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仁华 杨 帆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2019年底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面临重大威胁。2020年2月初,新冠疫情正式被我国宣传报道。然而,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缓解,美国成为了这场“全球大流行病”的新“震中”。在中美面临抗击疫情的不同形势下,美国主流媒体开始集中大规模报道。一时间,信息井喷、真伪难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耦合也促使新闻报道进入民众视野的手段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如何在汹涌的话语洪流中聚焦和分析有价值的话语类别、凸显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引导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内涵进行思考,成为了如今研究的关键(李战子2020:1)。
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为基础的评价框架,主要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它常用于分析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从而揭示语篇中反映出的意识形态,而国家形象又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本文将基于Martin&White(2005:38)的评价框架,以中美对新冠疫情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对比分析二者评价资源的异同及其使用偏向,从而进一步探究新闻话语中的评价资源如何建构中美两国的形象。
近年来,评价框架在语篇分析中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徐玉臣2013:15)。不少学者认为评价理论对于外语教学(廖传风2011:209-112)、文学作品(曾燕冰2011:47)、科技语篇(徐玉臣等2020:19-24)、甚至旅游文本(邓仁华,廖婷2020:85-93)等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自澳大利亚学者White在其博士论文(1988)中为新闻话语的评价研究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框架之后,评价理论在新闻语篇分析方面的研究倍受关注。Bednarek(2006)运用评价框架和方法,通过对100篇报纸文章的分析,提出了“新闻价值”来塑造新闻的创造性。在国内,针对White的框架中存在的缺陷,刘世铸和韩金龙(2004:17)试图运用扩展的评价理论对广播新闻话语的评价资源进行分析。之后,大多数学者则以评价系统其中一个子系统作为切入点进行新闻体裁中评价资源的研究,例如王振华(2004:31-36)阐述了评价框架的态度系统在事件新闻语料中的应用;胡美馨和黄银菊(2014:24-30)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有关美国在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新闻报道为语料,同样以态度系统为语义分析框架,对报道中态度资源的运用进行了对比;陈令君和赵闯(2016:34-39)以China Daily和Xinhua News Agency上发布的阐释类英语新闻语篇为语料,研究了显性和隐性态度资源传递的话语意义。除了态度系统之外,也有学者结合语类结构,从介入系统的角度分析对外新闻语篇各阶段的策略(蒋国东,陈许2017:6-9)。然而,从级差系统或从态度、介入、级差三个方面分析新闻话语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评价框架为基础,搭建整体的分析框架,从态度、介入、级差系统入手,逐一分析评价资源在子系统中的分布情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攀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当前,众多学者主要从国际关系(檀有志2012)、传播策略(范红,郑晨予2015)、社会心理学(陈宗权,谢红2015)等方面对其塑造手段进行研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国家形象的研究领域,然而大部分在分析框架和思路上较为传统,如应用公共外交理论、危机传播策略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形象研究具有系统性和跨学科性,无法单靠某一学科完成该话题的讨论。因此,如何从新的角度审视国家形象建构也引起了外语界的关注。其中,从多模态隐喻视角对不同语类进行案例分析的研究十分丰富(如曾广,梁晓波2017;赵秀凤,冯德正2017);吴赟(2019)等从翻译研究的视角阐述了国家形象自我建构的路径;汪徽和辛斌(2019)根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话语策略进行了研究。韩艳方和陈令君(2018)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理论探究了中国梦新闻语篇中的中国形象建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相关研究采用的语言学理论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翻译研究等,针对评价理论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联性并没有过多的探索。此外,对于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意义也缺乏必要的关注,解决该问题也是本文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意义。
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都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经过媒体发酵和新闻报道发布,层出不穷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各国的对立或认同。如此具有时效性的事件再加之产生的后果使得整个话题更有深远涵义。因此,基于上述相关研究缺陷,本文以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为例,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语料中态度、介入、级差资源的分布有何区别?(2)评价资源分布的差异隐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表达和意识形态?(3)评价资源分布的异同分别构建了中美怎样的国家形象?
