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网络问政诉求话语的论辩研究

2022-03-14 08:08申屠春春杨仙菊
关键词:理据谬误问政

申屠春春,杨仙菊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1599)

网络问政指的是“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形式,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1]根据该定义,网络问政根植于中国民主治理实践,是党和国家新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的重要实现方式。民众的参与和诉求表达是网络问政的先决条件,对网络问政机制的整体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相较于网络问政中的政府回应研究,对于民众诉求的探讨占据弱势。少数研究从政民互动的视角考查诉求的表达[2-3];部分研究只在政府回应框架之下简单涉及民众诉求议题[4-5];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视阈下开展的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毫无疑问,上述研究使我们对民众网络政治参与和诉求表达有了宏观上的了解与认识,但研究视阈多立足于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基于语言学的探索还未真正提上日程。为此,本文采用修辞-语用论辩分析框架考查与疫情有关的问政诉求话语,旨在从语言层面揭示民众在表达诉求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程度和修辞素养。

一、理论框架

语用论辩理论(Pragma-Dialectics)是西方论辩学的重要分支,其要义是将论辩视作“旨在通过批判性讨论合理消除正反双方意见分歧的言语交际行为”[6]。该理论后期发展了经典的“策略操控”[7]概念,用以考查论辩者为了取得论辩话语“合理性”和“实效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而付出的持续努力。然而,策略操控所涉及的参数主要是基于古典修辞学研究范畴,以此为蓝本的分析着眼于各个论辩话步中一些泛化、零散的修辞格和语言技巧,在“实效性”评价维度缺少一个具有统摄性的修辞理论。为此,我们提出将语用论辩理论进行修辞情境拓展[8]。

修辞情境指的是“一个由人物、事件、物体和关系组成并呈现一种事实上或潜在的紧急状态的复合体;当情境催生的话语足以影响人们的决定或行动,紧急状态得以改变,从而得到部分或全部的消解。”[9]在批判性讨论中,正反双方的意见分歧就是一种紧急状态,而现实论辩话语使得这种紧急状态得以部分或全部消解。因此,修辞情境可以作为论辩话语分析的补充依据,尤其在评判实效性方面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Bitzer指出,修辞情境包含“急缺状态(exigence)”“受众(audience)”和“制约(constraints)”三大因素[9-10]。首先,急缺状态作为催生修辞话语的直接诱因,指的是一件有待完成或亟需改变的事件。在批判性讨论中,正反双方为各自的立场进行有效辩护,可以被视作亟需完成的事件。而这一急缺状态促使论辩者寻求最能为双方所认同的事实或价值判断,作为论辩的出发点。其次,Bitzer将受众视作任何能够被修辞话语影响并可能对现实状况作出改变的人群,但并未系统阐述受众如何影响修辞话语。Burke的“同一”理论恰好对其进行了补充。Burke区分了“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错误同一”三种取得受众认可和支持的方式[11],在批判性讨论中,可用来考查论辩者在使用逻辑理性论据之外如何有效说服听众。最后,制约因素是能对决策或行动起到影响作用的人物、事件、物体或者各类关系的复合体,有助于识别论辩话语中其他的修辞因素,包括各种艺术性理据,如事实、数据、律法等,以及各种非艺术性理据,如人品诉求、情感诉求等。

通过将修辞情境各要素与语用论辩理论相结合,得出图1分析框架,将现实论辩话语的评价分为两个步骤:1)论辩重构,即从话语中剥离出与“合理消除意见分歧”相关的话步并分成四个阶段:冲突阶段、开始阶段、论辩阶段和结束阶段,随后识别出“意见分歧”“立场”“论证出发点”“论证结构”“论证图式”等关键要素[6]。2)策略操控分析,一方面,基于“十大理性讨论准则”来评价各个论辩话步是否存在谬误;另一方面,根据修辞情境三要素来判断各个论辩阶段所采用的修辞策略。若论辩者为达到修辞实效性而牺牲了论辩合理性,将导致策略操控脱轨[7]。

图1 修辞-语用论辩分析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根据上文提出的修辞-语用论辩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考查新冠疫情下的网络问政诉求话语:1)诉求话语的理性程度如何?2)诉求话语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修辞实效性?3)上述论辩特征的成因是什么?

