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朔瑶
新媒体时代书法传播呈现传播者大众化与精英化并存,内容多样化与虚拟化,渠道数字化与灵活化突出以及效果的符号化与象征化明显等特征。[1]研究学者们对以新媒体、高科技手段介入书法教育、鉴赏、修复等领域也是各执己见,但鲜有关于书法传播研究发展脉络的梳理与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存储与处理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不再局限于获取,更加关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图谱因能以清晰、动态的形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学者实现可视化的一种途径。[2]本文使用CiteSpace Ⅴ软件绘制国内书法传播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以审视该研究领域的文献时间、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与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中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主题词为“传播”并含“书法”,文献检索类型为期刊,检索时间为2021年8月31日,共检索相关文献390篇。
采用CiteSpace Ⅴ(5.8.R2)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以知识图谱分析法描绘国内书法新媒体传播研究热点与演进。
学术论文数量的时序变化是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对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2012—2021年期间国内书法传播研究期刊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可见其发文量整体呈现波浪状上升趋势,2018年达到发文量的峰值,2019年略有回落,2020年相对平稳。2017年至今发文量年均超过50篇也显现出近五年来随着当代书法热与互联网技术跨越式的发展,双项契机带动了融合传媒学与书法学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学者们的研究焦点更多朝向书法传播领域。
笔者选取了发文量峰值的2018年作为该研究领域的“浓缩点”进行内容和路径的讨论。从《2018年国内书法传播研究期刊论文一览表》可知,研究主题涉及书法传播机制的研究、传播运用的分析及意义的探讨等。如在书法传播机制的研究方面,学者周斌在其《书法的国际传播与实践体系》中提到了根于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文化横向维度和从汉文化圈到汉文化圈次级地带的三个方面[4],学者韩李、潘天波则是基于感性媒介——微信,分析微信传播书法文化的感性特征,以梳理感性媒介传播书法文化的功能取向。[5]在传播运用的分析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切入点也是各不相同,如基于书法教育探讨艺术传播在高校中的作用,再如以书法培训考级市场的发展评议市场传播对素质教育、文化传承的作用,又如着眼于新媒体形象设计发掘以书法为视觉符号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意义等。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基于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综述评议,最典型的当属学者吴培明在其对书法新媒体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中通过梳理当前书法新媒体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路径,总结其主要存在的四个问题,包括研究方法单一、重经验描述轻理论讨论、对书法新媒体受众研究不足以及缺乏时代命题高度。[6]从中可以看出,2018年不仅是国内书法传播研究期刊论文发文量最多的一年,同时也处于研究切入点相对丰富的一段时期,学者们不光基于书法文化传承与传播视角开展研究,更有学者以大环境为视角开始思考该领域研究的现状,梳理研究存在的问题等,以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建议。
2018年国内书法传播研究期刊论文一览表
2012—2021年国内书法传播研究期刊论文数量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是其研究的核心与精髓,高度囊括并表达了期刊的研究主题。在 CiteSpace Ⅴ中选定网络节点“Keyword(关键词)”,通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利用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分析知识图谱研究的主题,得出相关数据结果,以关键词进行聚类命名,节点以中介中心性显示,绘制研究主题聚类视图。
研究主题网络共现分析结果和聚类视图显示,国内书法传播研究主题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Modularity Q为0.6687,网络同质性的指标Silhouette为0.8015,说明网络共现结构均具有显著性和高信度。研究主题分布广泛,主题间的相关程度高、密度大,聚类相对集中,聚类最明显依次为“书法艺术”“文化传承”“传播”。
