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钰
摘 要:本文从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出发,试图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探寻出更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以期形成符合学生心理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诵读体验和对比阅读体验等各种体验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古诗词 体验式 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国家希望教育能够更关注学生品格和能力的双重发展,希望在当下社会中学生不止有能力,还要有“德”,即应该的品格。核心素养体现在语文上,包括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我们试图根据古诗词不同的特点,寻找能够更好实现这些素养的符合学生生命体验的教学策略,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这里,我们主要讲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诵读体验式教学模式,第二种是对比阅读体验式教学模式。接下来一一展开。
1.诵读体验式教学模式
1.1适用古诗类别和设计目的
自古以来,诗文都是要诵读的,熟读成诵说的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达到了解内容甚至理解情感的目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古诗词都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切入教学的。当然,作为教学的篇章,最为典型的是李白的古体诗,《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篇幅长,自成韵脚,情感饱满,从诵读角度切入来进行课堂是最为合适的。其次,曹操的诗词也可作为考虑如《短歌行》,情感反复跌宕,需通过诵读反复体会。除此,其他的情感比较直白和浓烈的诗词,也都可以作为考虑范围,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中悠闲恬静的意境氛围,也是可以通过诵读体验的,还有李煜的《相见欢》等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单元设计的需要考虑。
而专门用一堂课,从诵读的角度去指导学生,更有利于学生从一篇文章的诵读知识和技巧退而其他,在以后或者其他的古诗词阅读学习中,利用此种方式去体验古诗词,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甚至是情感之美。
1.2基本模式
诵读体验式教学模式既然以感受音韵美和情感美这样的审美素养作为教学目标,那么就要建立相应的路径到达。
1.2.1课前:情境设置,激趣体验
一、唱读古诗法。如果该诗词有相应的歌曲,可以用此法激趣。
二、配乐诵读法。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可以通过配乐诵读,为他们创设一种诵读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将进酒》就很适合配乐朗诵,因为的确也有很多经典的示范。
三、绘图诵读法。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根据古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等,绘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边展示自己的画,边诵读古诗。此法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化抽象文字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分角色诵读法、个人诵读、小组诵读,甚至可以老师作示范,总之,用各种方式的组合让学生体验诵读的过程,也通过听别人诵读体验诗词韵律和情感。
1.2.2课内:把握基调,弄清节奏和韵律特点
作为诵读指导课的干货部分,要让学生知道,应该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第一步是要把握诗词基本情感基调。了解诗词的内容,长的可做概括或者层次划分,弄清诗词总体的情感倾向和变化。如《将进酒》,整首诗是一首劝酒诗,表达的是看似狂放背后的悲愤郁闷,情感是:悲——欢——乐——愁。诵读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这样的基调和变化。
第二步是要对注意把握诗词的韵律特点。诗词有无押韵,把韵脚找出来,韵脚往往要重读;根据词意,给诗词划分节奏;根据句意,在诗词中做语调批注,要有抑扬顿挫;要注意语速,紧张、愉快时快读,平静、忧伤时慢读,也可以交叉变化。以上,都要求学生在诗词中做标记或者批注以更好的完成诵读。
1.2.3课内:诵读评价与交流
在把握了基本的诵读方法后,可以进行小组对比,然后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审美评价。评价可以参照教师的讲解的板块进行。也可以从自己感受出发。可以选出最佳朗诵小组。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对于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的体验,以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2.对比阅读式教学模式
古诗词博大精深,但学生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而利用对比的方式,设置问题切入,往往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对比可以有很多种模式。
2.1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
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可以突显一个诗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和生命体验。比如南唐后主李煜亡国思家的幽微之情在《虞美人》中表现得很明显,可谓到了极致。如果我们把词人的其他作品拿来一起品读,诸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谢新恩》)、“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等,则词人痛切的人生感受、孤独的生命体验定会氤氲课堂,学生定会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2不同诗人诗作的对比。
把不同诗人的诗作从多种诗学视角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不同诗风、人格及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和对生命的思考。比如李白和杜甫,由于他们的个性、气质和所处的时代不同,使二人在文学史上分别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同样是表达对社会的黑暗、对权贵阶层的愤懑不满,李白是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而杜甫却是不动声色地描绘一幅画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3诗篇间的整体对比。
整体对比是对两首或几首诗词从多种诗学视角进行全面的比较。如王维的《渭城曲》和高适的《别董大》,皆为送别诗,前一首那凄凉的色调是诗人在上流社会的不幸遭遇和空寂念佛相互融合的真实反映;后一首那雄浑的音调、豪壮的风格,正暗合着恢弘的盛唐气象,顺应着昂扬的时代精神。同是赠别诗,前者的渭城风雨缠绵低徊,而后者的塞外风雪却豪迈悲壮。
2.4诗篇局部的对比。
引导学生从多种诗学视角进行局部比较,是一种比较灵便自如的方法。如许多诗篇中都写到流水,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生命诗学的视角去品味这些诗句中通过水表达出的诗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叹时间宝贵,就写“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写水的力量给人一种鼓舞,就写“碧水东流至此回”;写水的美丽,给人一种悦目的感觉,就写“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中国人意识中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古诗诵读方法指导》——翠屏刘宏的博客
380350033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