Pamler(1989)曾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并不都是在陈述事实,而是倾向于对情境中他人的表达作评价。Martin&Rose(2003:2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评价系统,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话语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它来领会各种社会关系,也可以通过对评价资源的考察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情感表达和意识形态(司显柱,徐婷婷2011:17)。Martin&White(2005:34)的评价系统可分为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态度子系统又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鉴赏(appreciation),其中情感涉及人们正面或反面的感情;判断涉及人们对行为的态度,包含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又细分为规范、才干、韧性(tenacity)、诚实与妥当;鉴赏是对现象是否有价值的评估,包括反应、构成与估值。介入表示评价的来源,涉及如何表达作者的声音,作者如何给自己定位使其他声音介入,以及根据现时语境来解释其他可选择的定位。介入的典型特征是多声性,与单声性相对(张德禄2019:4)。被认为中立、客观、具有事实性的单纯性断言常不承认其他立场的存在,因此称为单声,与之相对的多声则意味着承认存在另一种观点或意见。收缩性多声(包括否定〈disclaim〉和公告〈proclaim〉)把容纳其他立场的大门关上,而扩展性多声(包含接纳〈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则打开了容纳另一种声音的大门。Martin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态度意义最重要的特性是等级性。级差系统是对整个评价系统的人际意义的润色,即对态度强弱、清晰或模糊的调节,前者称为语势(force),后者称为聚焦(focus)。语势同样可分级,它反映了强度和数量从低值到高值的变化;聚焦则不具有可分级性,它旨在对人或物加以清晰或模糊的修饰限制。
根据Martin&White的评价框架,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解决上述研究问题(图1)。首先,通过对语料的识别和标注,探明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中美评价资源的分布,阐释中美两国对事件的态度、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最后,国家形象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基于对话语实践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解释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产生积极或消极报道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探索中美国家形象建构的差别。
图1 :分析框架
新闻报道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一方面直接或者间接传达了某些特定社会团体的态度和思想,另一方面各国媒体可借此大力提高本国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威望。因此,本文分别选取了白宫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网站中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24,765词作为美方语料;选取中国日报、央视新闻网等媒体中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24,218字作为中方语料。以Martin&White的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以UAMCorpus Tool 3.3作为分析工具,对语料中标注的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中评价资源的异同,进而展现通过评价资源构建的中、美两国政府形象的差异。
3.2.1 中美语篇评价资源总体分布
如图2所示,中、美新闻语篇的评价资源在数量上有所差异,但子系统的评价资源分布差别并不太大。其中,态度资源在中、英文语篇中分别占53.21%和58.41%,均超过了总评价资源的一半。其次为介入资源,中文语篇(31.62%)所占比重稍高于英文语篇(23.89%)。在级差资源方面,中文语篇(15.17%)所占比重则略低于英文语篇(17.70%)。
图2 :中美语篇评价资源总体分布
在疫情语境下,态度资源的占比更容易反映出中国和美国对于抗击疫情的态度倾向;而介入资源主要表现新闻报道的作者或发言人与潜在听者或读者之间的对话或交流,即信息来源与转述方式;级差系统反映的是两国主流媒体对于观点力度的控制,以此实现话语的言外之力。
3.2.2 中美语篇态度资源对比分析
如图3所示,中国对于新冠肺炎的新闻报道多使用情感资源和鉴赏资源,其占比分别为35.26%和44.93%。情感资源主要用于中国对于深受疫情所影响的世界各国的情感表达,而鉴赏资源则关注疫情本身以及对我国抗击疫情快速有效的行为过程的评价。
图3 :中方态度资源使用分布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语境下,中方的鉴赏资源主要表现在对其性质和形势的描述与评价。如例[1]所示,各媒体大量使用“危机”“考验”和“威胁”等具有消极鉴赏意义的词汇,体现此次疫情的严重程度,希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 (环球网2020-06-08)
图4 :美方态度资源使用分布
对于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鉴赏资源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通过“及时”“全面”“严格”“彻底”和“有效”等词语描述中国政府采取措施的成效,体现鉴赏系统中的构成(composition)部分,反映中国政府反应迅速、高效和对疫情的高度重视。
[2]中国政府在疫情发生后及时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切断了病毒传播链。1月24日至4月8日武汉无商业航班,亦无列车离汉。
