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感知东坡赤壁情怀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阅读课堂实录

2022-03-14 14:12文雨欣
中学语文 2022年33期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赋怀古

文雨欣

第2 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在他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词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雄伟壮观;雄奇壮丽;雄奇壮阔。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本大意,接下来,老师来泛读一下,请同学们一边听朗读一边展开想象。这幅画面你感觉美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美吗?

生:宁静、朦胧、飘渺。

师:没错,这是一幅宁静浩渺的秋江月夜图。我们仿佛看到了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乘着一叶小舟,在茫茫万顷的波光之上,任由飘荡。同是一个赤壁矶,一个宁静浩渺,一个雄奇壮丽,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美。今天,我们就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求同存异的分析。首先,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又有哪些呢?

生:这两篇作品的共同点是:其一,均为苏轼所作,其二,创作的时期都是他谪居黄州期间,其三,同是以赤壁为题材。不同点是:景物、体裁、情感、文风等这些方面。

师:一词一赋所描绘的景物都不同吗?

生: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像江水和赤壁这是两篇作品描绘的相同的景。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想要搞清楚作者的情感,我们就得从意象入手。何为意象?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描写的景和物都叫意象,意象分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两大类。那咱们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从这两类意象入手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我们来赏析一下《赤壁赋》中的景物意象,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选取的景物与抒发的情感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生:《赤壁赋》中有多个意象,如水、风、月、东山、白露、微波、小舟等,这些景物营造的朦胧意境也给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清风明月的喜爱。

师:除了第一个自然段中写了水月意象,还有没有哪个自然段提到了?

生:第四个自然段。

师:苏子借助自然界中的水和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1:作者借助大自然的景物和美妙的风光想告诉我们,用不着去羡慕奔流不息的流水,不用羡慕永恒的月亮,也不用哀叹人生短暂,应该保持达观的人生态度。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人类又同宇宙一样长久存在。

小组2: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得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逝者如斯”中的“斯”指的是流水,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它是不断流逝的,虽说水在不断地奔流,却没有真正意义上流逝,因为水总是流淌着的。“盈虚者如彼”是说虽然月亮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可是月亮本身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增减,因此说“而卒莫消长也”。如果我们从变化的角度去看万事万物,那天地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从不变的角度去看万物,那万物和每个人都是生生不息的。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老师也分享一下对这段话的理解。咱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读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哲思。正如同学们提到如果从变化的角度看待水与月,那它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如果以不变的角度去看水与月,那它们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变化。以变和不变这两种思考方式去看待水与月,也是在启发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有时得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作者在告诉我们对待挫折和磨难应持有的态度,这些磨难确实会让我们身心俱疲,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有了这些磨难,我们才能更加迅速的成长,这不仅是生活的智慧,更是人生的智慧。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到了什么?

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师:这句应该怎么理解?咱们在解读时,也可以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分析。

生:这句话的翻译是,天地之间,世界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者,不是我的,我一丝一毫都不会去获取。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得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颜色,这些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的。作者在为官之路上颇不顺利,可是我们读苏轼不同时期作品时,却感受不到他的绝望和困顿。被贬杭州,他怡情山水,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惠州,他寄情美食,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哪儿都无法让他意志消沉,总能在困顿中找到快乐。苏轼的这番话也是通透之后的一种坦然以对的豁达,与其沉溺在烦恼之中,不如敞开心扉,让身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去寻找生活的真谛。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联系了作者的经历,这些话许是作者在劝慰自己,人生难免会身处逆境,不如关注当下,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这些都是大自然宝贵的财富。虽说是被贬,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也许就会看到人生中的另外一番美景。那接下来让我们来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章的景物意象;作者选取的景物与抒发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呢?可以从这些角度思考:(描写的景物有哪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生:作者选取了向东滚滚流去的大江、搏击着江岸的浪花,直插云霄的陡峭山崖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之景。作者选取这样的景物意在说明只有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和英雄相配,豪景衬英雄,来衬托周瑜的人物形象。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为后文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生:作者还选取了大江东去这个意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水是有流动性的,奔流而去,具有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这与光阴的流逝是一样的,作者由此想到了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抒发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怀恋之情。

