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芳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对外开放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治理的一部分,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的要求。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重要体现,在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注重推动多元主体治理协同发力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以保障高校国际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能力现代化。
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现状分析:
留学生发展现状与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尺,留学生教育需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不是国际教育学院(或国际学院/国交处)“一己之事”,而是“三全育人”大背景下全校的事。围绕教育部“提质增效”的目标,急需从顶层设计出发,正确合理看待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与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打通国际教育学院与有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的沟通壁垒,解决好各类工作的归口问题,形成全校服务留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工作合力,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国际化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克服工作推进中的不利因素,为来华留学教育稳步发展扫除障碍,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目前很多高校还没完全按照《学校招生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教育部等三部委〔2017〕第42号令)、《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指标体系(2020版)》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协同工作机制。应考虑由学校相关主管领导牵头,各二级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来华留学生服务中心,构建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将学校的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学管理、学工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学生支持发展体系中,形成国内学生、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全校一盘棋,共同推进学校的来华留学工作。
随着国际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层次逐步提高,留学生教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发展阶段,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的人员紧缺以及两支队伍的素养和能力的差距,无法保障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有序进行。
高校在积极响应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同时,应坚持基层摸索与顶层设计相统一,实现教育资源、经验的共建共享,探索国际化教育治理新模式,积极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构建能促成多元教育治理主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取得协同效应的治理体系。
首先,高校需始终坚持党在高校治理政策设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相关制度中进一步明确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委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作用。特别涉及高校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项目等领域,更应该强化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内外监督与管理,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能改变,这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其次,实施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主要是指来华留学生的管理趋同于中国学生,即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等方面实施和中国学生一样的制度规范。“趋同”并非“相同”,差异并非“特别对待”或是“超国民待遇”,不需“另起炉灶”,而是本着“同中有异”的原则,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参照本校中国学生管理模式执行的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最后,协调推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这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点之一。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处、教务处、承担培养任务的二级学院、任课教师、后勤处、心理健康中心等都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治理主体。从权力运行上看,高校是以多主体民主参与以及协同合作为基本运行逻辑的,在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应是平行的,是双向互动或者平行的横向互动,来共同发挥作用。
随着外部环境、教育对象、方法手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一些传统理念和经验办法日渐产生负面效应,再靠某一单一力量、单一手段已无法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高效能。应着力完善各育人系统协同攻关、联动协作、合力育人的体制机制,强化其正向牵引、减少“内耗”、保持“同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朝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同目标合力前进,推动来华留学教育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育人质量整体提升。
首先,“大教务”“大学工”“大后勤”应充分考虑校园中“留学生”这一群体,不能让留学生“游离”或“孤立”在校园文化之外。在教学和活动策划组织、后勤保障上让留学生平等享受校园文化资源,平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平等行使学生主体权利,为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秉承“管理和服务相融合”理念,既充分尊重和考虑留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又增加留学生校园文化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是提升了留学生的校园融入感与归属感,整体强化了其在中国的“用户体验感”。
其次,第二课堂服务于第一课堂,积极搭建中外学生交流平台。一方面,邀请留学生加入高校现有组织、社团,在活动参与中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另一方面,赋能学生,探索和组建适合本校留学生的社团、组织,畅通运行机制,选聘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做好每次活动前的排查、报备、请示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和风险,帮助留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标。除此之外,运用好“走出去”活动,挖掘校外资源助力留学生体验本土文化、特色,增强其城市融入感,走出文化休克,提升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传播力。如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展的来华留学生“知·行计划”“感知中国”系列活动,组织留学生们体验当地特色文化、非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脱贫攻坚文化等,安排带有针对性、研究性、学术前沿性的田野调查活动,让他们深入感知中国基层社会面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梳理好国际学院同各部门及各二级学院的关系,推进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高校治理文化。将留学生的招生注册、日常管理、活动参与、外事办理、后勤保障、毕业离校等各项工作落实到点、落实到人,避免出现工作重复、疏漏或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注重协同联动,及时交流工作进展,研讨工作方法,推动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制度建设能为教育治理的实践性探索提供合法基础。规章制度是高校管理育人的依据和基础,是提高管理效能和育人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就高校而言,育人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当前高校留学生成熟高效的管理机制尚未建成,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留学生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认知上,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奖惩制度、资助机制等仍处于空缺状态。而日常管理所依据的制度规范,大部分为国家层面、或省、区层面,市校级管理文件正在逐步制定和出台,部分具体实际工作因既无上级部门文件依据又无校内处置依据,导致管理上的“难处理”或“不处理”,有违“趋同化”治理初衷。只有建立针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制定完善的、配套的符合高校留学生实际的教学管理、日常行为规范规章制度,才能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深入到育人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大学生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是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高水平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和具有国际可推广的课程体系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在全校范围内配齐配强留学生教师队伍。普通高等学校给来华留学生上课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具有国际化思维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水平和具有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的合格教师严重缺乏。需要个二级学院招收有留学生的相关专业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除此之外,在全校范围内组建一个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留学生师资队伍人才库,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教师的自身优势和创造性,为我校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同时,积极打造留学生双语精品课程、品牌课程,积极投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探索,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鼓励教师队伍以实际教学工作、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进行学术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二是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全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十分迫切。高校既要看到留学生辅导员的特殊性,是开展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引导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留学生辅导员也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部分,其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重要分支,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力的影响。把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留学生“可信、可敬、可靠”的良师益友,成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乐为、敢为、有为”的国际人才思想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在留学生辅导员的选聘时,要在思想理论素养、跨文化能力、是否有语言优势等方面优先考虑。在选拔、培养、考核、使用、保障等问题上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工作特殊性,在职称评定、晋升、校内校际参会、交流培训及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面给予关注与支持,参照中国学生辅导员进行“趋同”,而非让其游离在体系之外。
三是加速留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随着留学生的规模不断壮大,留学生招生管理、日常管理及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愈加迫切。传统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严重影响管理和服务效率,很多高校纷纷根据各校的实际需要开发来华留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因留学生群体需要采集的信息种类更多,涉及学生的多达50多项基本信息内容,留学生信息管理及使用涉及教务处、财务处、公安系统、外事部门等校内校外多个部门,因各部门的业务及使用的系统相互独立,在进行数据采集及报送时,容易出现重复性工作多,协同困难等。因此各高校应减少人工数据统计和信息报送,采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根据高校实际开发的信息平台,实现部分数据共享和联动,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数据的有效管理,能根据不同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提供数据。
人才培养质量及其教育评价机制是完善高校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部分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要求及日常管理标准不高,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影响力。应从来华留学生的生源选拔、招生审核到留学生学业期间严格“趋同”管理,再到毕业标准和汉语水平考试,都需要不断完善和细化,注重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从“入口”关到“出口”关的培养全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国际人才的培养质量。
除此之外,在教师绩效考核方面要提前做好规划和设计,依据高校自身实际,动态制订并调整与国际工作内容相关的较为详细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在教学评价上,既要开展教师内部自评、互评,还要参考来华留学生的反馈及学校相关部门的意见,进一步明晰奖惩机制,在制度上规范留学生教学工作量计算和考核办法,多方面立体化考量教学和管理两支队伍的综合表现,不断构建教学手段新颖多样、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授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多探索新教学方法,多注重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授课质量,增强高校在国际化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