(二)语料来源

本文语料搜集自浙江省政务网“领导信箱”(1)网址:http://zxts.zjzwfw.gov.cn/sun/satisfaction?page=xjgk&gkbz=1&areacode=330000&xfxs=0600&sjly=1版块中关于新冠疫情的诉求公开信,按照疫情的爆发期(2020年1月)、持续期(2020年2-3月)、衰退期(2020年4-5月)和局部反弹期(2020年6-7月)四个阶段分别抽取25例民众诉求公开信,共取得100例样本自建小型语料库,议题涵盖生活、学习、医疗和生产等各个领域。

(三)语料分析

根据图1修辞-语用论辩分析框架,对每个样本逐一进行人工分析,具体步骤为:

1.论辩重构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从诉求信件中整理出与消除意见分析有关的四个论辩阶段并剥离出相应的核心论辩要素。它们分别是1)冲突阶段:从诉求标题中归纳出意见分歧和诉求者的立场。2)开始阶段:确定诉求者为论辩正方,并从诉求内容中甄别出普适观点和价值判断,即论辩出发点。3)论辩阶段:从诉求内容中归纳出单个或多个论据,并分析它们与立场之间形成怎样的论辩结构。4)结束阶段:分析诉求者通过何种修辞策略重申自己的主张,从而暗示意见分歧得以消除。

2.策略操控分析

在论辩重构的基础上,对诉求话语进行两个维度的分析。1)合理性评价:基于“十大理性讨论准则”评价各个论辩话步是否存在谬误,它们分别是自由规则、举证责任规则、立场规则、相关规则、未表达之前提规则、出发点规则、论证图式规则、有效性规则、结束规则和用法规则[12]。2)实效性分析:依据“急缺状态”“受众”和“制约”三大修辞情境要素分别考查出发点的选取,同一策略的采用,以及各种艺术性、非艺术性理据的使用。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诉求样本按照上述步骤逐一完成分析之后,从中提取主要的参数进行数据统计。诉求话语的理性维度考查主要涉及论辩结构和谬误类型两组参数,而诉求话语的修辞效度考查包含出发点、同一策略、艺术性理据、非艺术性理据四组参数。

(一)新冠疫情下网络问政诉求话语的理性特征

1.诉求话语的论辩结构特征

论辩结构指论据排列组合的方式,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类[6],后者可进一步划分子类。若论证之间相互依赖,共同支撑同一立场,就形成了并列型论辩结构。若每个论证都可以单独用来证明立场,则形成多重型论辩结构。如果论辩是通过层层逻辑推理得以展开,则称为从属型论辩结构。通过论辩重构,我们剥离出了每个诉求样本的论辩结构,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单一诉求样本可包含多种复杂型论辩结构)。

表1 诉求样本的论辩结构分布

根据表1,复杂型论辩结构在诉求样本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以并列型和多重型论辩结构居多,并且大部分样本都使用了1种以上的复杂型论辩结构。相比之下,只有11%的样本使用了简单型论辩结构。可见,民众在表达利益诉求时倾向于使用多个论据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且论据之间形成多元化的逻辑关系。因此,从形式上来看,与新冠疫情相关的诉求话语呈现出一定的论辩复杂度。

2.诉求话语的谬误类型

参照“合理性评价”步骤中的“十大理性讨论准则”,归纳出诉求样本中出现的主要谬误类型,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单一诉求样本可包含多种谬误)。

表2 诉求样本的谬误分布

根据表2,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违反自由规则”谬误,即通过各种方法阻止对方提出立场或异议[12]。具体表现形式为:a)人身攻击:通过质疑对方的人格、诚实性或可信度使其在公众面前失去信誉,b)棍棒谬误:给对方施加压力从而不让他提出自己的立场或异议。例(1)(2)为“人身攻击”的实例:

(1)第三,防疫工作态度蛮横,方式简单粗暴,拿个鸡毛当令箭,一副官僚主义嘴脸。

例(1)摘录自一则对基层防疫人员的投诉,是论辩阶段的第三个论证。划线部分不能进一步作为该论证的支撑理据,因为它通过直接攻击对方人格来暗示其不可能提出正确立场或异议。这种对“人”不对“事”的论证属于典型的直接型人身攻击,非但没有起到论证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加深意见分歧,有碍问题的解决。

(2)所以现在来投诉**街道办事处不作为,做事不看工作文件,官官相护,让我们这些外地的务工人员无家可归。

例(2)同样来自于一则投诉,属于论辩结束阶段。为了强调对方在社区管控上处事不公,诉求者提出对方是出于“官官相互”的个人利益。此控诉没有任何的事实依据,旨在通过暗示对方具有可疑的个人动机来否定其立场和质疑的可信度,属于典型的间接型人身攻击。

“棍棒谬误”在样本中较少出现,通常是借助对方上级机构的权威性来给对方施加压力,并要求其给出完全符合自己期望的解决方案,给人以强烈的威胁感。

人身攻击和棍棒谬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在表达诉求时情绪化和非理性的一面。相关研究表明,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个体为了进行自我评估,会通过产生消极情绪及进行消极认知评估来进行自我保护[13]。而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会驱使民众贸然找到责任方,并作出道德上的审判,从而转嫁消极情绪。

第二类谬误为“违反论证图式规则”。论证图式指的是将论证与其所辩护的立场联系起来的某种特殊方式,这种联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12]。据样本统计,论证图式涉及的三种主要类型均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其中以类比型论证图式问题最为突出。请看以下诉求节选:

(3)前一段时间也去酒店参加过几次婚礼,也就是在门口象征性地做了一下体温检测,并没有其他特殊措施。现在疫情已经慢慢转好,凭什么农村礼堂不能摆(酒席)呢?

例(3)来自于一项要求恢复农村礼堂开办婚宴的诉求。此为诉求者在论辩阶段提出的第一个论证,即酒店已恢复婚庆宴请。从“酒店已恢复婚庆宴请”推理到“农村礼堂也应恢复婚宴”,构成“类比型论证图式”,其一般性推理结构可表示为:

Y对X适用,

因为,Y对Z适用,

而且,Z与X是可比较的。

为检验该论证图式的合理性,需着重思考的批判性问题为:Z与X是否共享了与论证有关的所有特征?对于例(3)而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村礼堂和酒店在婚宴防疫方面是否有可比性。显然,农村礼堂无论在防疫的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管理方面都与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酒店不可同日而语,此处使用类比论证图式实属不当。在30个使用类比论证图式的样本中,该谬误占比达到37%。可见,民众在使用类比方式来辩护立场时过于草率和感性,这与新冠疫情期间公众想要维护自身利益的迫切性不无关联。

除此之外,征兆型论证图式使用不当出现在4个样本中,主要特点为论证中提及的特征不是立场所固有的或最显著的特征。例如,一位市民在指责某市卫生局疾控不作为时提出:“现在已经知道传染力这么强了,还不穿防护服,还认为病情扩大的不够么?”该则诉求于2020年1月26日上传至问政平台,当时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属稀发状态,排查文件没有强行规定穿防护服。很明显,“不穿防护服”并不是“某市卫生局疾控不作为”的突出特征,此处的征兆型论证图式推理不成立。

因果型论辩图式使用不当出现频次相对较少。顾名思义,该论辩图式涉及论证与立场之间的因果联系,但如果这种因果联系只是基于“可能性”而非“必然性”,那么就会导致谬误的发生。例如某市民要求农业局在疫情期间严厉打击售卖黄鳝、牛蛙等行为,提出的论证为:“因为这些动物体内的寄生虫数量多得惊人(A),人一旦吃了这些动物,就会感染重大寄生虫病(B),就会终身痛苦(C)。”众所周知,大部分寄生虫经高温烹煮即可灭活,吃下之后不一定会感染重大寄生虫病,因此从A到B的因果推论不成立,C也就站不住脚,整个从属型论辩就无法为立场辩护。这一谬误属典型的滑坡谬误。

第三类谬误是由违反立场规则而导致的“稻草人谬误”,总共涉及7个样本。稻草人谬误指的是曲解对方立场或者给对方强加一个假想的立场,反过来为自己的辩护增加筹码[12],请看以下例子:

(4)为什么**市跟个没事人一样,这么多的实习生学生都那么年轻,就因为实习是廉价劳动力就拼了命的让这群没有社会经验的人正常上班,如果他们出了事你们付得起责任吗?

