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娟,周德生,童东昌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
《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是西汉早期墓葬出土文献,与武威旱滩坡出土的东汉早期墓《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相隔二百余年。《病方》共283方,其中使用了液体辅料的有99方;《医简》共30余方[1],使用液体辅料的有27方;而被称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载方360余方,有50多方使用了液体辅料[2]。由此可见液体辅料在方剂中有重要作用。《病方》与《医简》两者相较,地浆、人尿、犬胆汁为《病方》所特有,骆苏、豉汁仅见于《医简》,而两书中均使用的液体辅料为酒、醋、蜂蜜、淘米水、人乳汁。对比研究《病方》与《医简》所用的辅料及其使用方法,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医液体辅料临床应用源流的认识,供临床及文献研究参考。
1.1 酒中医对酒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以酒治病的记载[3]。《汉书·食货志》云:“酒,百药之长。”[4]《名医别录》谓酒:“味甘苦辛,大热,有毒。”[5]其功效主要为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病方》记载,酒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皮肤科、肛肠科等多科疾病。《医简》记载,酒可治疗金创、伤寒、痹证、癃病等内、外科疾患。综合分析,两书记载酒的临床应用的共同点有:第一,在外伤中均有应用。外伤疾病必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酒具有通血脉的作用,通则不痛,既能止痛,亦能化瘀。《病方》记载,酒可用于“诸伤”“蚖”(蛇咬伤),《医简》则记载酒可用于金创。第二,在以小便不利为主症的淋证中均有用到酒。便《病方》中的“癃病”、《医简》中的“诸癃”均以小不利为主证,属于中医学所讲“淋证”范畴。《汤液本草》记载酒:“能行诸经不止……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6]在《病方》“癃病”中有6方使用了酒,在《医简》中,酒作为辅料与其他药物用于治疗诸“癃”。两者的不同点在于:首先在《病方》中,酒的使用方法既有内服也有外用,有4方为外用方,如“伤痉”中将布浸入醇酒中再熨头。《医简》中记载的酒的使用方法均为内服。有学者认为,《病方》中外治法较多,与其反映的民间原始医疗经验较多有关[7-8]。其次,《医简》中酒的应用范围变小,但主治的疾病与后世有更多的相似之处。《病方》有16个病用到了酒,其中将酒用于“疽病”“干瘙”为后世少见,而酒内服则用于“脉痔”“牝痔”的治疗,这一点与目前中医学的理论、治法不符。目前中医学认为痔的病机内在于脏腑虚弱,外归于风、湿、燥、热,治法以泻火、凉血、除湿、润燥为主。酒乃大热之品,风、燥、热均为阳邪,故酒并不适合治疗痔。《医简》中酒用于“逐瘀方”“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臃肿方”,起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后世亦常将酒用于上述疾病的治疗。说明《医简》对酒的认识较《病方》更为准确。《五十二病方》载酒主治的疾病及具体条文见表1,《武威汉代医简》记载的酒及其他液体辅料见表2。
表1 《五十二病方》载酒主治的疾病及具体条文
表2 《武威汉代医简》诸方所用的液体辅料
1.2 醋醋,酸苦,温,有行血、散瘀、解毒、杀虫之功。《医简》中醋用于治疗金创、痈以及“鼻不利”,见表2。《病方》中的醯、苦酒、酨均指醋,在外科、皮肤科、内科疾病中均有应用,见表3。
表3 《五十二病方》醋主治的疾病及具体条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9],治法在于“通经之结,行血之滞”。《神农本草经疏》言其:“酸能敛壅热,温能行逆血。”[10]《病方》中将醋用于血行不畅所致“痈”“疽”。《医简》“治千金膏药方”以及“治百病膏药方”即是治“痈”之方。醋用于痈的治疗在现存常见的本草学著作中仍屡见不鲜。如《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使用醋治疗“乳痈坚”的记载[11],《方氏脉症正宗》有醋与生附子合用治疗痈疽初起[12],《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用醋和大黄治“诸肿毒”[13]。
《千金翼方》认为醋“消痈肿……散邪毒”[14],《本草纲目》认为醋“有散瘀解毒之功。”[15]《病方》中醋用于“□烂者”“狂犬齧人”“犬噬人”等外伤所致出血、血行不畅等疾病。在《医简》中,“治金创止慂方”醋与诸药和饮,取醋行血散瘀之功。
《医简》中的“灌鼻方”即使用醋渍藜芦、葶苈、皂荚、附子,再将溶液外用,治疗“鼻不利”。《备急千金要方》中“治鼻塞窒香膏方”“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均使用了醋渍诸药制膏外用。在《病方》中,醋用于“痂”“乾瘙”等皮肤科疾病的治疗,而《医简》中则未见醋用于类似疾病。
