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清
摘 要:“专创融合”,即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会贯通——这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结合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在构建“专创融合”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两阶段、四贯通”的体系和“专创融合”的三种主要途径,较好地解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23
自2014年以来,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第36号)等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文件,并不是通过一场运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权宜之計,而是期待通过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切实改变我国许多高校办学滞后于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包括改变专业设置滞后、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呆板等问题。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而这里“结合专业”的要求,一直以来是众多高职院校的困惑和难点问题。下文将介绍近年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如何从体系和机制上,在解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贯通)的经验和体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 系统构建“两阶段、四贯通”双创教学体系
为着力解决以上问题,学校在办“创业型大学”的战略规划指引下,以2009年省校共建“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粤教毕[2009]14号)为起点,依托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和《转型升级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2014年立项)等6项省级教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民办高职机制灵活的优势,在双创教育普及化、专门化方面,开展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满足不同培养对象需求、学生素质与能力递进的“两阶段、四贯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两阶段”指双创教育分为“普及化”和“专门化”两个阶段,其中“普及化”又分“通识教育”和“嵌入专业”两个层次;专门化则分为“深化教育”“创业实战”两个层次;“四贯通”指在机制保障下,构建了“课程接续贯通”“师资融合融通”“教法递进贯通”和“平台延伸贯通”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1 层级递进的双创目标体系
针对在校学生、毕业生、准创业者、初创业者,遵循创新创业“掌握知识-项目实践-项目孵化-创业上市”教育规律,围绕双创教育“普及化、专门化”两个阶段,构建起“培养具备双创精神的学生-具备双创意识的技能人才-具备创业能力的准创业者-具备丰富创业实践的初创业者”的双创目标体系。构建起了系统性、层次性、接续性的目标,满足了不同学生教育需求,扩大了双创教育受益面。
1.2 接续贯通的课程体系
围绕双创教育目标,打破传统学科条块,构建“通识-嵌入-深化-实战”双创素质与能力进阶提升的课程体系。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新创业通识》《创新创意创业项目活动课》等必修课、与专业教育融合开设《机械设计与实现》等课程、专门开办“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开设《SYB特训营》等课程、创业实践环节开展《利润计划与风险》等方面辅导和讲授,契合不同专业双创特点,还通过设置6学分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实现“认知—创意-实践-实战”双创教学全环节的接续贯通,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1.3 学校、企业与创投三组合的师资团队
与市场高度接轨,打造学校与企业、实战与理论、专业与公司融会贯通的具有双重身份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在“普及化”双创教育阶段,利用校企“双主体”岭南创业管理学院的体制优势,整合卓启投资有限公司等实战型企业专家、创业导师,以及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多名教师的教学团队。在“专门化”双创教育阶段,聘请知名风投机构的专家、创业导师,指导孵化真实项目,提高创业成活率。
1.4 成果导向递进贯通的教法体系
以“成果导向”为理念,在“通识-嵌入-深化-实战”四个层面实施不同程度与深度的“教学做一体”,实现教学方法递进贯通。例如在“深化”层面创新性地实施了“团队化、实战化,递进式、情景式”教学法,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条条框框,在真实或模拟的创业项目中开展双创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业学理论的提升。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成果导向的可视化教学成果。
1.5 延伸贯通的教学平台
按照“学研创产、功能聚类、递进连接”原则,打破各类双创平台散乱局面,构建了“通识-嵌入-深化-实战”的教学平台,在教学条件保障上实现“认知—创意-实践-实战”双创教学全环节的贯通。如搭建了岭南商业体验与服务中心等通识教学平台、“金点子”大赛等嵌入教学平台、卓启创新创业特训营等深化教学平台、蚁米创投等实战教学平台。
2 建立健全双创教育专门制度和保障机制
2.1 成立“双主体”办学创业管理学院
2013年,学校就与广东卓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双主体”办学成立了“岭南创业管理学院”,股份制合作办学,由企业方张锦喜总经理全职出任该学院院长,有力调动了企业方资源,全心参与办学。2016年,学校新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筹学校双创教育,全面推进学校双创教育与改革工作。学校双创教育形成了双轮驱动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五年行动计划》等5项规划。
2.2 制定系列双创激励制度
学校制定了《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培优工程学生奖励办法》《一院一公司管理办法》等15项制度,鼓励师生通过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成立自己的公司。现有7个二级学院设有自营公司,公司项目既锻炼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成为双创教育和项目孵化的平台。同时,通过“双主体”办学和校企共建4个技研中心,孵化的专利达到80多项。
