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影响因素与策略

2022-03-14 21:07杨慧唐金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区域游戏

杨慧 唐金华

摘要:区域游戏是面向幼儿的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通过研究发现,幼儿自身生理特点、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建立规则的方式以及家园规则的一致性等影响幼儿规则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建构、正面强化和指令提醒的策略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区域游戏 规则意识 区域规则

区域游戏是指在幼儿园班级中设置各种活动区,幼儿在一定时间内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游戏的过程,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在区域内或多个区域间自主流动与交往,通过操作材料、与同伴间的互动使得各方面能力获得发展。当然,自主并不代表放任自流。只有明确了各个区域的游戏规则,幼儿才能专注于游戏材料的探索中,教师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并指导幼儿的游戏水平上。

一、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因素

通过对违反规则的观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

(一)幼儿自身生理特点的制约

幼儿阶段神经系统发展不完善,身体机能发展不平衡,导致大脑不能自如调节自己的行为,兴奋机能容易扩散。兴奋机能一旦强于抑制机能,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冲动,出现一些行为失范的现象。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不会随着指令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很难从上个动作的兴奋状态中迅速调整过来。幼儿的这一特殊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在活动中收放自如。如户外混龄运动之后进入班级阅读区活动,幼儿的神经系统处于上个指令的活动中,兴奋机能占主导地位,表现为兴奋状态,很难立刻坐下来安静地阅读。因此,教师在设计多个活动时应注意过渡环节的设计,给幼儿提供缓冲的机会。

(二)游戏本身不吸引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行为通常是由兴趣驱动的。幼儿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寻游戏的多种玩法。由于区域数量与容纳空间有限,并不是每一次的区域选择都源于幼儿的兴趣。一些教师表示:“大多数幼儿感觉活动没意思的时候就想跟同伴说话。有些活动设计不合理,吸引不了幼儿的注意力。”还有教师指出:“老师精心设计了游戏过程,但是幼儿仍然不感兴趣。”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应该是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符合幼儿能力需要的材料、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感受的活动,然而教师的每次教学活动未必都会达到以上要求。在活动本身不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情况下,幼儿的关注点便很容易转移到活动之外,从而导致失范行为的出现。

(三)教师建立规则的方式对游戏的影响

根据班级区域游戏规则建立主体划分,规则建立主体可以分为教师为主体、幼儿为主体和师幼共同建立三种。在研究初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区域游戏规则建立主体”的调查中发现,以教师为主体建立的规则占规则总数的80%,师幼共同商量建立的规则占规则总数的12%,幼儿为主体建立的规则仅占总数的8%,其中师幼共同商量的规则也是教师为主体,整体上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不够。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管理班级幼儿游戏,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时间压制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就会被规则束缚,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规则的内化,更不能够体现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家园规则的冲突对游戏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育儿观念及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与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教师在短时间内对幼儿的引导不能立竿见影地让幼儿适应新的要求。与生活常规有所不同,区域游戏规则与家庭养成的规则差异较大。通常情况下幼儿会本能地遵守自己熟悉的规则。如果家长不能有效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各行一套,幼儿会出现规则界限的混淆和情绪上的不适,影响游戏的开展。家庭环境与幼儿园集体环境的差异也容易造成幼儿的不适应。例如独生子女在家中特有的自由和专宠与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要求的谦让、互助、分享等规则之间的冲突需要幼儿不断地进行角色切换,给规则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探究

(一)指令提醒:从“接受”到“建构”

幼儿的心理特点导致幼儿常常会忘记规则。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和音乐指令给幼儿适当的提示和帮助。音乐指令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收放材料的规则,如提醒幼儿活动快结束了,赶快收拾好区域材料并回到座位坐坐好。语言指令主要用于幼儿之间发生应急事件,它在规则建立时用得较少,对于了解规则的幼儿进行语言提醒的机会更多,效果更明显。动作指令在小班运用较少,中大班较适用。幼儿看不懂老师的动作时,动作和语言需同步使用更能让幼儿清楚规则要求。例如小班初次开放角色区,教师为了提醒幼儿收拾材料,亲自示范将材料归位,同时用语言提醒幼儿收整材料的规则要点,幼儿学着老师的样子收整,很快角色区就恢复到了整洁的状态,下次区域开放时幼儿就知道如何将玩好的玩具归位。

(二)体验建构:从“管理”到“对话”

小班幼儿9月刚刚入园,对区域游戏的规则内容不熟悉、不了解。体验建构策略的使用中,榜样法、示范法能引导幼儿模仿正确遵守规则的行为,建立对规则行为的正确认知,起到正面教育作用。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使用讲解法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内容,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集体生活经验,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相对于小班有着显著提高,教师可通过榜样法、示范法引导幼儿模仿正确行为。协商法、谈话法引导幼儿初步参与规则的制定并尝试调整自己或他人遵守规则的行为。中班组体验建构策略中,谈话法、榜样法为主要操作方法,协商法一旦开始使用,示范法的使用就应逐步减少。大班幼儿对游戏规则内容较为熟悉,同时自我意识增强,对于自己制定协商的规则,幼儿更乐意遵守。协商法、谈话法可以让幼幼之间、师幼之间一起共同制定规则。示范法可以清楚明确地告诉个别不遵守规则的幼儿正确行为应该怎么做。大班组体验建构策略中,协商法、谈话法为主要操作方法,示范法则明显下降。

(三)正面强化:从“他律”到“自律”

每当幼儿出现了遵守规则的行为时,老师可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利用正面强化法维持幼儿的正确行为。正面强化的策略不仅仅包含表扬,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诱导、奖励的方法也能够帮助幼儿关注自身的行为,学会自我控制,使幼儿从“他律”达到“自律”。在游戏前教师对班级可能会违反规则的幼儿进行诱导,如果幼儿在游戏时遵守规则,教师将送给他一张小贴纸作为奖励。为了得到小贴纸,幼儿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游戏中幼儿可能会忘记跟老师的约定,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跟老师有过约定的幼儿违反规则的次数会减少。在对幼儿表扬或者奖励时,要让其体验到规则带来的好处,而不仅仅是受到教师的表扬。正面强化策略更适用于自控能力弱,经常不遵守规则的幼儿,给予提前诱导能够控制其行为,从而达到自律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从热爱幼儿的角度出发,不断反思自己,巧妙运用多元化的规则教育策略,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好幼儿的规则引导,促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发展幼儿的游戏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念念.昆明市M幼儿园中班区角规则及其执行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2]黃丹卿.区域游戏中的“建构式规则教育”[J].华夏教师,2019(12):78.

[3]居玲玲.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58-59.

责任编辑:赵潇晗

3166500338201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区域游戏
综合主题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和材料的创新设计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童话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同步跟进策略探研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培养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探究
区域游戏中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