1.3 蜜蜜,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16]《本草纲目》言其可:“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病方》中将冬葵子与大枣同煮,去渣取汁,再用蜜调服,治疗小便不利。其功效与《本草纲目》中通三焦的记载相同。《医简》有6方使用了蜜,有1方缺药物及主治疾病,故不论。余下5方中3方用于久咳上气,2方用于治疗肠辟。《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有“肠澼下脓血”的记载,《景岳全书》:“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澼也。”[17]《名医别录》谓蜜:“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本经疏证》亦记载蜜“止肠澼”[18]。经方猪肤汤主“下利咽痛”,甘遂半夏汤主“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两方皆可用于下利,亦均使用了蜜。蜜用于治疗可咳嗽在后世尤为常见,《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19]等多部古医籍中都有使用蜂蜜治疗咳嗽的记载。民间有“生姜拌蜜,咳嗽可医”之谚语。尤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简》中有4方均是制成蜜丸,这是蜜丸这一剂型的最早记载。丸剂药效和缓而持久,李东垣云:“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而蜜丸的特殊作用,《汤液本草》言:“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故蜜丸尤其适用于慢性病,《医简》中以蜜丸治疗久咳卅岁、痢疾等慢性疾病临床实践与后世理论相符。
1.4 人乳汁《病方》中治疗“疽病”有一方使用了人乳汁和糵米外用,该方的功效是“不痛,不瘢”,但后世鲜有人乳汁用于治疗痈疽的记载。在《医简》中,人乳汁用于治疗目痛。叶天士谓,人乳汁可“治眼目昏红”,《太平圣惠方》有“乳汁煎”治“肝热眼赤痛”[20]的记载。
1.5 淘米水《病方》中的淘米水均用于皮肤科疾病:痈、疽病、痂、乾瘙。此四种疾病按目前中医学理论,热是其共同病机。《本草纲目》谓淘米水“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推测《病方》中使用淘米水亦可能是取其清热凉血之功,然而考诸典籍,少见淘米水治皮肤病的记载。《医简》中“调中药方”即将淘米水作用于鼻息肉的治疗,因鼻息肉的病机乃风热郁于鼻道所致[21],淘米水在该方中发挥着清热的作用。《丹溪心法》黄芩芍药汤即取淘米水清热凉血之功用于治疗鼻衄[22]。
2.1《病方》特有的液体辅料《病方》中犬胆汁用于治疗“胻燎”“久疕”,胻燎为小腿部的烧伤,久疕乃经久不愈的疮疡。犬胆汁性苦味寒,《名医别录》言其:“主痂疡恶疮”,《日华子本草》谓其:“主扑损瘀血,刀箭疮。”[23]由此可见,后世典籍关于犬胆汁的主治与《病方》犬胆汁的临床应用相符。
湮汲、湮汲水即是地浆,除祝由方外,湮汲在《病方》中共使用3次,分别见于“癫疾”“癃病”“狂犬齧人”。《名录别录》云:“地浆,寒,主解中毒,烦闷”;《本草纲目》记载地浆:“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故在“狂犬齧人”中使用湮汲“以饮病者”不难理解。在“癃病”中有如下一方:“湮汲水三斗,以龙须一束并煮”。龙须即石龙刍,《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湮汲水性亦寒,两药合用,推测有可能是用来治疗热淋。“癫疾”乃今所谓精神失常,后世用地浆水治疗癫疾罕见,马继兴[24]认为该方并无实际治疗价值。
以人尿入药,最早见于《病方》,在该书中人尿用来治疗“毒乌喙”“牝痔”“膏溺”“疽病”“痂”“乾瘙”等疾病。人尿具有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之功效,《本草思辨录》言人尿:“咸寒入血,不兼走气,能益阴清热消瘀。”[25]晋代褚澄说人尿“降火甚速,降血甚神。”[26]故以出血为临床表现或以血热为病机的疾病可使用人尿治疗。《病方》中,人尿所治疗的疾病中,“毒乌喙”为毒箭所伤,乃金伤中的一种,“牝痔”属中医痔病的范畴,便血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疽病”的病机之一为血热。可见该书认为人尿能治疗以上三种疾病,符合后世中医学的认识。譬如《备急千金要方》用人尿来治疗“金疮出血不止”,《新修本草》言人尿主“卒血攻心”[27]。《病方》使用人尿治疗“痂”“乾瘙”,在后世亦有据可循。如《本草拾遗》[28]记载人尿:“润肌肤,利大肠,推陈致新”;《本草纲目》云人尿:“杀虫解毒”。虽然如此,但中医临床用人尿治疗类似皮肤病的记录却不常见。
2.2 《医简》中所使用的特殊辅料《医简》中豉汁即豆豉汁,出现2次,均用于治疗“金创肠出”。豆豉的功效主要为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本草拾遗》谓豉汁“大除烦热”。金创致肠出很有可能导致人体感染,出现发热,而豉汁具有退热的功效,可能是其用于该病的原因。食大汤乃米汤,米汤性甘温,和药内服,可健脾胃,益津气。《医简》中米汤用于治疗“久泄肠辟”,久泄伤津耗气,使用米汤正得其宜。
《医简》液体辅料主治的疾病与现存本草学著作基本相同,可以说《医简》继承并发展了《病方》对液体辅料使用的临床实践。《医简》中的不少方剂目前在临床运用获得了良好的疗效[29-30],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本文仅初步对比了两书辅料主治疾病与后世的异同,至于药物名实的认定、主治演变的原因,方剂的组方规律等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