2.3 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学分保障制度
学校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美国学历学位框架(DQP)的学分制,课程的学分采取当量成果来衡量,解决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因学习和实践的多样性而导致学分换算困难等问题。《学分制学籍制度》等系列制度,为双创教育的“课程打通”和“学制弹性”提供有力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跨专业选修等,依据成果的学分互认,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横向互通;学生2~6年时限内弹性学习,提前或延期毕业,实现了双创的“两阶段、四贯通”体系的纵向贯通。
2.4 多渠道保障双创经费
学校提供年均150万元左右经费,用于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学生科技和创业大赛、学生科研项目等项目;引进企业基金和设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种子项目及有3-8年工作经验人群的天使项目,该基金被誉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政府、行业、企业资助以及专利转让。
3 积极探索“专创融合”的新途径
根据多年的探索,学校“专创融合”形成了三种主要途径:一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双创教育要求;二是通过项目或实践环节融合双创教育要求;三是通过师生参与创立公司(也称为“一专业一公司”)的真实创业活动,实现双创教育要求。
3.1 在专业课程中融合双创教育
学校自2004年以来推行基于成果导向美国DQP框架的学分制改革以来,在借鉴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和美国学历学位框架(DQP)五大学习领域要求的基础上,以预期毕业学习成果的系列条款,来综合表达毕业生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系统重构了教学目标体系,并基于学习成果赋予学分以实质性内涵,为建立学分制课程体系、实现课内与课外、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习成果互认和学分打通,建立起科学的基础,也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通奠定了基础。学校通过组织开发《专业规范》和与之紧密配套的《课程规范》将上述理论格式化、文本化、制度化,并有效地落实在课程开发、教学实践之中,产生了积极的成效。
原本在美国学历学位框架(DQP)条款中,就总结并融合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它包含了众多的多元视角、创新思维、核心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但为了更加突出和明确双创教育的要求,学校对DQP条款进行适度修订、增补,专门增设了多条双创方面对毕业生必须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的要求,这样从顶层设计和教学目标要求上,使双创教育在各门课程的开设及其教学实践上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通过项目或实践环节融合双创教育
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多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的。双创教育的目标,最好能在真实的项目研发或工作实践(相应于综合实践环节)中实现,这势必要打破学科专业的条块界限,用跨界融合的项目或实践来训练学生,并对学生(包括团队)参与项目或实践的学习成果予以认定。这恰好是基于成果导向的DQP课程体系所能解决的问题。
我校自2010年起就在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探索“技术技能融合”项目化教学改革,率先提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随着改革深入,一些专业与企业开始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学校先后建立了移动互联、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和健康养生等技研中心,通过这些技研中心,带来企业真实项目或企业项目案例,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技术技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年来,师生通过技研中心所生产的专利就达到80多项。与千祺动漫公司合建的动漫游戏技研中心师生,参与制作的央视热播动漫片超10多部。
3.3 师生参与创立的公司之真实创业活动
在前述技研中心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基础上,一些有条件的专业直面市场,自己创立公司,师生参与公司承接的真实创业项目,依托专业技术在真实创业中培养双创能力——这是双创教育与专业融合的更高级形式。例如,我校软件技术专业,通过多年来探索构建了工场化、实战型、递进式的“4+1工场”(即项目案例学习工场、工程规范和流程实训工场、专项技术训练工场、服务外包项目研发工场的4个学习训练链工场加上最后一个为项目孵化而服务的创新实战工场),既有效解决“学与创”不能与主流技术衔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低,技术创业能力弱的问题;又实现了专业技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以四个层次项目教学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岗位技能训练与创新创业技术实战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工场;特色打造角色多样师资队伍,构筑“技研中心-服务外包基地-专业自营公司-细分领域企业”创新创业联合孵化体系,搭建既服务于教学又服务产业的产、学、研、创实践基地,实现人才、资源、服务多维度成果转化。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直接孵化的创业公司达30多家,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60多项,实现2000万以上融资到账金额。“4+1工场”案例也获全国民办职业教育“十佳”案例。
通过10年多积极探索,学校在“专创融合”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受到目标不明晰、双创师资匮乏、双创实践场地(基地)建设以及项目资源等限制因素的影响,想要真正让专创融合从“H”型到“A”型,还有很长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卢卓,吴春尚.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9).
[2]刘美,段辉琴.以真實项目为载体的高校专创融合实践教学[J].教育观察,2021,(01).
[3]司圆圆,唐海尧,刘和平,等.高职院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01).
316050033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