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走罐在颈肩腰背痛中的应用

2022-03-14 09:38陈良华林源梁栋富
福建中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走罐循行腰背痛

陈良华,林源,梁栋富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的生理功能,针刺相关的经络、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1];走罐具有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祛瘀通络等功效[2],二者联合应用,治疗颈肩腰背痛等疼痛性疾病,常取得良好疗效,深受医患双方的喜爱。在福建省名中医梁栋富主任及师承导师林源主任的指导下,运用针刺联合走罐治疗颈肩腰背痛类疾病,疗效显著,现归纳如下,望与同道交流学习,敬请斧正。

1 病因病机

颈肩腰背痛是针灸科常见病种,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电脑、手机的普遍使用,长期伏案久坐,使得颈肩腰背痛呈现高发病率、年轻化等特点[3-4]。风、寒、湿邪是颈肩腰背痛常见的外邪,可单独起病,致痹痛游走不定、拘急挛痛、重着和缠绵难愈,也可三气杂至,合而为病。跌仆、扭伤、长期伏案久坐、慢性劳损等致颈肩腰背部损伤,血气瘀阻,督脉、膀胱经循行不畅,经脉受阻,不通则痛。另外,久病必有瘀,久病必入络,《素问直解》言:“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颈肩腰背痛患者多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有血瘀之象。所以,风、寒、湿、痰、瘀是颈肩腰背痛最主要的病因,临床上可相应地以祛风、散寒、除湿、化痰、祛瘀等治疗。

2 临床治疗

2.1 颈肩痛 颈肩痛包括颈椎病(颈肩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强硬等引起的颈肩部疼痛、僵硬、上肢麻痛等症状,属中医学“项痹”“项强”“颈肩痛”等范畴。针刺联合走罐能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5]。

临床中发现,颈肩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血瘀气滞证居多,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素问》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灵枢》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根据颈肩痛患者疼痛部位、颈肩部及上肢经络循行特点,以督脉、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穴为主。督脉、太阳经型主要表现为项背部中间疼痛、压痛明显,头部俯仰不利;少阳经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为主、压痛明显,头部侧向、转动不利;混合型二者症状兼有。根据经脉上下贯通及《灵枢·终始》所云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的原理,采用“远近、上下结合”的选穴方法,导师林源主任亦将之称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中的上下部位阴阳相引取穴方法,督脉、太阳经型近端取风府、大椎、陶道、天柱、颈夹脊、大杼、肩中俞、肩外俞、秉风、膈俞等,远端取后溪、水沟、外劳宫、合谷、太冲等;少阳经型近取风池、天牖、颈夹脊外1寸处、天髎、肩井、巨骨、膈俞、阿是穴等,远端取臑会、清冷渊、三阳络、外关、平衡针颈痛穴(液门穴)、合谷、悬钟、太冲等,使得受损经脉上下相通,循行有序,快速进针后予泻法为主。梁老在临床治疗上尤其重视皮部的运用,他认为皮部乃“卫气留止”之地,可通过刺激皮部,带动皮下经络气血的运行。走罐虽作用于皮部,却可带动皮下经脉、肌肉、经筋等,激发其经气,使受阻的经络和气血再通,故在治疗颈肩痛时,常常结合走罐疗法,使受阻不通之经筋瘀祛新生,气血通畅,经络疏通,疼痛消除,效如桴鼓,尤其是新发病疾患。操作时督脉、太阳经型沿项背部督脉、手足太阳经脉循行路线,亦或顺着斜方肌中部和竖脊肌肌肉走形方向,开始时尽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方向走罐;少阳经型沿手足少阳经在颈肩部的循行路线,亦或顺着斜方肌上部在颈肩部的肌肉走形方向,开始时从天牖穴附近向肩井、巨骨穴走罐,火罐吸力可由轻逐渐加重,火罐游走速度由慢逐渐加快,走罐方向可由单方向开始,至患者耐受后逐渐过渡至双向来回(因双向来回走罐强度较大),如此操作可使患者易于接受,总体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走罐至局部出片状红色或暗紫色痧斑,然后再留罐5 min左右以增强走罐疗效。上述治疗可根据病程长短、病性缓急,选择每日或隔日治疗。急性、病程短者,可每日行针刺治疗,首日予配合走罐疗法,此后根据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情况,选择留罐或走罐,隔日1次。慢性、病程较长者,可隔日治疗1次。