例(4)来自于一则要求某市关闭餐饮业的诉求,为论辩阶段的第三个论证。诉求者提出,新冠疫情期间某市餐饮业在岗在职的均为“年轻实习生”,并断定主要原因是“实习是廉价劳动力”。可以看出,诉求者出于对疫情的恐惧希望能尽快避开当前的餐饮工作,但又想借助政府的力量来迫使餐饮行业采取统一行动,因此将一个容易遭到抨击的立场强加给对方,尽管这一立场并不为对方所承认。

最后两类谬误在样本中的出现频率不高。合成谬误指的是将事物的部分属性当作整体属性[12],例如部分诉求者把疫情期间的线下上课时间理解成全部上课时间,事实上网络课程在特殊时期也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不相干论辩则是指提出的论据与立场毫无关联[12],例如少数诉求者援引法律法规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但只看中法律的权威性而没有考查具体条文内容,导致引用的法律和立场不相称。

(二)新冠疫情下网络问政诉求话语的修辞特征

1.诉求话语的出发点选取

出发点作为论辩开始阶段的一个核心要素,是论辩双方均能接受的事实、价值观或道德判断。出发点的巧妙选择能使后续的论辩开展得更为顺利,可也体现出某个特定时期就某个议题范围内大众所普遍认可的观点。关于新冠疫情时期诉求样本的出发点归类如表3所示。

表3 诉求样本的出发点归类

不难看出,表3中呈现的出发点多与新冠疫情期间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样本选择了“依法防疫”的出发点,也就是论辩阶段全部援引相关法律来证实立场的正当性。可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选择“有序复产复学”和“疫情期间保障民生”出发点的样本也不占少数,反映出民众在复产复学期间遇到了众多问题,并对党政机关保障民生的基本职责保有共识。

2.诉求话语的同一策略使用

同一策略是修辞者赢得受众支持的主要修辞手段。其中,“同情同一”强调修辞者和受众持有共同的情感从而形成亲密的关系。“对立同一”通过与受众树立共同的敌人来达到凝聚。“错误同一”则是潜移默化地使受众把自己想象成修辞者或者修辞话语描述的那样[11]。在诉求样本中“同一”策略的使用情况如表4所示(单一诉求样本可包含多种同一策略)。

表4 诉求样本同一策略分布

根据表4,“同情同一”策略使用最为频繁,“对立同一”次之,“错误同一”在样本中没有得到体现。相关实例请看:

(5)我自2010年毕业就在杭州工作,并一直热爱着杭州,在这里成家立业,以新杭州人自豪。

例(5)的诉求者在给杭州防疫工作提出建议的过程中使用了“同情同一”策略。通过表达对杭州的热爱和作为新杭州人的自豪,诉求者试图引起受理机构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诉求。

(6)石县长,疫情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有不为民办事,不为民考虑的基层人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次真的让人心寒。

例(6)节选自一则对社区工作人员防疫态度恶劣的投诉,是论辩结束阶段的一个话步。从划线部分可以看出,诉求者将投诉对象描述成人民群众以及党和政府的共同敌人,使得自己与受理机构站成一线。这样的论辩结束方式对立场进行了强调和升华,有利于意见分歧的消除。

3.诉求话语的艺术性、非艺术性理据使用

在修辞学视阈中,非艺术性理据涉及法律、合同、证词、数据等客观存在的理据,而艺术性理据包含人品诉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等修辞者的主观发明。由于理性诉求与“十大理性讨论准则”有重叠之处,故在此将该参数剔除。其余理据在样本中的分布详见表5(单一样本可包含多种理据类型)。

