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立勤
摘 要:高质量大学教育需以高校卓越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卓越教师核心特征分析,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标准建立、激励制度设置、多元评价实行等方面提出路径,进一步丰富了卓越教师培养理论体系,为建立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卓越教师;核心特征;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24
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师资质量。20世纪后半期,美、英等发达国家着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期提高教育质量。2014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見》),旨在教育改革并创造新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继续推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线性关系增长,这一转变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挖掘高校卓越教师核心特征,探究卓越教师培养路径,是保证高校人才质量,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要求。
1 卓越教师的本质内涵
卓越教师一词译自“Excellent Teacher”、“Outstanding Teacher”,也有研究者将其译为“良师”“资深教师”。尽管当前国内对卓越教师的本质内涵还没有构成定论,但诸多学者认为对卓越教师下了定义,如刘青青,周先进认为“卓越教师”可理解为:技能高超,超出常人,出类拔萃,特别优秀的能自我发展教师。卓越教师相比较优秀教师而言,不光是品行和教学效果的悬殊,更在于实力水平、精神追求的不断跨越。简而言之,可以将卓越教师概念界定为在教师群体中突出,在德行、教学效果等方面与普通教师产生悬殊,并在各方面不断追求卓越的一批优秀教师。
2 高校卓越教师核心特征探析
卓越教师核心素养是卓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应对真实复杂情境时所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新时代教学改革中担任参与者与实施者角色的高校教师,需努力将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迈向卓越,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娴熟的“知、技、研”能力、持续的教学反思素养等核心特征,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模式,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2.1 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传道者明道、信道是前提和基础。崇高的职业道德是高校卓越教师核心特征的首要品格,在卓越教师的价值引领,塑造良好自我方面发挥着作用。职业道德是卓越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道德准则和规范,由职业信仰、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方面构成,是高校教师由合格踏上卓越的逻辑起点,主要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教育信仰上,他们始终胸怀明确教育理想、热衷于自己的工作,同时有强烈的荣誉感,把教育视为伟大、崇高的、神圣的事业,在教学工作中都能够秉持敬业的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它们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外,树立个人目标追求,努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崇高的职业道德表现是卓越教师由内而外、自觉自发的一种习惯,它能使卓越教师在教学中规范自身的言行,德业中树立榜样,促使学生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让卓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避免职业倦怠,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2.2 娴熟的“知、技、研”能力
娴熟的“知、技、研”能力是卓越教师核心特征中的一项关键能力,决定着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育人价值的发挥。“知”是指卓越教师掌握的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俗话说“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因此,卓越教师只有具备教育教学和专业学科双重知识,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技”是指卓越教师具备的娴熟的课堂教学技巧和现代技术手段。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是高校卓越教师将深厚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将相关专业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相结合,形成一套卓越的教学技能技巧和管理手段,使得其在教学工作、课堂管理中游刃有余,实现课堂的高效管理。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卓越教师应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形成丰富的课堂形式,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研”是指卓越教师具备的丰富的科研能力。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科研创新的主要基地。科研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教育和社会功能。只有卓越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不断实现高校的改革发展和育人的价值。
2.3 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素养
教学反思是一个卓越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卓越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实践中的优与缺,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和精神内能,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就需要卓越教师有意识不断地对个人课堂教学过程、行为表现以及职业态度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并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理念,丰富自我素养,完善教学艺术,提高自效能感。文化多元时代,学生了解知识途径多方面,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理想信念,善于调控和教学反省的素养,以“学习型教师”理念,推动自身的多元发展。
3 卓越教师培养路径的探索
卓越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以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培养路径探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3.1 强优质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职前教育生源质量
教师职前教育是卓越教师培养的起点,也是保证教师合格标准的必要手段。各高水平国家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统一认为构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目标基本保证,也是卓越教师养成教育实施成功的保障。高校作为担负着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职责的载体,应该意识到高校师资队伍在师范生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首先建立严格的高校教师选拔标准;其次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内容丰富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每个高校教师及时更新思想,扩充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最后通过奖励机制增进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高校师资队伍的良好建设,能促使学生各个方面产生质的飞跃,缩短与卓越教师的距离,为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条件。
3.2 明确专业标准,指导角色重新定位
专业标准为对教师考察、评估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和指南,也指出了教育者所要担当的责任和负责的范围,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在职教师应达到的标准,有助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专业发展的引导。但迄今为止,我国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尚未明晰,建立具体的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需的一步。在笔者看来,我国标准应由国家行政部门制定或指导,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给予教师专业标准文件一定的权威性,每个地区乃至每个学校能够按照相关文件进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校应深入中小学,广泛收集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丰富经验的教师的信息资料,提取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共性要素,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培养标准,构建符合本校的特色的卓越教师培养标准。
3.3 建立有效激励制度,营造教师自我发展氛围
教师在长期的专业社会化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地出现职业倦怠期,以致影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制定有效激励制度,规避这些风险,促使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亟不可待。尽管我国设立“教师节”、颁布《教师法》以及建立了各种教师荣誉评选制度,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但始终存在教师工作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足等风气。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大物质激励制度,以绩效分配工资,同时注重精神机制作用,为教师创造良好发展空间,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和环境,有效增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3.4 实施多元评价,保证教师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教师评价趋于科学性、多元性,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对教师行为表现的评价模式,并着力构建由自我、同伴、学生、高校管理者等评价主体组成的多方协同评价,以多方角度对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力求对该教师形成全面了解,进行针对性培养指导,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促使教师进一步朝向卓越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2014].
[2]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養计划2.0的意见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2018].
[3]谢安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刘青青,周先进.美国职业学校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2018.
[6]孙欣欣.美国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对我国制定专业标准的启示[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385450033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