(人民日报2020-05-15)
在鉴赏子系统中,评估(valuation)指用社会标准来看现象或过程时,判断其是否重要和有价值。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成果”“贡献”等都具有典型的、直接的、积极的鉴赏价值。运用这些价值传达一种重要性,从而凸显中国抗疫取得的伟大成果和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另外,“艰苦卓绝”是对中国抗疫的“韧性”方面的评判,而“代价”“牺牲”则是负面的评估,它们反映了中国抗疫的艰辛和在抗疫中的损失。这些词语也从正反两方面传达了新闻媒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即充分彰显中国政府的疫情防控能力和责任与担当。
[3]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环球网2020-06-08)
除了鉴赏资源之外,中方新闻报道中占据比重较大的则是情感资源。李占江(2020)曾指出,由于人们对突然爆发的疫情认识不足,预防措施不完善,导致个体心理的不确定感和不可控感增强,进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这样的语境下情绪资源被媒体频繁使用的原因。我们的语料表明,中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大多传递了积极的情感意义,它们着重表达了中方对于国际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感恩之情(例4)。除此之外,中方对于自我勉励的情绪表达也通过表示情感的关系过程来实现(例5)。这些显性的情感资源都可以直接表达语篇作者的态度,从而让感受主体(Emoter)体会其情感倾向。
[4]中国感谢国际社会给予的宝贵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心。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
(国新网2020-06-07)
[5]中国是伟大的,疫情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中华民族是坚强的,疫情不仅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
(搜狐新闻2020-06-29)
中方判断资源的使用相比其他二者较少,主要是报道世界各国对于中国抗击疫情高效有力行动的
评价,也是对我国国家形象及其价值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无论是从伦理道德的标准还是从制度的规范来看都是肯定的。在这些显性的判定里,评价使用词汇、短语手段的表达十分明确,例如:“中国始终是全球疫情合作的倡导者和行动派”“中国政府抗击疫情的举措是独一无二且难以复制的”“中国是负责任大国”。这些积极的判断更好地发挥了我们塑造国家形象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例[6]隐性地表达评价意义,其划线部分并没有评价性的词语,而是通过列举中国参与国际抗疫的做法和行动,引发(evoke)读者产生“中国是一个积极参与国际抗疫,愿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的负责的国家”的判断。
[6]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中国始终坚定地与各国紧紧站在一起,休戚与共,共克时艰。
(半月谈2020-04-20)
相反,美方媒体的报道远达不到公正客观的标准,其言论不乏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污蔑。在美国的新闻报道中,判断资源在态度资源三个子系统中占比最大。这种判定主要是基于美国根据自身意识形态的立场对中方的消极价值评判,无论是从社会评判还是社会约束的角度来看,既不道德又无法律效力,既不具有可靠性,也不具有真实性(veracity)。例[7]和[8]表达的是隐性的社会约束,意图暗示因中国未有效控制疫情而让其危害其他国家是违背道义的,只不过这是毫无根据的判断,其用意在于误导读者产生中国疫情控制不力的错误印象,激发(provoke)他们对中国的愤恨和不满,从而激化矛盾。
[7]Missouri on Tuesday became the first U.S.state to su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ver its handling of the coronavirus,saying that China’s response to the outbreak that originated in Wuhan city led to devastating economic losses in the state. (CNN,2020-04-14)
[8]The World was hit by the Plague from China.100 Trade Deals wouldn’t make up the difference and all those innocent lives lost!
(WHITE HOUSE 2020-03-29)
除上述言论之外,特朗普曾把新冠肺炎病毒称之为“中国病毒”和“武汉病毒”。这种污名化的表达充满了偏见,一旦产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有损我国的国家形象。在新闻报道中,观众或读者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立场对语篇进行理解和判定,但由于受制于语篇的语境影响,“中国病毒”等具有显性判断的词语容易误导读者或观众,这也是美国政府通过各媒体传达的意图所在。从社会评判来看,美方指责中国“恶意传播病毒”是“不道德的”,“应该遭受世界的谴责”。这种判定尽管毫无根据,但它使得深陷疫情的其他国家在立场上与美方的心理距离更近;另一方面,美方的评价也会转移人们对于特朗普政府抗疫不力导致病毒扩散的注意力,贬损中国的同时也为政府的抗疫不力开脱,试图借此帮助特朗普团队赢得2020大选。
除了判断资源之外,与中方新闻报道一致,美国的新闻报道及外交发言都大量使用了情感资源。然而与中方不同的是,美方表达的大多是负面的、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其中除了对于中国及WHO的指责之外,也不乏对于本国疫情的负面评价和对政府政策的谴责,美国政府的形象也正因为其强烈的单方面输出而受到了媒体的反感与抵触。例如:
[9]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we have deep concerns whether America’s generosity has been put to the best use possible.
