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提升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质量的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

2022-03-13 22:33李文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延时双减课外

李文

(汕尾市体育运动学校,广东汕尾 516600)

0 引言

课后服务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课后服务的重要呈现形式,渗透在课后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体育课后服务方面提出要充分利用学校在场地、师资、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在课后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等活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科类科目,提供的体育培训服务内容占比少,其培训形式和体育课、课外训练无异,在强体质、享乐趣与健人格上表现的差强人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该《意见》在目标上旨在减轻中小学校内课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过多的痼疾问题,但最终要义是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在这次教育“革命”中,虽然是多领域的教育生态重构,但我们所能听到的最强音就是对体育的呼唤,体育学科正在逐渐走向德智体美劳正中央的位置,从被认为的“小学科”到即将肩负“大学科”重任之际[2],课外延时体育服务如何完成创新性发展,成为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落实“双减”的回应.

1 “双减”政策下做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契机

1.1 政策精准规导:为做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法制保障

“双减”政策的背后是“谁来教育中国孩子”的重要问题,国家为强化青少年教育与权力保护,维护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中打出“组合拳”[3].首先,从《意见》的细则中可以多次看到“保障课后服务时间”“提升课外体育活动服务水平”“开展文体活动”等众多关系到学校正确行使办学权与教育权和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字表述,这其实是国家为保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对学校设置的法治“紧箍咒”.其次,在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来源的选择上,《意见》也明确提出在强调普惠性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课后服务.针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国家体育总局也于2021 年10 月出台了《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符合资质的体育培训机构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课后体育服务遴选工作,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以其完善的体育课程培训体系与充足的师资配备为青少年的课后培训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对于部分学校存在体育师资欠缺、专业发展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改善.再次,将“双减”工作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范畴中,实行动态监管督促与责任追究制,层层压实职责.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学校因应试焦虑应付式对待体育课后服务,真正地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双减”政策统筹了国家多个部委、联动各方资源,各省市也随之出台了落实举措,完善了政策联动工作机制.总体上形成了政策执行的“1+N”体系,对校外机构性质、培训内容、收费监管等方面做了细化性的规定.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更加明确了国家大力推进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决心.质而言之,国家靠前发力的政策规导精准的为中小学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了法制保障.

1.2 学科明晰划界:为做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时间支持

在教育领域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学生的时间资源[4“].双减”政策为了使得青少年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让青少年有更多的课外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在时间的规限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减”政策明确限制了校内作业总量与时间要求,作业的布置要以促进学生学业质量提升为关键,要优化作业的“质”,减少作业的“量”.分类控制不同年级和科目在作业完成上的时间安排,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五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 分钟.规定性的作业时间统筹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留下来足够的潜在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窗口期”,抓住时间就是固牢学生体质发展的基础.二是“双减”政策颁布后,国家也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盲目扩张与快速生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最主要的就是明确了校外培训的学科划分界限,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归属为学科类培训,而体育(或健康)、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划在非学科类培训.国家从多个层面多方举措的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试图将学生从升学压力、课业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1.3 体质补齐短板:为做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需求指引

从国家多次对儿童青少年体质状态的调研情况来看,“连续下降”“略有提升”成为总体性的基调.2020 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在政协大会发言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 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5].受传统教育观念和选才模式的影响,校外培训违背了托管的真实意愿,仅关注学业成绩提升,最终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近视、肥胖率持续增加.国家虽然在政策上为强化青少年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颁布了系列重磅性的政策,但是地方省市和基层学校对政策执行不到位[6],尤其现阶段的青少年沉溺于“游戏文化”“网瘾文化”“熬夜陷阱”,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持守着“青年心态”,没有忧患意识,加之“学科学业负担造成的体育锻炼不足”,在没有“双减”政策的强硬加持下,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全面翻盘”.因此,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养依旧是现阶段国家需要去解决的紧迫性问题“.双减”政策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扫除了障碍,在课后活动时间通过开发新颖有趣的身体锻炼内容,用“教”“学”“练”“赛”武装课后体育服务并保持常规性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补齐青少年体质健康短板.

