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红 郑 颖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擅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政党。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历史自信”这一重要概念,并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历史自信,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的高度崇尚。历史自信是社会主体基于唯物史观对过往历史成就的理性认同和心理确信,是对未来历史发展所持有的积极和肯定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内在统一,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分析视角。本文立足于大历史观,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辉煌史、科学社会主义174 年发展史、百年奋斗党史、新中国73年建设史、改革开放44 年发展史以及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 个历史维度深入探析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源”逻辑,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历史自信提供多维向度的理论支撑、精神力量及实践依据。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2],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自信心。
历史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赫赫历史成就。历史成就是历史的载体及其表现形式,是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政治经济方面,公元前221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创造了影响后代的政治经济体系,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历经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永盛世、清朝康乾盛世,我国经济空前繁荣、响誉世界。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不仅有“四大发明”著称于世,还有张衡的地动仪、杜诗的水力鼓风机、祖冲之的指南车等技术成果不胜枚举,更有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不胜枚举。中国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历史自信的底气沛然莫御。
历史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是历史自信的元气所本。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古老智慧的民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百家争鸣,无不为民族发展提供着清晰明断的思想引导。此外,流传至今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珍贵的精神记忆。这些记忆成为我们与祖先对话的通道,成为我们团结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优秀传统文化是刻在每一个华夏儿女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使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自信的元气油然而生。
历史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是历史自信的精气所聚。“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3]等自强精神,先秦时期的“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和谐理念,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谭嗣同的慷慨就义等爱国情怀,经过漫长的熏陶浸润,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演变升华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精华既是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又彰显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历史自信的精气浑然凝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历史自信之根在于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历史,之本则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迈入新时代,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认识素材和实践依据。
历史自信奠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选择。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表明,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奋勇反抗,还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亦或是资产阶级的百日维新,都未能找到救国救亡的出路。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4],并最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对症之方”。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真理的指导下,结束了近代中国被奴役、被侵略的历史,开创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为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逻辑、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重要基础。
历史自信奠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5],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成立之初就开始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但他们同时也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可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7],为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
历史自信奠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强大,“不是依据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8]。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建党学说、人与自然关系学说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9],为中国共产党书写历史新篇、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持久动力。
回首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带领全国人民把握正确的历史规律,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铸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赋予了我们无比坚定的底气和自信。“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0]。
历史自信贯穿于党的历史认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历史关键节点以史为鉴,牢牢掌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建党百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转化为历史自信,不仅是培根铸魂、坚守信仰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固本强基、开拓创新的客观要求,更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必由途径和自我革命、永葆活力的重要前提,不断在历史与现实的融会贯通中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贯穿于党的辉煌成就。百年峥嵘,换了人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从生死存亡到国家富强,我们党用百年奋斗把一穷二白的“现代化的迟到国”[9]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从随波逐浪到勇立潮头,我们党用百年奋斗把风雨如晦中的小小红船打造成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从文明蒙尘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党用百年奋斗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精华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心之所向、力之所聚、志之所趋,尽显国之大者的情怀、敢于斗争的胆魄、拼搏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人民交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绩单,每位中华儿女都有理由为之感到自豪和自信。
历史自信贯穿于党的奋斗精神。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11]。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由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各种伟大精神组成的支撑体系,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斗争血性,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放眼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无疑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2]。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13]。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民主政治,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现代化国家,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于无路处蹚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淬炼了强大信心。
历史自信形塑于新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守正与创新。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融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不断通过理论创新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是新中国建设史的持续积淀,“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自信之源。
历史自信形塑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制度因素是历史自信的关键因素。建国七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政治基础,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来说,这套制度具有一系列独特优势,是成功且有效的。对此,我们具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历史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基于制度绩效的自信。
历史自信形塑于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历经曲折、艰难探险后的经验总结和郑重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方向指南,并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历经千辛万苦,在实践中奋力探索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全国人民在奋勇前进中增强了中国道路自信,进而塑造了坚定的历史自信。这种自信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无数梦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软实力。
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复兴巨轮,披荆斩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10],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自信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9],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历史自信夯实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吹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嘹亮号角,打破了一直以来主观偏见的桎梏。“南方谈话”突破了思想束缚,消除了长期困扰广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思想牢笼,认清了计划和市场都仅是手段的客观事实,理顺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敢于“大包干”到敢砸“大锅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思想解放激活创新源动力,奏响发展最强音,带来了行动上的破冰,让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不断为坚定历史自信注入新动力。
历史自信夯实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任何可以拿来照搬照抄的经验进行借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4]。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从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到若干沿海城市率先开放试点,再到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从人民群众普遍贫困落后到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一不是靠着这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试出来、闯出来的,无一不是实践创新的结果。可见,历史自信不仅是主观的心理自信,更是基于实践的理性自信,只有基于实践检验而获得的历史自信才是最根本、更持久的自信。
历史自信夯实于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5]。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下,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主动扩大进口、放宽市场准入、打造开放平台、出台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举措,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多年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经济总量由2001年的11.1万亿元增长至2022 年的114万亿元[1],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坚定不移谱写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的信心。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十年间,生机与活力齐涌,希望与梦想升腾,全党全国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激发起亿万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荡着对伟大事业的壮志豪情。
历史自信升华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担当。天下之大,黎元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在消除贫困顽疾、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拔穷根、种富苗,消除了困扰我们已久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兜起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人民幸福是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凝聚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强大自信。
历史自信升华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责任。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系统勾勒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治理图鉴。党坚持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出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实施,更是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与底气、决心与信心。整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十年实现的突破性进展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为国家长远发展赢得先机、占据主动,汇聚成“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巨大自信。
历史自信升华于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自觉。“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6]。中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国家,这种抱负不是称霸世界,而是贡献世界。当今世界面临着地区冲突多发、多国通胀严重、新冠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许多国家发展徘徊不前。而中国却顶住了重重风险考验,实现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中国确定性”。中国共产党人既充满信心地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又秉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展中国担当以谋持久和平、传中国经验以促共同繁荣、举中国方案以行人间大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积聚成“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深厚自信。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17],学史增信、以信促行,让历史传统、历史经验成为我们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篇章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