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选择教学切口,漫溯文言阅读深处
——例谈《周亚夫军细柳》教学

2022-03-13 06:35刘晓武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6期
关键词:周亚夫细柳文帝

刘晓武

(六安市裕安区大别山路学校 安徽六安 237000)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阶段,依然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在文言文教学领域,应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文言文教得生动有趣,带领学生在文言文的天地里汲取语言的智慧,感受古代人物的神韵,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文言文教学更要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一个个切口,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入文本内涵,读懂文言背后的情韵,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智慧。笔者教学《周亚夫军细柳》时,经过熟读文本,选择了三个切口,巧妙地完成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切口一:读一个典故

文言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如何设计?梳理文学常识成了常态,学生因此感到疲惫不堪,久而久之,会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教学《周亚夫军细柳》,在导入环节,笔者精心选择了一组关于“细柳营”的典故。先让学生齐读关于“细柳营”典故的一组诗句,如胡曾《细柳营》:“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箭入昭阳殿,笳吟细柳营。内人红袖泣,王子白衣行。”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当中为何如此多地引用细柳营的典故?通过比较思考,可以得出后人对周亚夫将军的怀念和敬意。胡曾的《细柳营》就是用诗歌的方式记述汉文帝巡防细柳营的故事,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周亚夫的赞赏。王维《观猎》里的“细柳营”有着丰富的意蕴,一方面赞叹狩猎将军的风度,如同周亚夫将军那样英姿飒爽,另一方面与前面描写的观猎景象“风劲角弓”中的“鸣”相呼应。“细柳营”这一典故意味深长,大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敬重之情。而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中“箭入昭阳殿,笳吟细柳营。内人红袖泣,王子白衣行”四句读来则令人感伤,弓箭已经射入昭阳殿里,细柳营之中传来了悲凉的笳音,多么荒寒与冷落。原来纪律严明的细柳营变得如此不堪,不禁让人追问:周亚夫将军又在哪里?诗句描绘的萧条冷落的景象真切地表达了杜甫的忧思和伤怀之情。

当然,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作进一步探究:所引的诗歌作者大多是唐朝诗人,这又是为何?可以看出“细柳营”典故体现了唐朝的尚武精神,体现欲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抱负之人对于“细柳营”精神的向往。当然,不仅仅是唐代,后世文人典籍之中也随处可见。“细柳营”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沉淀为一种精神。

以此导入,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文本当中。在课堂要结束的时候,呈现教师自己仿写的一首诗歌《咏史·细柳营》:“亚夫刚正不谀行,文帝盛赞真将军。子长史笔书忠义,细柳威名传古今。”与开头的导入相呼应,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引领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容,并让学生知晓运用典故的方法。课堂更显厚重,富有文化意味。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构建语文课堂的文化场,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无尽的,潜藏于教材的各个角落,需要语文教师去发现、挖掘、提取、整合,形成一个丰富而鲜活的知识链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唤醒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文化素养的涵育讲究“润物细无声”,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是语文教师应该着力追求的任务和目标。

文言文教学立足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展开。典故是一种文化,可以说是文化的微雕,是文化的依托,是思想的延续,是精神的传承。

二、切口二:读一组人物

阅读史传散文,将目光聚焦于单一的历史人物身上稍显单薄。我们可以将周亚夫与帝王、司马迁联系起来,读人物之间内在的关联,把握人物之间丰富而复杂的隐秘勾连。这样的教学会更丰富和立体。

(一)读一位将军

阅读这一篇史传文,首先读传主周亚夫。学生很容易找到一句文帝评价的话:“嗟乎,此真将军矣!”作为一个帝王,用如此惊叹的语气来称赞一位将军,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先是感叹词语“嗟乎”,表示惊讶、赞叹。“真将军”,是判断,是赞赏,是欣慰。一个“矣”字,有极强的抒情效果。一个感叹号煞尾,更是表达了文帝对周亚夫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个主问题:从哪里读出“真”呢?这个主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文本,关注语言,直达文本内核。

学生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中读出军纪严明,军士们一直处于戒备状态。几个动词,简洁有力,披着铠甲、手持利刃、拉满弓箭的勇士形象跃然纸上。他们警醒从容,他们英姿飒爽,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军士,他们是周亚夫的部下。短句节奏鲜明,有力量。对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引导学生读否定词语“不”,反复体味“不”体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对严明军纪的一种坚守。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吃闭门羹、受阻挠,学生从这些词句当中就可以读出一位“真将军”的形象。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重读“不”字,感受“不”字所体现的力量、胆识、气魄和威严,学生方可真正体悟“真将军”的形象。文言文教学需要在文字当中穿行,抓住有表现力的词句,带领学生反复推敲,感受文字的神韵,体会丰富的人物形象,领会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不同的军营,截然不同的画面,对比鲜明,意味深长。一语带过,不言自明。