师:本首词中还有一个意象,看到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一句中有一个江月,一樽还酹江月,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感情又起跌宕,这写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大家可以从“江月”意象来揣摩。

生:与奔涌的长江与亘古的明月相比,人世间短暂的荣辱得失实在算不上什么,写出苏轼豁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师:景物意象已经分析完了,那接下来就来赏析一下人物意象。从人物意象的角度来看,《赤壁赋》中有哪些人物意象?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有苏子、客人、曹操、美人。

师:赋重铺叙,为了表现自己内心的矛盾最后被解决,作者请了一位“客”与自己对话,通过主客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心路历程。第三段中作者借客人之口解释了自己心情突然转悲的原因,为此他借用了哪些人物意象来说明呢?客人在哀伤些什么呢?

生:美人,作者表面上是讲思慕一方的美人,但实际上是表达心中的一种感情和追求。“美人”在《诗经》和《楚辞》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常常借男女喻君臣关系,因此课文里的“美人”可以看作是暗喻宋神宗。苏轼借吟唱这一意象,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虽因乌台诗案遭到贬谪,但始终心怀国家社稷,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帝王重用,一展政治抱负。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物意象?

生:还有曹孟德,他立于点将台之上,横执长矛吟诗,视天下为无物,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然而今昔瞬变,岁月无情,无论何种伟人及其功业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尽。作者借此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慨。

师:曹操是困于周郎的失败英雄,想当年他“破荆州、下江陵”宛如破竹之势,水军之多、船队之大令人叹服。可是如今,俱往矣,无数英雄豪杰被大浪淘尽,消失在了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中。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谈到了哪个人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提到了周瑜,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年轻有为,英俊潇洒,足智多谋。而我们的诗人,他早生华发,这样的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苏轼内心是渴望着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的。

师:词的基调是健康激扬,气势磅礴的,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尽管有片刻“人生如梦”的感叹,可是他又意识到人生短暂,不如洒脱一些,对月饮酒,一樽还酹江月,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洒脱。而赋中苏轼的心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听箫声怀古的悲咽,之后从江上清风、水上明月中悟出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道理,借水、月巧妙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由悲转喜的解脱过程。那么在同一时期、地点,用同一题材写的两篇作品,为什么情感会有这些不同呢?

生:时间不同,词写在白天,穿空的怪石、拍岸的惊涛、翻卷的浪花,让人感觉气势磅礴。赋写在晚上,一切笼罩了朦胧的色彩,所见到的景物不同,所感自然不同。

师:有的同学提到了作者所到赤壁矶的时间不同,如果要探究根本原因,我们还是得结合作者的儒道思想来看,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采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以功业为目标;另一方面又受道家哲学熏染,适时地采取超然通达的人生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强求。苏轼是一个典型的亦儒亦道的代表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积极入世的态度?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超然通达的人生态度呢?请同学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说说。

生:有这几处可以看出苏轼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和“我”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赤壁赋》中借用美人这一意象,表达了他渴望得到帝王重用,一展政治抱负的愿望。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一时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但是依然能选择“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还有《赤壁赋》中选择寄情于山水,忘怀得失。

生:苏轼仕途并不顺畅,屡遭贬谪,然而,他却并不因自己的失败和遭遇不公而意气用事,始终保持着热爱自然、热爱自由、不较得失、豁达开朗的胸襟。

师:不管是词还是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的有志难申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我们通过具体词句比较阅读《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到这一赋一词在体裁、文风、景、人等各异,情亦有别,而这些情感和赤壁的山水风物紧密融合在一起。我们从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这两个角度深入体会这一赋一词的情感差异。但是,无论两篇文章的情感有怎样的差异,其总体基调是不变的,那便是作者的旷达,即心胸开阔,心境阔远,能看淡荣辱,放下得失。今天作业是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比较阅读的方法,联系下发的学习材料,再至少选择一个角度,比较分析“赤壁三绝”的情感异同,尝试建立多元、立体的思维方式,更深入、全面地体会苏轼在赤壁诗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赋怀古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中山城怀古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上都怀古
苏东坡《前赤壁赋》
念奴娇 ·白衣兴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