(CNN 2020-05-01)
[10]“I’mconcerned thatthecomplacencythatwe’ve seen with coronavirus has led to these mass gatherings and a general disagreement with the science,”Dr.James Phillips said,people aren’t wearing masks,they aren’t distancing,the situation in particular is worrying.
(CNN 2020-08-03)
[11]Chaos rocks Trump White House on virus’s most tragic day.
(CNN 2020-04-08)
CNN通过“concerned,worrying,tragic”等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表达对疫情的担忧,导致美国社会产生不安的情绪。与此同时,美国各主流媒体对白宫的指摘与中国媒体对政府的赞扬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恰好反映了两国在国际突发事件中所建构出的政府形象的差别。
与中方不同的是,美方使用鉴赏资源较少。这是由于美方长期将重心放在渲染中国疫情给美国带来的“威胁”与“挑战”上,对于本国的疫情疏于防范,措施不当。因此,对于疫情本身以及美国抗击疫情行为过程很少有所描述。然而,为了不影响2020大选的结果,特朗普个人在白宫每日新闻发布会上多使用积极的鉴赏资源来赞扬其团队为抗击新冠肺炎所做出的努力,并鼓励美国国民相信政府,相信国家。这种鉴赏主要体现在反应资源(reaction)的应用,其目标朝向人际意义,使语篇在读者、听者或观看者的情绪上受到影响,从而达到重塑形象的目的。例如:
[12]And we’re rebuilding our country.We had the greatest economy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No country had anywhere near us.And we had the best we’ve ever had,but we’ve had the best ever in the world.China is a very good competitor,but we were doing much better than China.
(WHITE HOUSE 2020-04-14)
3.2.3 中美语篇介入资源对比分析
中美方在使用介入资源的数量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其分布有着较大的区别,如图5和图6所示。
在使用介入资源方面,中方多使用扩展性多声——归属和接纳——来扩展对话的空间,传达积极的对话态度。其中“接纳”主要指语篇中的声音强调与其他命题的联系,使其成为很多声音中的一种,从而引发对话,具体表现为情态以及模糊语的使用,例如“公众普遍认为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将持续超过3个月。超过七成的公众认为预计在疫情影响下年收入可能下降”。“归属”指来自语篇外部的声音也参与其中,从而引起了对话,主要表现为间接引语的使用,以此表明观点的来源以及多样性。这种表述除了能给读者或听众与言者之间留下空间之外,也说明了话语具有可协商性。同样,这种中性引述也给关于新冠疫情的新闻报道留下了发展空间,媒体经常运用这样的表述:“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论文显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记者表示”等,这种信息来源清晰的扩展性的介入策略明确传达了我国领导人对于抗击新冠疫情的态度及披露的信息的可靠性,因此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与之相反,美方媒体虽有时也用归属策略,但其信息来源通常是笼统的、无法考证的,如例[13]中的scientists。此外,美方使用收缩性多声(否认和公告)及单声策略排斥其他立场的存在。“否认”不仅表达了某种声音的相反,也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对立,具体表现为否定词汇“不”“没有”等或转折连词“尽管”“但是”等的使用。如例[13]中的“cannot”“no”和“despite”:
[13]The Chinesecommunistgovernment cannotfeed the people,and they are desperate.Watters also said scientistsbelievethisto be the origin of the virus,despite no credible disease expert having made any statement of the sort.
(CNN 2020-03-23)
在疫情发展的初期,中国已向全球发出了预警,然而美国的社会舆论并没有将其重视起来,甚至向国民传达完全不用担心的信息,如例[14]中表示否定意义的“less”“no”和“yet”的使用。这实际上是否定了疫情的严重性,同时压缩了媒体与民众之间的对话空间,通过媒体的权威性让读者或观众无条件地接受这一观点,让民众麻痹大意,因此对疫情的防控产生了负面的效果。
[14]Coronovirus is less deadly than American diplomats’wives,listening strikes,and fridges.There is no need to panic yet.
