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胜
(巢湖市第一中学 安徽巢湖 238000)
环巢湖人民无论在波澜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壮阔的建设时期,都是以积极昂扬的姿态投身其中。在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优秀党员和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壮举。
1.“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
马毛姐是安徽无为人,1949年4月,年仅14岁的马毛姐参加了“渡江突击队”。在手臂负伤的情况下,来回六次帮助大军横渡长江。1951年,马毛姐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为马毛姐戴上“七一勋章”。
2.皖中地区最早入党的中共党员之一——王再生
王再生是安徽含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皖中地区最早入党的共产党员之一。曾三次参与并领导上海武装起义,因叛徒出卖,王再生于1927年6月被捕,就义时年仅24岁。
3.在青岛为革命牺牲的首位共产党人——李慰农
李慰农,安徽巢湖人。李慰农思想上追求进步,并于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加入党组织。1925年5月李慰农在青岛领导革命运动时被北洋军阀逮捕,同年7月遇害,年仅30岁。
4.龙潭三杰之一——李克农
李克农,安徽巢湖人,1926年入党。李克农长期在党的秘密战线上工作,曾担任许多重要职务。李克农在党的秘密战线上工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环巢湖区域还有许多优秀的中共党员,他们的事迹是激励中学生爱党、爱国的重要资源。
环巢湖区域,红色党史资源非常丰富。在省博物院、好人馆、名人馆里能参观到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的文物和资料;在南山、大蜀山烈士陵园里缅怀为国为民牺牲的优秀党员;在渡江战役纪念馆里感慨新中国的开天辟地和江淮儿女的英勇不屈;在盛习友纪念馆里感受新中国军民团结一致的鱼水之情;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六家畈壶山革命烈士纪念园和康复医院遗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东进抗日纪念馆和新四军纪念园里追忆红色革命足迹;在李克农、李慰农故居里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
环巢湖区域涌现出的众多党员,他们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这些海量的音像资料,可以作为教学中的德育案例。例如,电视剧《李克农》《龙潭三杰》、BTV档案《谍战上将李克农》、纪录片《经典传奇》之《红色特工王李克农》、凤凰网纪录片《马鞍山市最早的中共党员:王再生》、腾讯视频《火种》、人民网专题片《李慰农》,央视网纪录片《新四军》、热播剧《觉醒年代》等。
1926年9月,中共合肥北乡支部成立,这是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4月,中共和县支部成立。同年8月,中共无为县特别支部成立。1927年8月,中共庐江县特别支部成立。1929年8月,中共巢县支部成立。1929年底,中共巢含特支成立。1931年2月,合肥中心县委成立。
“互联网+”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借力互联网和新技术,顺应学生思维。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最大限度放大优质资源的影响力。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很难有大量的时间去系统学习和了解相关党史资源。在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对有关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的奋斗历史和辉煌成就。
校本课程是开展中学德育案例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充分挖掘环巢湖区域党史资源的红色基因,提炼红色精神,构建电子校本课程群,可以提高德育课程的影响力,优化学习模式。
编写电子系列校本教材。学校可以动员师生搜集网络资源,通过遴选、审核、重组,最终编写成电子校本教材。电子校本教材可以通过微信、网站、家长群等形式予以传播。电子校本教材的特点是成本低,可以穿插图片、影音等资料,提高了校本教材的可读性与丰富性。
创作“红色校本”歌曲。红色歌曲的传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可以引导学生将红色歌曲与我党在环巢湖区域的伟大斗争历程和光辉事迹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唱“红色校本”歌曲。还可以通过录制小视频、快闪视频等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在学生学习之余在班级里播放传唱。
开展网上研学实践活动。受疫情影响,很多学校的研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加之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很难抽出相对集中的时间组织开展研学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将收集整理的图片、文字、影音资料整理成相关专辑,把每一个红色研学课题设置为一个专辑,让学生足不出户,在教室里就可以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感受革命发展的不凡历程。
将党史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是提升学科德育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将一些“党史”资源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历史教师可以将环巢湖区域党组织建立的历程与中共发展的历程融合起来,由此可以引导学生从环巢湖区域党组织发展状况中解读中共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因素。在讲授抗日战争历史时,可以将新四军在皖江和环巢湖区域的斗争历程有机融合起来。在讲授渡江战役时,可以结合影视资料,将马毛姐勇渡长江的英勇故事渗透到教学之中,让学生体会到马毛姐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这些丰富的乡土素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又增加了课堂的丰富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主题班会都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以固定主题形式开展。随着即时互通通信技术的发展,QQ、微信、钉钉等都为我们改变主题班会形式,拓宽主题班会内涵提供了技术载体与保障。互联网环境把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起来,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延伸到网络互动,弥补了传统德育的不足,师生时空分离。
在进行党史教育主题班会课时,笔者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尝试。在开展班会过程中,我们通过连线的形式,邀请了一位从事党史研究的党员家长代表,为我们讲述了环巢湖区域党的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展播了“安徽好人”“巢湖好人”的事迹,了解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默默奉献的事迹。家长的讲述,相关事迹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党员是先进群体的代表,是肩负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依托互联网,做活“云德育”,开发“好”案例,是让中学德育焕发生机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