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如梦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陆续出台,我国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正式启动和实施。高职院校围绕服务国家需求、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按照高质量发展标准要求,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改革。“1+X”模式下将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课程与医药行业岗位能力相对接,深化校企合作,解决医药行业人才缺乏的难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X”证书制度下,“1”指学历证书,“X”为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药学专业人才需要取得执业药师、药师(士)等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了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1+X”证书制度主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1”是基础,“X”是对于“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2],并不是简单地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加,而是将职业教育学习过程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能力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的过程,书证相互衔接融通正是“1+X证书制度”的精髓所在。“1+X”证书制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将“1”和“X”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衔接,达到课证融通的目的。
“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要求: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 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教师改革指1+X证书制度和相关标准等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发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3]。教材改革指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要适应“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教材内容,推进书证融通、课证融通的教材。教法改革指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证融通。
当今社会互联网高度普及,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药物相关信息,因此对于药学专业人员的要求不仅满足于以往提供的药品信息,逐步转化为对于药学服务需求。药学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充足的药学专业知识,能够为患者提供药物信息,如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防治,药物间相互作用等专业知识。工作核心以患者为中心,结合患者情况,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对于特殊人群患有慢性疾病人群等重点关注,强调合理用药,关心患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供患者依从性,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对于患者进行合适的用药指导以外,关注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提出建议,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药学服务,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因此不仅需要药学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能力也要加以重视,“1+X”证书制度,最终提高人才质量、拓展创业就业能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药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仍旧以传统教育为主,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课程设置照搬本科药学,以化学为基础,如有机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占比较大。重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对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等综合能力培养薄弱。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职业面向包括化学原料药生产、中药饮片生产、药物制剂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调剂、药品销售和医药物流等,但就业方向以药品销售行业为主。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理论,实训内容占比较少,教学内容不能顺应行业发展需求,落后于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等问题存在,现如今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企业和高职院校对于人才主题认知存在差异,教学管理不同,运行方式差异等各种原因,使得企业对参积极性不高,难以进行深入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未能及时对接,院校安排教学计划时,与企业缺少联系,导致教学安排不符合企业需求。学校安排专业课程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较少。企业仅提供实现岗位,未能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实习实践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因此企业提供岗位多为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无法参与核心的技术技能。以药品生产企业为例,一般学生实习岗位多为制剂包装岗位、原料药称量岗位等,而生产的技术关键岗位如压片岗位、注射剂灌封岗位等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学生很少接触,无法实现学生技能的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以短期合作为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这导致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割裂,难以培养行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X”证书不是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发放,而是由培训评价组织颁发,能否得到认可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同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同,选择人才的标准无法统一,很容易出现不认可其他企业颁发的“X”证书的现象。“X”证书的公信力及认可度有待检验。检验行业企业是否认可“X”证书,能否帮助企业选人用人,需要把“X”证书放到市场上去检验并收集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1+X”证书制度的推出,要求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重点和关键是实操实训,而非理论教学。职业教育中教师因为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不了解实际操作内容,加之学校实训基地软硬件配备不足,已经成为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今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日新月异,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教学为主,缺乏多元化教学手段。
药学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我国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不仅需要掌握药学专业相关知识,对于其他学科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学、健康学等专业知识也要系统地进行学习[4]。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避免用药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原则,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根据当今行业企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基于“1+X”证书制度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以药学专业为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药学服务、药品生产技术开发、执业药师等职业等级证书,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素养深化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与培养有机衔接。适应国家“1+X”证书制度改革要求,在课程设置中注重课证融合,将药品购销、执业助理药师、药师(士)职业等级标准内容,转化为教学模块纳入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中,构建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执业药师考试通过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所对接。
学生在药学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医学专业、健康专业等方面要融会贯通,深化药学服务理念,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继续学习能力等。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对接企业行业需求,培养能够医院、药品销售行业、药品生产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药品经营、药品学术推广等各种类型的药学专业岗位工作的药学人才。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增加学生实训机会,锻炼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通过各项技能大赛的举行,比如医药购销员、医药储运员等技能比赛,以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技能,以赛促学,点燃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5]。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实训技能,适应企业行业工作节奏,培养个人未来工作目标,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在“1+X”证书制度下,需要体现出“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基础,把“X”证书作为补充拓展的内容。在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做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职业技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发展需求,需要兼顾医学、药学、营养学、健康管理学等各种课程,实现多门学科交叉教学。明确课程定位,将执业药师、药师(士)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高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在教学内容方面,以从事社会药房、药品零售基层医疗机构、药品调剂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前提设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技术能力证书考核内容设置相关课程的课时安排,尤其注重实践应用型课程的比例,注重培养药学专业提供药学服务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合理,不能重理论轻实践,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训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将来工作岗位,并且同步职业技能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考核评价,以相关职业标准考核为依据,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药品陈列和储存能力、药品调剂和药学服务能力。
在建设教学过程中,深入企业行业进行调研,精准把握企业行业一线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将课程建设和人才需求直接对接,实现教学内容与证书制度相融合,避免学生掌握实践能力与社会具体工作需求不适应,难以完成实际工作。对于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建设及时更新,跟进企业行业需求,不断整合教学课程体系,建立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开设执业药师、药师(士)等职业技能考试选修课程,鼓励在校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写作能力。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课程考核评价要向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评价相看齐,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时,不仅可以满足学历证书的知识要求,同时也具备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
教师改革。人才培养的基础是高素养的教师团队。目前“1+X”证书制度下,教师需要具备职业素养,以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育人的目标。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相关要求,与“1+X”证书制度向匹配。高职院校培养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组建具有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师资队伍。积极安排各项职业技能等级培训,鼓励教师获得相关证书,提高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职院校派送或者教师积极主动申请前往企业行业一线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如医院、社会药店、药品生产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职业专业技能。教师与企业行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以拓展知识层面,融入教学过程中。行业专家也参与到教学环的各个环节,将企业行业人才标准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整合,校企之间人才双向流动,资源共享,教学内容与最新的技术标准接轨,培养学生实际的职业技术能力。构建一个结构梯队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是培养药学专业人才的保障。
教法改革。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于互联网手段,体现出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和时代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再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方法,而是加强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任务导向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如项目化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向职业标准看齐。利用信息化技术,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模式,实现互联网与教学课堂的融合。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写作,爱岗敬业,关爱生命等意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便于及时获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反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材改革。校企双方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纳入教材之中。教材内容引入企业行业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利用信息化计划,建立相配套的案例教学模块。结合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相关考核要求,针对企业行业所需知识点和技能考核点,将岗位职业素养、行业规范、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等融入教材,建设和开发优质教材资源,用于药学专业各类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对企业行业开放,企业人员也可以参与学习,促进教学资源和职业标准相对接。
高职院校积极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建设、教学内容设计中,争取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教学目标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相对接。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校企双方教师增加交流合作集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和学生技能比赛等。企业专家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纳入考核标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重视实训操作,企业行业专家对于教学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跟进企业行业最新需求。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产业创新,发展校企合作,高职教师也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合作,培养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兼具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教学模式也要迎来改革。高职院校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行业需求,实现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合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纳入职业技能考核标准,采取企业行业专家意见,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推进“三教”改革,建立优质教学团队,实行先进教学方法,推动优秀教材的使用。深化校企合作,增进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储备,锻炼职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成为企业行业所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