在《国内书法传播研究高频关键词和中介中心性关键词统计表》中我们发现,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内书法传播研究高频关键词和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均为“书法艺术”,学者们以“书法艺术”本身为“聚焦点”,多集中于通过书法作品的评议来分析书写方式及技法传承,并在其中探讨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弊端,研究多根据文献资料或经验下结论,选用这种单一的方法必然带来研究内容的浅表化和趋同性,成型研究难免缺乏科学性与论证性。从国内书法传播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研究者主要为高校教师与艺术评论人员,研究角度多基于自身领域,多满足于技艺层面的认知,缺乏对民族、国家、社会建设的时代高度,因此在研究选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虽然国内书法传播研究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所得研究主题聚类并无较大的概念差异,但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国内书法传播研究最大聚类“书法艺术”实则包含建立在传播学视域基础上以不同书体、不同时期、不同名家的作品评析对现今书法学习与文化传播的影响。如学者李正庚以传播学角度评论由媒介引导的纸、私书、草书与汉末书法新变,认为纸的使用引起私书传播的兴盛,导致了汉末草书热和草书字体的演变,使草书字体自身也成为独立的审美符号。东汉末年,品评草书、追求书写文字的字体美感成为人们自觉的书写行为,由此引起汉末书法新变,即中国书法开始由自为阶段进入自觉阶段。[7]几年后,该学者又探究宋朝以后书法学习经典范本《淳化阁帖》,认为当代新媒介数字复制、印刷技术,能更深刻、细致、准确地深入原本内部,书法学习者不必取法翻刻的刻帖,也无须接触原本,通过对原本真迹高清复制品的临习,就有可能达到和原本几可乱真的程度。[8]又如学者张雷、傅如明,在研究《兰亭序》在北宋的传播的同时,兼论黄庭坚对《定武本兰亭序》的鉴赏与品评,强调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对作品传播的影响。[9]学者叶炼勇以《爨宝子碑》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和风格地位分析,归纳总结《爨宝子碑》在广东的传播和影响,探讨其风格及对当今书法创作上的启发。[10]
为进一步把握国内书法传播研究主题,揭示其动态变迁,笔者在CiteSpace V中选择“Timeline View”,绘制出关键词时间线图谱。从国内书法传播研究主题时间线图谱显示结果发现,国内书法传播研究主题从早期基于书法艺术的研究、本土化的传承过渡到辅以新媒体、不同媒介实现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并在其研究发展脉络中衍生出一些以书法作为元素的融合交叉学科的文化融合和消费主义背景下文化产业兴盛带动的书法新生市场。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可见同为高频关键词和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前两位的“书法艺术”与“传播”贯穿研究始终,直到2014年“文化传承”这一聚类关键词出现,随之带出与教育、教学相关联的研究主题如“孔子学院”“慕课传播”以及不同阶段乃至对象的教育群体包括中小学、农村小学等;其后,2016—2019年年间,书法传播研究的关键词涉及领域越发丰富,有基于传播视角从传播的形态、媒介及策略的讨论,也有遵循艺术视角的鉴赏与批评,研究热点的演化表现可概括为从对书法作品探究形成的书写技术传承,转向书法这门艺术在教育领域的教学传播,并于现阶段在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两个领域向全球化的舞台推广。
国内书法传播研究高频关键词和中介中心性关键词统计表(前8位)
国内书法传播研究主题网络共现分析结果表
国内书法传播研究成果从整体上呈现出发文量波浪式上升趋势,研究者发文量较少,研究主题涉及领域较广泛,且多为论述性研究。研究热点趋向跨文化、全球性的传播与推广,即对书法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内传承与对外传播路径的探索。
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如何保留书法艺术的人文性、审美性,不被新媒体商业化、娱乐化消解,使得“书肇自然”“书为心画”本体内涵的韵味不变,从而实现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是当下书法传播研究者的主要思考。“互联网+”“媒介融合”“人工智能”等时代热点关键词的出现也启示我们往后对书法传播的研究应立于传统文化的积淀,聚焦东西方的不同语境,理解不同文化下传播理念的困境,拓宽交叉学科视域下对其研究的维度,而不仅局限于以经验主义定义该研究主题的发展,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注释:
[1]高寒冰.新媒体时代书法艺术传播探微[J].中国书法,2018(10):168—169.
[2]曹树金,吴育冰,韦景竹,马翠嫦.知识图谱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基于SSCI与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可视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16—34.
[3]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78—89.
[4]周斌,颜以琳.书法的国际传播与实践体系[J].中国书法,2018(5):196—197.
[5]韩李,潘天波.微信:书法文化传播的感性媒介[J].中国书法,2018(6):102—103.
[6]吴培明.对书法新媒体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书法,2018(22):111—114.
[7]李正庚.论纸、私书传播、草书与汉末书法新变[J].文艺研究,2017(4):127—135.
[8]李正庚.传播、印刷与《淳化阁帖》[J].美术学报,2021(4):72—75.
[9]张雷,傅如明.《兰亭序》在北宋的传播——兼论黄庭坚对《定武本兰亭序》的鉴赏与品评[J].中国书法,2017(16):77—80.
[10]叶炼勇.论爨二札——从《爨宝子碑》看方笔铭石书的传统兼论其在广东的传播[J].中国书法,2016(2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