表5 诉求样本的艺术性、非艺术性理据分布

如表5所示,两类理据在样本中的使用频率均较高。艺术性理据中的“情感诉求”是诉求者借以表达主观情绪的途径,在网络问政中主要以诉诸怜悯的形式实现;而“人品诉求”意为修辞者通过展示个人良好品性来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具体实例如下:

(7)现在因家庭困难,出不起酒店隔离的费用,家里还有两个小孩父母老婆要照顾,希望省长能帮我解决一下,给政府添麻烦了实在对不起。

例(7)表达的是希望政府减免酒店隔离费用的诉求,论据就是家庭困难,属简单论证。然而为了进一步渲染“弱者”形象,诉求者描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处境,试图引起政府机构的怜悯,从而达到诉求目的。

(8)再者,我非常理解为了避免社区不必要的恐慌,我非常愿意配合隔离观察的要求,但是我有自己的家,为什么要强制我去集中隔离?

例(8)作为诉求的其中一个论证,巧妙地运用了“人品诉求”。诉求者展示了自己作为公民积极配合政府防疫工作的良好素质,目的是为随后提出的“无需集中隔离”论据做好修辞铺垫。“人品诉求”和“情感诉求”出现频率相当,反映出民众不仅仅通过直接的情感流露来获取当政者的支持,有时也借助自身的人格形象来博取对方的信任。

非艺术性理据的使用是网络问政诉求话语的突出特点。为了体现论据的权威性和客观性,诉求者往往援引政府颁布的法律条令。这一说服手段的频繁采用与“依法防疫”出发点的频繁选取相得益彰,进一步体现出我国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除了援引法律,部分诉求者也借助实时数据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但出现频率与前者差距较大。

(三)新冠疫情下网络问政诉求话语的论辩特征成因分析

在逻辑理性层面,新冠疫情下的网络问政诉求话语有两大特征:一是在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论辩复杂度;二是在深层的论辩合理性方面存在不足。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涉及面广,疫情传播速度快,引起民众对自身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全的极大关切;而参与网络问政的群体又多为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公民。两个因素相叠加,使得诉求表达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或只言片语,诉求者力求为自身立场提供尽可能充足的论据,从而说服相关政府机构采取相应的行动。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诉求者脱离了身份、职业和社会角色的约束,可能因缺乏责任意识而出现非理性的一面,人身攻击谬误和论证图式使用不当便是典型表征。

在修辞实效性层面,相关诉求话语存在客观依据和主观情感并举的特点。一方面,出发点的选择多立足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非艺术性理据也呈现出民众较强的法律意识,这与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民众善用“共情”来拉拢与政府的关系。李峰等在探讨我国网民政治话语运用时指出“尽管民众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日益增加,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集体身份、集体话语的整体消退。”[2]尤其在重大公共事件背景下,民族凝聚精神得以彰显,使得民众在表达相关利益诉求时流露出与国家政府“命运与共”“并肩作战”的共同体价值观。因此,无论是“同情同一”“对立同一”,还是“诉诸情感”“诉诸人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相关诉求者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

四、结论

文本以网络问政诉求话语的论辩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以新冠肺炎为代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民众在表达诉求时所呈现的理性特征及修辞素养,并阐释了背后隐藏的社会心理和公众认知。总体而言,新冠疫情下的网络问政诉求话语存在一定的策略脱轨现象。出于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极大关切,加之网络匿名性的特点,民众在表达诉求的过程中往往更为感性和冲动。他们更习惯于用修辞理据来说服当政者,而非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诉求的合理表达。针对这一特性,政府在回应时应更多地关注民众的修辞诉求,在做到“以理服人”的同时不忘“以情动人”,进而在特殊时期有效地开展政民沟通。

猜你喜欢
理据谬误问政
劝学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对于经济的谬误,“空头”便是一种正义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
提升地市广电媒体影响力,从媒体问政开始
英语词汇理椐与词汇量的相关性研究
谬误与真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