2 “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质量的关键问题

“双减”政策的“雷霆”手段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体育活动提供了潜在性的条件支撑,也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延时体育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时效要求.不可否认的是,潜在的条件支撑能否转化成真正提升课后体育服务质量的实践动力,涉及众多的因素,可能还存在着“政策”一时难以改变“游戏规则”.但是,课外体育活动毕竟事关着1.56 亿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态度去抢抓“双减”机遇,乘势而为、主动求变,认真把握好“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后体育服务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2.1 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怎么做?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内知识技能的巩固、运动兴趣的养成、运动习惯的形成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连带作用.但具体到中小学的实践层面,课外体育活动表现出内容供给单一、乐趣不足、运动负荷小与组织散漫等问题,总体效果有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外体育活动被认为是学生自主自发地去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在其中只是扮演引导性角色,意图目的在于只要未强迫学生去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就能够从中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文化课程的预、复习“.双减”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巨大变革,“促进全面发展”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是一把推动亿万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利剑”,国家意志逼迫着学校要想方设法在课外延时体育服务上做文章,要让课外体育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好玩、更有料.有趣、有料和好玩强调的是学校要通过创设浓厚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组织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课外体育的内容与形式,让“教”“学”“练”“赛”始终贯穿在活动设计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1~2项运动技能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使学生在竞争与表现中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和乐趣[7].

2.2 学生: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做什么?

“双减”政策是专门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减负“法宝”,而课外体育服务又是确保减负状态下身心提质的重要手段.作为其中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为保障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效,离不开学生的态度改观和主动作为.研究显示:青少年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对学业成绩提升具有显著的增益效应[8].之所以具有增益效应,是因为体育对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具有提升作用,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焦虑时,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顺畅心绪、释放正能量.但社会、学校、家长乃至学生自己对此长期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造成学业水平的下滑.学生被繁重的学习任务静态规训着,动态的生命活力反遭鄙视和不屑[9].因此,学生首先要在态度上自我纠正,认识到提升学业成绩与适当参与体育锻炼之间的正向作用,将体育融入文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第二,运动兴趣是保持长期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提,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关键要素.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资源,积极体验多样化的体育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好自己想要学的运动项目去多加习练,并通过积极参与项目赛事去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同时,要能够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比较清晰、完整的评估认知和干预诊治方案,做到查缺补漏.

3 “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质量的路径选择

3.1 资源“串起来”:增强课后体育服务的结构粘性

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来的财富和资产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课外体育领域中,特指能够支持和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功能的事物的总称,主要包括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以及体育课程资源等要素组成的动态体系[10“].双减”政策对学校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赋予很大的自主权,以利于学校尽可能地去提升课后体育服务质量.在政策工具的引导下,学校要充分把握校内外体育资源,注重资源的串联协同,增加课外体育服务的结构粘性.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体育培训机构、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着力缓解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教育资源欠缺的问题.在这里,多数省份都已经按照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补充.通过引进符合资质的机构参与其中,在师资配备、专业发展与课程开发等方面双方都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格局.(2)与劳动、国防、艺术教育、科技、安全相嵌,解决课后体育活动单一发展的问题.体育课外活动要注重与多学科互动发展,国防教育中的体能技能、安全教育中的体能技能、劳动教育中的体能技能与体育中的体能技能是互通的[11].学校要有学科大思维,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融通打造特色课外体育活动.同时,要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中华传统文化属性,把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体育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建立传承习艺基地平台.(3)与高校协商制定定点帮扶计划,帮助中小学完善体系建设.在高校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中小学要主动和体育院校加强联系,聘请理论水平深厚、实践能力高超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建设、诊治,并将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设在校内,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3.2 课程“做开发”:丰富课后体育服务的内容供给

一直以来,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受到学术理性主义课程的偏差限制,过多关注体育课程的理论探讨,虽然国家对课外体育活动定义成“第二课程”,但其课程教育逻辑并未真正得到体现“.双减”政策提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就需要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课程供给、专业性的服务去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课后服务质量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独特性所在.对课外体育活动而言,就不能按原先“放羊”的模式进行活动的组织.对此,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在尝试摸索着一些新的课后体育服务课程构想,贯穿在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体育课程“做开发”,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课程化”线路.

