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是非判断走向利弊权衡
——浅谈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策略

2022-03-13 22:11江苏扬州市2252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3期
关键词:插队道德教育道德

江苏扬州市 (225200)

江都区教育局 尤 佳

仙女镇中心小学 高 嵘

最近,两位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大家排好队》一课中的一幅插图时,引起了我的注意。插图的内容是这样的:大家都在排队上公厕,其中一个孩子要插队,所以他对排在前面的孩子说:“我很急,能不能让我先上厕所?”如果你是排在队伍第一个的学生,请说一说该不该让他插队?

第一位教师在讲解这幅图时,让学生判断该不该让他插队。学生说不该让他插队,我们要遵守规则,排好队,不插队。听到这个回答,我就知道学生已经牢记了教师今天讲解的内容:大家排好队,守规则。教师也给予学生夸奖:“对,我们要遵守规则,排好队,不能插队。”

第二位教师用同样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课堂上,有的学生认为要排好队,不能让其他人插队;有的学生则说要礼让他人,就让他插一次队,他太着急上厕所了。最后,教师这样总结道:“我们是礼仪之邦,要讲究谦让。”

该不该让别人插队,这是一个道德选择的过程。在第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道德选择依赖于“排好队,守规则”的道德认知,并进行了是与非的选择和判断。在第二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道德选择同样依赖于守规则和讲谦让的道德认知。这两节课,教师都忽视了道德的主体——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影响了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爱他人(谦让)在许多人眼里属于真善美的范畴,事实上,当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爱他人与爱自己实际上处于两个不同的层面。爱自己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之上,是德育的根本;爱他人是建立在爱自己的基础之上,是较为高尚的美德。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首先强调爱自己,这是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引领者,应该引导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从自身的利弊去权衡,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让学生思考是爱自己还是爱他人,权衡利弊后再进行道德选择。这样,道德选择从是非判断走向了利弊权衡,进而走向了进阶化的道路。

一、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顺应社会多元发展的需要

多元化是20世纪以来社会文化和道德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科技和信息技术日益发展迅速,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各种信息数量之大、类别之多、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时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成长。然而,铺天盖地的信息良莠不齐,会影响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性强的小学生的道德选择,影响着他们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从而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少年儿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作为教师,要全心全意地培育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参与各项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下一代,特别要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顺应了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2.培养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丰富学校德育内容的需要

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道德取向的多样性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小学生:他们身上存在着言行举止不够文明的现象,与人交往欠缺无私的精神,把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延续到校园内,与人合作只想完成分内的事情,不愿意多干一点,而且不爱护公用设施及公共财产,在课桌和墙壁上刻画、践踏草坪等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种种迹象表明,学校的德育应该从传统的“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教会学生正确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新理念与新追求。

学校道德教育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纵横交错的道德迷宫中学会选择,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道德矛盾,实现道德超越。因为只有将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理性选择的能力,指导学生直面道德冲突和两难境遇,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这样,学生就能在各种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中,自觉地选择对社会或对他人有益的道德行为,抵制和批评各种不良的道德现象。

3.培养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种种行为、种种表现往往还不够理性、不够成熟。从个体主观方面来看,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小,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正确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应该这样做”,而对“为什么这样做”并不了解,对事物缺乏理解和选择的能力。其次,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少也让他们容易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道德选择能力的形成。再次,有些小学生意志力不强,抵御不了不良因素的诱惑而影响其正确的道德选择。小学生的成长历程是其道德素养不断建构、完善和提升的过程,是长期吸纳、选择、定型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所以在这个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能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对策

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是非判断走向利弊权衡尤为重要。

1.关爱自己是培养道德选择能力的方向

关爱自己就是指作为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珍爱生命,悦纳并完善自我,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关心自己的发展,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关注自己总比别人多。关爱自己是人生的起点和目标,是宝贵的心理品质,是美好道德的出发点。关爱自己不能等同于人的自私,因为自私总是涉及别人的利益,甚至产生不健康的情感和损人利己的行为,而关爱自己只是关注自己,保全自己的愿望和情感。