(CNN 2020-08-01)
由于中美疫情的错峰发展,美方拒绝接受中方意见和磋商,并于2020年5月20日正式提出了全面遏制中国的声明。从介入策略来看,这种声明表面上似乎证据充分、坚不可摧,实际上是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统领世界不成功的最好说明。而使用单声策略则表明其话语并无依据也未表明信息来源,例如美方媒体编织的一些谎言“China seriously violated human rightsin itshandling of the COVID-19pandemic”(March 23,CNN)。这些策略的使用直截了当地表明了美方对于中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消极否定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在面对美方媒体所制造的谎言时也毫不示弱,同样使用了否定和声明的策略,对美方的污蔑话语进行驳斥,坚决反对“妖魔化”手段扭曲我国国家形象。
3.2.4 中美语篇级差资源对比分析
级差资源的使用在双方的新闻报道中都是最少的(参见表1和表2)。“级差的语义值常作为一种劝说手段,作者利用高值级差凸显事件的某一方面,利用低值级差弱化事件的其他方面,从而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作者所期望的地方”(岳颖2012:85)。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中美双方主要运用语势来对评价资源的强度和数量进行分级。其中,美国媒体倾向于使用增强意义的力度,例如对美国疫情非常消极的判断,对于事实的夸大等迫使民众提高警惕,助力舆论引导。尤其是程度副词“much”“really”或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的使用,如例[15]和[16]所示:
表1 :中方级差资源使用分布
?
表2 :美方级差资源使用分布
[15]And that’s before COVID,before this plague camein.We weredoing much,much better than anybody.Best we’ve ever done.(WHITE HOUSE 2020-04-14)
[16]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48,the American people have generously supporte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provide better health outcomes for the world and,most importantly,too.
(WHITE HOUSE 2020-05-08)
然而中方乐于弱化自己的表达,通过减弱意义的力度,平衡情感态度的强弱,达到减少中美对抗意识和缓解中美紧张关系的目的,从而对外展示一个包容开放寻求合作的大国形象。在例[17]中,评价者用“避免”和“过度贬低”这样的态度实词强调我们要给予对方一定的空间,并呼吁不能根据疫情情况评判甚至否认他国的治理能力,即使面对无端的指责,我们也要相信合作才能共赢。
[17]避免以疫情发展状况和抗疫举措差异过度贬低他国的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
(中国网2020-09-04)
本文以中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评价框架作理论基础分析双方评价资源使用偏向的总体分布,并对双方资源使用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中美在对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中,态度资源、介入资源、级差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其中态度资源的占比均超过了总评价资源的一半,这反映出最具有感染力的态度资源也最易使读者感同身受,从而达到媒体为某一团体或阶级服务的目的;这也证实了通过新闻话语中的评价资源建构国家形象的可取之处。对三项评价资源具体分布的分析表明,中美双方在报道策略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态度资源中,中方媒体运用鉴赏资源来赞扬政府和人民在这场艰难的防疫战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肯定了我国对于应对此次疫情的积极态度,展现了我国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念,进而建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美方媒体则更偏向使用负面、消极的判断资源表达偏见和敌意,这不仅损害了我国国家形象,同时也影响了其长久以来所标榜的国力强大且行事高效的自我形象;在介入资源中,中方使用扩展性多声策略展现其开放的国家形象,美方使用压缩性多声策略否认疫情严重性,反映出美国政府失信与不负责任的一面,同时也凸显了两国在处理本次突发性事件中意识形态的差异;最后,中美新闻报道都倾向于使用语势,然而美方使用强化策略,展现其极度自信的一面以及美国政府和官员在抗疫方面不务实、盲目乐观的态度。中方运用弱化,缓解矛盾,塑造包容的外交形象。
运用评价框架剖析中美两国新闻媒体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立场和态度,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体对该事件的情感和认知,反映现象背后暗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对于我国政府、主流媒体未来在全球性突发事件下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利用大众传媒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塑造多维立体的国家形象,推动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