2.2 腰背痛 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扭伤、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非特异性腰痛、臀上皮神经损伤等引起的腰背臀部及大腿疼痛、麻木、板滞、僵硬、活动不利等症状,属中医学“腰痛”“腰背痛”“痹病”“筋痹”“筋出槽”等范畴,治疗上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等为主。根据腰背痛患者疼痛部位、腰背部及下肢经络循行特点,以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穴为主。先近取督脉穴位和/或膀胱经相应的背俞穴,另以痛点、筋结病灶点为腧,采用傍针刺、齐刺、合谷刺、扬刺、排刺、围刺等刺法,可结合青龙摆尾、苍龟探穴等飞经走气手法,以获得较强针感,同时注意掌握背俞穴的针刺角度和深度,避免伤及内脏器官。伴有下肢麻痛者,以下肢后侧为主,加刺环跳或秩边穴;以下肢外侧为主,加刺风市穴。若为腰神经后支受压及梨状肌痉挛压迫坐骨神经所致的腰腿痛,可加刺经外奇穴“跳跃穴”(跳跃穴位于髂嵴最高点直下2寸处),施泻法;再根据“远近、上下结合”选穴方法,上取手背腰痛点及董氏奇穴的灵骨穴(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大白穴(即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穴)。腰背部正中疼痛者,循经下取委中、合阳、阳陵泉、承山等穴,针刺委中、合阳,以下肢出现触电样针感为宜;腰背部两侧疼痛者,循经下取阳陵泉、外丘、悬钟、昆仑等穴,以上下通调足太阳经气。留针结束后于督脉、双侧腰背部膀胱经、天应穴和条索样结节处行走罐疗法,通过“卫气留止”之皮部,带动皮下经络,激发其经气,疏通经络,可顺着经络循行方向走罐,膀胱经从上到下,督脉从下到上,形成倒八字(“∞”)形状,走罐至局部出片状红色或暗紫色痧斑。走罐之后若局部皮肤出现少许疼痛,属正常现象,可提前告知患者,消除患者疑虑。治疗频次及间隔时间同肩颈痛治疗。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当天即可感觉症状改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亦有当日治疗后疼痛反而加重者,考虑可能为走罐后局部皮肤疼痛叠加所致,但治疗数次后大部分患者即可有明显改善,慢性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相对较多。通过针罐结合,共奏散寒除湿、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之效。

3 案例举隅

林某某,男,67岁,以“右侧腰腿痛半年余,加剧1周”为主诉,于2021年9月6日就诊。患者自诉半年余前因挑重物,劳累过度,致右侧腰臀部疼痛并牵引右侧大腿后侧,于外院口服止痛药物(具体不详)及行推拿治疗,症状减轻,但仍有疼痛。近1周来因弯腰劳作后疼痛加剧,步履艰难,口服止痛药物及推拿未见效,故前来诊治。查体:舌紫暗,苔薄白,脉涩。脊柱无侧弯,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无明显压痛、反射痛,右侧直腿抬高试验70°(-),右髂嵴中点直下5 cm处有明显压痛,并触及条索状。西医诊断:右臀上皮神经损伤;中医诊断:腰腿痛(瘀血阻滞证);治法: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处方:大肠俞(右)、委中(右)、环跳(右)、昆仑(右)、承山(右)、天应穴,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用泻法,留针30 min。让患者取左侧卧位施行针刺,由上而下,针环跳得气至病所,针感向下肢方向放射,委中穴得气向上传导至腰部,向下感传至足。配合右侧臀部、大腿后侧部走罐,以局部皮肤出现暗紫色痧斑。次日复诊,腰臀部疼痛减轻,可以短距离行走。共治疗8次,病情痊愈。

按语:足太阳经脉挟脊抵腰络肾,患者因挑重物后不慎损伤右侧腰臀部足太阳经筋,以致局部气血违和,经气运行阻滞,气血壅遏局部,疼痛难忍,活动困难。查体在右髂脊中点直下5 cm处可触及一滚动的高起“绳索样”物,触压时患者可感痛胀。结合舌脉,痛处固定,《素问·刺腰痛篇》记载:“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考虑瘀血阻滞,治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本案治疗上循经远取委中、昆仑、承山,以通调足太阳经气,《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大肠俞、天应穴属近部取穴法,可疏通局部经筋、脉络之气血;环跳为足少阳经的交会穴,穴效功能强,灵敏性高,气速效速,为治疗腰腿痛之常用穴。诸穴合用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使经脉流畅,通则不痛。在治疗过程中嘱咐患者勿做大幅度的腿部活动。局部走罐祛瘀散结,使出槽的经筋回纳原位,行气止痛,疏经通络。针罐同治,相得益彰,故获良效。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走罐可以有效祛除颈肩腰背痛的风、寒、湿、痰、瘀等病理因素,用于颈肩腰背痛的治疗,不管是新病还是久疾、痼病,均能起到良好甚至是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而且“简、便、应、廉”,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走罐循行腰背痛
老年人腰背痛的防治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实习前护生腰背痛认知现状及知识需求调查
张虹教授应用体针浅刺配合灸罐治疗儿童近视的验案举隅
督脉循行考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某部战士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分级治疗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