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鲜活的,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的个体。如教师忽视个体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和在精神上的独特追求,只会使道德教育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道德教育灌输模式和是非判断方式,树立现代道德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自身的利弊出发进行适时权衡,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实现道德教育的自我完善。

2.走进生活是培养道德选择能力的基础

学生的道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对其道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真实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灵。

对上文该不该让他人插队上厕所这个问题,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正在排队的自己是不是也特别急着上厕所,如果自己特别急,那么就应该请那个插队的孩子遵守规则,如果自己不是太急,还可以等一等,那么就可以让他人先上厕所。只有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利弊权衡的道德选择,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以及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只有根植于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选择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问题情境是培养道德选择能力的保障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实际生活情况等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解决与原有认知结构相冲突的矛盾和心理困境的过程中完成道德选择,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闯红灯现象一直是交警头疼的问题。我们教育学生不能闯红灯,可是社会上却有家长在闯红灯时还要硬拉着孩子一起。面对这些社会现象,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

放学了,小红跟随妈妈的脚步欢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来到十字路口,红绿灯正在忙碌地工作着。咦,红灯亮了,为什么还有人在闯红灯呢?此时,妈妈为了赶时间也想拉着小红一起过马路。如果你是小红,你该怎么做呢?

1.说一说,红灯亮了,我们该怎么做?人们的行为对吗?

2.议一议,妈妈为什么想闯红灯,她心里可能怎么想?

3.演一演,如果你是小红,你该怎么做,怎么说?这样做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在三个问题情境中,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相似的社会生活经历,并对情境中的事件进行讨论,然后模拟其中的角色,切身体验如何化解身边的矛盾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境中问题的层次逐渐深入,引发并唤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分享来坚定自己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共鸣,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道德榜样是培养道德选择能力的引领

身边的道德榜样就像一面旗帜、一盏明灯,弘扬着社会真善美的主旋律,充盈着生活的正能量。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善于观察、学习、模仿身边榜样的品质和行为。学校可通过国旗下讲话、广播台、宣传橱窗等途径,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学生探究榜样精神,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模仿,树立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意识。学生对榜样的道德认知不断累积,并从内心深处选择向善、明德、自律,有利于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5.实践体验是培养道德选择能力的源泉

在道德领域内,知与行不具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道德品行的生成虽然需要有“知”的因素参与,但不是一个充分的条件,道德行为才是衡量学生道德水平和判定学校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道德行为的内化离不开亲身的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强调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本途径,因为“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才会记住;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体验了,才会顿悟”。只有参与实践活动,才会触动心灵,升华情感,收获思想,增强学生的经验和阅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权衡利弊,做出智慧的道德判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且以直观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游戏体验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智慧,让他们明白要先完善自我,再去帮助他人。中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较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虽以直观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渐渐发展起来。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活动,帮助中年级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使他们知道道德的发生与发展是以满足个人需要和满足他人需要为前提的,满足个人需要优先于满足他人需要。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越来越强,教师可以通过道德两难的故事,模拟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生活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内化为道德行为。

小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进阶性,体现在他们在各种社会可能性的选择中进行利弊权衡比较的技能。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不仅要在多种可能性当中进行培养,更要在价值冲突中进行培养。价值冲突扩大了道德选择的意义和作用,也增加了道德选择的困难,它把人推向两难境地,需要人做出相应的选择。小学生具备道德选择能力的应然状态为:在道德认识上的认同力,表现为领悟和认同;在道德情感上的内驱力,表现为具备一定的同理心;在道德意志上的执行力,表现为经过思想斗争的行动。小学生只有不断提高道德选择的能力,才能在面对复杂的价值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小学生在其特定的年龄阶段面对道德矛盾还不能迅速做出合理的选择,但是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必将使他们在今后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矛盾情境时具有合理选择的基础与能力。

猜你喜欢
插队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卖 萌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插队党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女生插队
“插队”之所以成为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