而学生发言也确实概括了一部分社会现实。
于是进一步引导,向学生说明:听证会这种公共参与形式,在中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参与听证会的人的选择还受到管理者思路影响。即使有个人见解的参与者,由于浓厚的人情观念,在参与听证会的过程中,也很少真正表达自己想法,这是造成听证会“假”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公共参与形式,针对听证会中存在的不足,同学们需要的态度不仅仅是“批判”,更应当有“建设”。
在引导之下,学生思路开始转换,他们会设想自己是听证会参与者,应当如何让这个公共参与形式更加高效。一番思考之后,答案是:应当从集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多方关切;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性发表自己观点……
很显然,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反思其中成功之处,正在于教师自身有一个广阔视角,选择了一个恰当案例,并且在倾听学生基础上,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引导。
只有当教师有了广阔视角以及包容开放的教学心态时,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认识之间才能有共振结合点。在上述案例中,当笔者基于“听证会”这一公共参与具体形式,而向学生介绍公共参与的一般要求时,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也表现出高度接纳。这就意味着面向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教学,可以到达更高水平,如让学生认识到公共参与对于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公正行使职权、防止滥权和腐败,对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侵权和歧视,对于推进公民自治、培育公民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反思经历过的公共参与教学实践,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公共参与素养落地所做出的努力,笔者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对于教师来说,要认识到对当前高中生应提供什么样的公共参与机会;要知道什么样的公共参与才能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要能够辨别实际生活当中哪些公共参与是有益的,是可以引入到课堂的,在引入课堂时,又应当做哪些加工才能更好适合教学……这些都是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问题决定了课堂教学成败。因此,教师的教学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要认识到自己在公共生活当中需要什么样的参与才能培养自身公共参与素养。教师未必要把公共参与素养这个概念提出来,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公共参与是自身成长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带着明确的反思意识,这对于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学生自我理解与建构能力,决定了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最终水平。只有激活了学生自我反省能力,才能让他们在公共参与过程中有一双慧眼去观察参与的事物、观察自己成长,这也是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公共参与素养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反映着学生对社会的态度。为了让高中学生与社会尽早衔接,教师自身开阔的教学视野是不可或缺的。陶行知强调“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对社会公共参与案例进行理性分析与解剖,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是公众参与素养落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