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英
摘 要:化学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与实用性。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既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与特点,更是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基于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有效策略,即设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布置生活化的化学作业,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7-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7.069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现象、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也符合初中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特点。因此,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既是必然也是必需。本文研究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及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即立足日常生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与生活距离过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生活化教学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拉近化学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处理生活中常见现象或问题的能力[1]。通过化学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隔夜饭菜变坏的原因,让学生养成化学思维,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活的各种现象,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初中生对外界的探索欲望比较强,观察力、理解力都需要培养,生活化教学正是利用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将生活与化学充分融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化学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2]。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较强生活性的学科,尤其是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通过生活化教学充分挖掘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并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初中生的化学综合能力与素养。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
二、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心理学基础,即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以此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3]。学习并非单纯地知识传递,而需要学习者将自身认知经验逐渐构建成知识体系,因此学习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者接触的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他人的知识内容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相比于其他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更注重主体对知识与智力运算结构的建构过程,强调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生活,实现主动建构。而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即结合实际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教育学基础
生活化教学研究的教育学基础,即生本教育理論。作为我国新兴的教育理论,生本理论指的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个体。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活化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以实现学生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4]。因此,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内容选择要贴近初中生实际生活,启发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也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保护好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应用学基础
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应用学基础,即渗透性理论。渗透性理论指的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效、无缝链接。将实际生活直接或间接渗透到初中化学课堂,进而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5]。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将生活现象、社会问题等融入课堂,力求做到真实、自然渗透,引导学生消化化学知识,避免生搬硬套,让学生感觉突兀,甚至适得其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生活化教学并非意味着完全将教学生活化,而要把握好“度”,让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设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设立教学目标是基础前提,负责引导、调控整个教学过程。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教师要设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等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再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发现学科知识奥秘,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6]。教师在设立生活化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尽可能多结合一些本地特色,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获取信息,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负责引导、纠正学生错误,要将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强调教育的生活价值,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了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这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与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感受生活,加深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意味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并善于将这种体验营造成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能让学生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于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具有探索性、主动性、过程性,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要注重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实践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了解、掌握化学世界的知识变化规律及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善于抛出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探究,逐渐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交流、配合,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四)布置生活化的化学作业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不仅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布置课后作业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做题,而是要以增长学生见识、增加学生生活经验为主,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以现阶段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会自发在实际生活中探究、调查,通过布置长期性生活化作业,初中生能不断提升自主学习、探究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为其学习化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归于生活,尤其是初中化学以基础知识为主,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在初中化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具有可行性,也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可以激发初中生对生活与知识探索的欲望,提高其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教师可以从设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布置生活化的化学作业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尚金霞.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20(18):77.
[2] 张立.关于初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名师在线,2020(6):63.
[3] 吴长颖.初三化学教学中生活化知识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142.
[4] 黎昌瓊.让化学走进生活——试析初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二).2020.
[5] 韩丽青.“教学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普童话,2018(47):56.
[6] 王培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明日,2019(39):1.
[责任编辑 康兰明]
328550058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