课程化是学校根据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开设新的课程门类或者对原有各类活动按照特定的逻辑线索进行优化,并使之相互联结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12].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课外活动课程化并不能理解成常规体育教育活动的延续,而是要在课后体育服务的过程中,既实现看管孩子的意图又伴随着体育学习活动的发生.对体育课外活动进行课程开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通过规章建制,将课后体育活动的管理权集中于校运动委员会,摸清学校的优势、劣势,盘活课程存量资源,挖掘课后体育课程的“成长点”.统筹调度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编制、课程安排、赛事拟定、师资配备、器材供应等事宜.(2)把握运动需求,提供菜单式运动项目选项.菜单式运动选项需要在结合校情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运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地开设学生想学、乐学的运动项目.(3)设计阶段性、完整性的项目教学内容体系.可以按照启蒙班、强化班和精英班的水平划分层次、类别,制定不同的技术教学目标难度、教学内容深度,进而形成项目特征明显、运动技能进阶梯度明确的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选择相应的水平班级.(4)打破现有行政编班方式,以走班制教学支撑课程管理.根据年级人数规模和学校体育场地、师资情况,将同一年级学生按照项目兴趣编班安排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去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3.3 竞赛“促成长”:优化课后体育服务的教育方式

只有参加体育竞赛,才能够实现学校体育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功能.在课堂教学45分钟的时间规定限制上很难系统组织系列赛事,而课外活动时间相对丰盈,在赛事支持上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活动组织的预设上,课堂教学侧重于“学与练”,课外活动则侧重于“练与赛”.[13]质而言之,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规划除了要承担“教会”,更多的要按照“勤练”和“常赛”的思路开展活动.这里的赛事不能使个别运动技能水平高的“一枝独秀”,而是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学完体育后有参加比赛的机会.应从以下方面开展:(1)运动竞赛要多样化.形成校级、班级、俱乐部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赛事支持,营造月月有大赛、天天有小赛的氛围,保持赛事的常态化开展.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利用自然、地理资源优势,开发出特色赛事和精品赛事.(2)赛事要注重分层管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由于学生在体能、技能上有很大的差异性,为确保赛事保持足够的竞争性和表现力,同时避免给运动技能差的学生带来心理焦虑,需要对赛事进行分层管理,划分出赛事的等级性,让不同水平的学选择相匹配的赛事,以谋求学生的共同发展.(3)赛事要增加仪式感.学校可以设置积分榜,对每个学生在参加赛事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予以数值形式的记录,参加赛事的成就感能刺激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以体育人的目标.

3.4 评价“重提升”:转变课后体育服务的反馈机制

评价方式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对整个教育教学的活动理念与发展方向具有导向作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提升育人成效,加快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双减”政策的出台,“热”起来的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能否真正地促进学生体质增强、运动技能提高与运动兴趣培养等,自然涉及课外体育服务应该如何评价的问题.以往,在“达标主义”的影响下,课外体育活动的成效检验大多数是以学生体质锻炼标准中的数值作为考核要求.这种集中在某一个方向的参照评价显然无法客观、公正、精确地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体育能力,评价缺乏科学性的支撑,并且对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形成恶性循环.评价的目的在于查缺补漏,评价要让学生知晓身体健康状况与技能发展水平,让教师明晰目标的预设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应该是一个使得双方都能够得到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学校的课后体育服务的评价体系要不断精细改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建立起课外体育运动参与、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要予以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比例[14].在运动参与上,明确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在体质监测上,以体质数据的变化判断锻炼成效;在运动技能测试上,可以按照从基本动作到专项技能的一体化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合理确定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2)要改进结果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把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幅度作为肯定性的要素,对照某个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前后数据和表现就可以形成评价反馈.(3)要教会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对体质水平、运动技能水平有清晰的评价认知,能够诊断自己,找到弥补的方向.

4 结语

“双减”政策对提高课后体育服务质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未来的时间里,体育课堂依旧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但真正的要让学生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与磨炼意志,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可能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无论是学校或者是学生,都应该提高站位,转换思想,紧抓机遇,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中找对路、想好法、做好事.

猜你喜欢
延时双减课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小满课外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日光灯断电关闭及自动延时开关设计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桑塔纳车发动机延时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