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梦尧 钱伟军
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河南开封 475000
CT 血管造影(CTA)可清晰显示身体各部位血管细节,对血管变异、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完善,CTA 因其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CTA 图像质量仍是当今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注射速度、对比剂剂量、造影剂残留等因素都对图像质量有一定的影响[3]。本研究选取96 例头颈CTA 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造影剂浓度对其CTA图像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1月于我院行头颈CTA的96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造影剂注入剂量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2 例。低剂量组男18 例,女14 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41.35±6.21)岁;中剂量组男17 例,女15 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0.96±6.65)岁;高剂量组男19 例,女13 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1.02±6.47)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许可,且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头部肿瘤者、曾行头部手术者。
所有患者扫描均采用西门子双螺旋CT,Extravasationg Detection Accessory 双筒高压注射器。三组患者均采用优维显370 造影剂,以5ml/s 的注速注入优维显370 和生理盐水。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取患者右前臂静脉分别注入30ml、40ml、50ml优维显370 及30ml 生理盐水,使用20G 型号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行静脉穿刺,将颈总动脉、静总静脉作为监测定位层,通过团注测试扫描技术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峰值,确定动静脉延迟时间,颈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峰值加2s 即为头颈部动脉血管成像延迟时间。将扫描图像采用层厚0.75mm、层间隔0.5mm 重叠方式重建,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
①CT 值,分别测量三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大脑中动脉M1 段CT 值及上腔静脉、颈内动脉、头臂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处造影剂残留显影CT值。②不同部位图像质量评分,由2 名高年资医师采取双盲法阅片,对比CT 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图像质量,0 分表示对比剂多残留,1 分表示略残留,2 分表示无残留。③记录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三组头颈CTA 患者不同部位CT 值比较()
表1 三组头颈CTA 患者不同部位CT 值比较()
表2 三组患者不同部位对比剂残留显影CT 值比较()
表2 三组患者不同部位对比剂残留显影CT 值比较()
表3 三组患者不同部位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三组患者不同部位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CTA 是指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X 光穿不透造影剂这一特性,观察造影剂在X 光下显影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类检测手段,对血管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大剂量造影剂的使用也会诱发肾病等不良反应[4,5]。相关研究[6]显示,合适的造影剂剂量可提高图像质量。因此,本研究根据造影剂剂量将纳入的96 例头颈CT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次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并进行三组患者间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各部位造影剂残留显影CT 值均显著低于高剂量组,且低剂量组又明显低于中剂量组(P 均<0.05);低剂量组各部位图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中、高剂量组(P <0.05),表明低剂量组对比剂残留现象和头颈部血管成像质量要显著优于中、高剂量组。这与李元[7]研究结果相一致。对比剂的残留严重影响图像质量,合适造影剂的剂量、注射速率等可以加强CTA 靶血管的强化,但剂量过大会造成静脉系统显影剂淤积,产生静脉污染,从而形成线束硬化伪影[8,9]。本研究通过降低造影剂剂量、调整参数来降低造影剂残留显影CT 值,增加安全性,维持图像质量[10]。低剂量组通过小剂量团注法,小剂量测试延迟时间,通过注射相同速率的造影剂和生理盐水,掌握患者体内循环特点,以此控制扫描延迟时间,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保持头颈部动脉系统造影剂浓度处于最佳强化状态,从而保证图像质量[11,12]。本研究样本数量少、未对其他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可扩大样本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合理降低头颈部CTA 造影剂剂量可有效改善对比剂残留情况,从而提高头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且安全性高,临床可推广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