文言文教学依然要落在语言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挖掘、品读,感受文言的意味。这里,有对语气词的把玩欣赏,有对动词的深度体会,还有对否定词语“不”的体会。学生自然把握周亚夫的形象,感受军营的纪律严明,在天子一再被拒的画面中感受“细柳营”的风采。文言文文字凝练,但音韵丰富;文字简短,但铿锵有力。无须过多翻译,不需要在词语的表层用力,那样会肢解文章,将一篇美文拆成一地鸡毛,应该在文本的细微之处感受文字之美,倾听文本立体而唯美的交响乐。

(二)读一位帝王

只读一位将军显然是不够的,教学中还可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文帝,追问:我们读到一个怎样的帝王呢?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文帝亲自部署,周密安排,防御到位。“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可见当时情况紧急,战争一触即发。从“上自劳军”的“自”“劳”中,可读出文帝的勤勉,对于军事防御的重视。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中又可读出一个大度、宽容的帝王,一个严守规定的帝王。“天子为动……成礼而去。”从中可见一个帝王对于真将军的赞赏。“既出军门,群臣皆惊”,群臣皆惊更能表现周亚夫的果敢,不同一般。当然,还有群臣对周亚夫命运的担忧。这一笔,从侧面凸显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果敢英勇的大将军,一个是风度翩翩的帝王。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帝王,才有这样的真将军,才有这样的周亚夫。“称善者久之”,一个“久”字,更是让人会心一笑,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极力称赞周亚夫的做法。而文帝的“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高下立判,褒贬分明,“儿戏”一词,又是多么令人痛心,从中可读出文帝的不满和愤怒,还有对边防的深深担忧。

引导学生深思:如果是一位昏聩无能的帝王,结果又是如何?

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去深思,一位是英勇无畏的将军,一位是睿智宽容的天子,正是因为二人的风采神韵,才成就了一段军营传奇,并使之流传后世。如若是一位平庸无能的帝王,那将是另外一种景象,周亚夫或许早已殒命军营,或许早已死于小人的诋毁与诽谤之中。

(三)读一位史官

继续追问:我们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史官呢?

文章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极力凸显周亚夫“真将军”的伟岸形象,也展示了文帝的风采,贬斥了两个“假”将军。李长之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说:“从来史书没有像它(《史记》)这样具有作者个人的色彩的。其中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有他自己的情感作用,有他自己的肺腑和心肠。”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司马迁的态度,他写出了对于周亚夫的激赏,对于真将军的赞誉,对于旷世明君的期许,以及君臣之间的相知相惜。写其人,实是浇心中之块垒。清代汤谐《史记半解》:“条侯细柳军容,写得浩瀚沉雄,真有云垂海立意象。”这或许就是史传散文的特色,史传散文的背后藏着作者。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思想自然地投射到文本当中。因此,读《史记》就是在读司马迁自己,读司马迁非凡而坎坷的命运。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生命古诗,体会作者的生命体验,必然让阅读更丰富、更精彩。

抓住史传散文的特点,紧扣人物形象,带领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和解剖,把握文章写法,感受人物神韵,从立体的人物形象当中感受作家的创作意图。学生边读边发现,边发现边思考,发展思维,丰富见识,最终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实现了“真阅读”。

三、切口三:读一本巨著

读完《周亚夫军细柳》,学生意犹未尽,有无尽的疑问,此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活动,让阅读走向深处,向文言文精妙处漫溯,读出一本巨著真切的滋味和无尽的深度。

最后可以延伸到《史记》这本书,请同学们猜一猜周亚夫后来的结局,引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原文,重点读其中的“悲夫”。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这样的一个真将军,用兵威严庄重,坚韧不拔,连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可叹可敬!可惜谨守节操却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因窘,可悲可哀!一个“悲夫”,多么令人惆怅,让人叹惋。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岂不悲夫!一腔热血,一身才华,只落得个受辱的下场。司马迁的《史记》可以当成散文读,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感;可以当成小说读,或许永远猜不透小说的结局;可以当成历史读,体会当时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个人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又是多么渺小和脆弱。学生的体会将会丰富多彩,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提升思维,涵育精神,获取真正的阅读智慧和人生智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守节不逊”,一个“节”字,蕴含多少深意!多少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的结尾:“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周亚夫入狱后五日不食,绝食呕血而死,周亚夫之死显然是对汉朝统治者迫害功臣的无声抗议,也是作者司马迁无声的抗议。

另外,作者把周亚夫放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里,又有什么用意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周亚夫与父亲周勃命运的不同,以及作者司马迁本人的看法。

“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引导学生比较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显然,作者在为周亚夫掬一把同情泪的同时,更为赞赏周勃的做法。

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研读文本,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借助适宜的教学方法,精心选择巧妙的切口,带领学生走进文言文深处,感叹文言文之魅力,体会文言文背后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体验他们独特的生命方式,从而丰盈我们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周亚夫细柳文帝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细柳的搅团
罗文帝剪纸作品
止谤妙招
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什么名堂?
因能力他拯救了汉室江山,又因耿直他含冤下狱闭食自尽
迷离
迷离
最意想不到的致富
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