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欣 朱 军 程 婕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
2019 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以及“十四五”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新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交通运输应发挥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为此,笔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新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立足《纲要》和《规划》,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保障措施,供行业内交流讨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赋予的新的内涵和时代要求。
交通运输根源在于人的活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旅客出行和货物运输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随着社会环境变化,我国14 亿多人口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出行要便捷,货物要及时,方式要多样。新时代新征程下,需要交通运输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健全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全面覆盖和有力保障,构建优质高效运输服务体系适应多样化的运输需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新征程下,需要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对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民生保障功能,提供普惠优质、人民满意的运输服务。一方面,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不断补齐交通发展短板,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促进各类要素高效流动,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体系、城镇体系优化布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才能筑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物质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下,需要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性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当好先行。一方面,优化交通供给结构,持续完善网络布局、提升枢纽能级,扩大交通有效投资;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运输效率,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下,交通运输必须全面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妥善处理交通运输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能源节约、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关系,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削减污染排放总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注重节能和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有效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交通运输是承载和平和发展双重使命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坚持安全发展,着眼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积极促进交通战备接轨综合立体交通网,不断探索国防交通建设与交通强国建设同频共振的新路径,为和平和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交通运输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补短板、保基本、提品质、促协调,筑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重大工程为先导,坚持冲锋在前、适度超前、率先突破、先行引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是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高质量规划建设重大标志性工程,深化跨海等重大工程前期研究,聚焦沿边沿江沿海、出疆入藏、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加快推进主要骨干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运河连通、枢纽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安排,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在网络型、产业升级、城市、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交通重大工程的高质量、先进性、可持续以及人文价值,实现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之间良性互动,形成一系列创新、优质、绿色、共享、开放的现代工程,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交通运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应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多层次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增强交通网络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提高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水平。
二是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推进四大区域、重点地区、城市群、都市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打好基础。
三是以交通一体化、物流体系畅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流通配置,推动农村地区“四好农村路”、开发性铁路、通用机场以及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是配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发展多元化的陆路和海上国际运输通道,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着力构建交通天下、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交通运输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应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建设普惠优质的运输服务系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是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支撑作用,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完善交通服务供给体系,提升运输服务品质,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运输需求。
二是发挥交通运输普惠服务作用,强化对区域均衡发展的交通支撑,提升城市群都市圈等优势地区交通承载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与革命老区等落后地区的交通联系,畅通“先富”带“后富”的流通渠道,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是发挥交通运输兜底保障作用,持续推进交通普遍服务,紧盯特殊地区、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交通保障要求,精准有效补齐交通发展短板,兜住交通运输民生底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交通运输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提升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支撑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一是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通过扩能改造、新增线路、强化干支衔接等措施,加快推进城市群、重点地区、重要口岸、主要产业及能源基地、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和安全性。
二是以公路、机场、铁路为重点强化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完善国际运输网络,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陆海空运输通道,提升战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是加强重点通道安全保障、海上巡航搜救打捞、远洋深海极地救援等能力建设,加强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及通道保障能力,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交通运输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助力高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交通运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长大穿山隧道、跨江越海通道、运河连通等重大工程建造技术,加快超高速列车等新型运载工具研发升级,提升基础设施和交通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化水平。
二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邮政、智慧枢纽等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三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无线通信、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高分遥感卫星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加速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领域应用,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应全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化节能减排,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更坚强的保障、更有益的探索。
一是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大容量快速低碳客运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出行,加快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推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应用,推进铁路系统电气化改造、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民航运输低碳燃料应用,完善充换电配套设施,提高交通整体生产效率和能效水平。
三是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节能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快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绿色枢纽试点示范和全面建设。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必须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治理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奋力推进交通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加强战略谋划。深刻领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和总体目标,开展交通运输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研究,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加强定期跟踪、统计监测和阶段性评估,督促各项工作落实。二是开展专项研究。加强对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群都市圈交通、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进一步研究明确交通运输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路径举措,形成任务清单。三是推进试点示范。依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强在交通运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探索,围绕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率先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并在全国推广。
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制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一是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铁路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深化国家空管体制改革,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持续增强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研究制定修订公路、铁路、民用航空以及综合交通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交通、绿色交通、新业态新模式等技术标准,强化各项制度和各类标准有衔接,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体制机制,造就大批精良专业、创新奉献的交通运输人才队伍。一是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跨学科科研队伍建设,发挥智库研究支撑作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交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增强干部队伍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的能力,加强国际交通组织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坚持统筹协调,完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完善跨部门、跨区域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强化国家综合交通规划重点项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做好资源要素预留和供应。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完善与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相适应的资金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稳定并完善交通专项资金政策,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规范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外部协同。进一步加强与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部门协调衔接,完善交通运输与国土空间开发、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协商机制,推进多规融合,提高政策规则的统一性和执行的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