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络理论浅谈王素梅教授治疗两动一闭

2022-03-12 04:25:56张瑞婧吉晓晓黄训言王宏煜王素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22期
关键词:络脉通络患儿

张瑞婧,卫 利,吉晓晓,陈 宏,黄训言,王宏煜,王素梅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自闭症简称“两动一闭”,均为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抽动障碍在临床上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部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核心症状,可伴有感觉性抽动。抽动障碍在中医归属于“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瞤”等范畴[1]。ADHD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且不分场合,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ADHD与抽动障碍常相伴发生,共患为病。ADHD在中医学可归属于“躁动”“失聪”及“健忘”等范畴[2]。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患儿常表现为两大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质的损害;局限、重复、刻板行为、兴趣和活动模式,且多伴有智力落后。该病归属于中医学“语迟”“无慧”“胎弱”等范畴[3]。上述三种疾病常共患,且因病程长、易反复,病因病机尚未明确,暂无特效治疗方法,给患儿及家长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影响患儿成长和家庭的生活质量,成为儿科疑难杂症。

络脉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多数医家认为其中“经络”包括经脉与络脉范畴。《灵枢·终始》载“久病者,邪气入深”,初见久病入深,后叶天士进一步提出“久病入络”等观点,为内伤杂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现代学者认为络脉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仅指经络中络脉部分,广义上包括了经脉之别络、络脉、孙络等范畴,为经脉以外之“络”,层层交织,网状分布于全身[4]。络病研究的内涵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不同致病因素导致络脉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后世逐渐分化出“血络”与“气络”两大分支,血络可载血行血,现代研究较为成熟,多集中于心脑血管等领域,与微循环等联系密切;气络主载气行气,其探索正逐步深入,如王永炎院士等曾提出脑气络的设想,认为其与脑血络并行,推动气血等运行,营养脑络[5];吴以岭院士提出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ity network,NEI)极其相似[6];仝小林院士在非典时期提出的肺气络,认为气络为气血交换之所[7]。络病学说的研究对于诸多内伤疑难杂病,尤其是一些临床上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8]。本文主要浅析气络与两动一闭的关系。

1 基于气络探讨两动一闭的发病机制

小儿两动一闭的现代病因及发病机制虽未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神经因素、免疫、社会环境有关。气络是络病学说的两大分支之一,与NEI网络极其相似[6,9]。小儿两动一闭现有研究中涉及神经、免疫等机制,可影响人体精神语言、肢体感传等各项功能活动,这可能是气络与两动一闭结合的现代生物学基础[10],故笔者尝试结合气络及王素梅教授临床经验来探讨两动一闭的发病机制。《读医随笔》中提到:“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气络运行人体经气,灌行四肢百骸,脏腑肌腠,传递信息,协调控制身体各结构之间的功能,发挥“气主煦之”的正常生理功能[6]。《温病条辨·解儿难》曰“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小儿药证直诀》强调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孙思邈《千金方》曰“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小儿经络未充,络体细窄,智识未全,加之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在喂养及教养的科学性上尚有欠缺,络中经气更易阻滞或不足,无法输注于四肢及头面部,从而导致两动一闭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日益上升[11]。

1.1思维、语言、运动赖于气络承载气血流通,濡养心神、脑神 《本草纲目》云“脑为元神之府”,《素问》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针灸甲乙经·卷六·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渠,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守经渠焉”。心神、脑神主人体神识语言活动等重要功能,有赖于气血之濡养,而心、脑气络亦为气络之部分,为承载气血流通的网络结构,气血充则心神、脑神得养,四肢功能活动、语言表达、思维活动方可如常[12-14]。结合王素梅教授临床,可认为两动一闭病位核心在心脑之气络,涉及诸脏之络,痰、热、瘀等病理产物影响某一气络,后可涉及它络,导致患儿机体内外环境失调,心脑与躯体的连接调控功能减弱,故出现抽动、多动、仪式化举动等动作行为异常,以及秽语、咽部发声、多言多语、少语不语等言语发声问题。

1.2从气络理论浅析小儿两动一闭分证 《黄帝内经·太素》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视其病所居,随而调之”,《小儿药证直诀》强调“更当别虚实证……视病之新久虚实”,施以补泻。此与王素梅教授两动一闭临证治法相似,应辨络之虚实,否则不足以用药,其中痰阻气络、热毒滞络、络脉瘀阻为实证,络虚不荣乃虚证[15]。

1.2.1痰阻气络 气络运行经气灌注于体内脏腑所属之络,是所流经区域的脏腑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石,同样络气也在不同分布部位体现出不同的功能。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络脉细窄,若络气通畅,小儿体内机能得以正常发挥,若气络郁滞,则经气无法传导。不论内因外淫,均可侵袭人体,酿生痰邪。小儿脾常不足,尤易生痰。《景岳全书杂证谟》:“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灵枢·本神》载“心藏脉,脉舍神”。故王素梅教授认为怪病多痰,其易蒙心阳,结合气络学说,阳气困阻心之气络,则神失所养,患儿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淡漠呆滞、行为刻板古怪、夜寐不宁,亦可出现语言交流障碍、异常发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及“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集”。《脾胃论》载“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之神智、五识、行为。王素梅教授认为痰蒙清窍,若络气郁滞于脑络,脑不得濡养,年幼儿智识发育受阻,则出现精神发育迟滞,危险躲避意识差、痛觉不敏感等反应迟钝之征;年长儿脑神混沌,神明不固,易出现多动、秽语等不受控制的行为。小儿乃纯阳之体,痰易化热,痰热之邪极易旁窜肝之气络,内扰心络之气,引起抽动、多动、易暴易怒、甚则秽语,打人毁物、焦虑等一系列症状[16]。

1.2.2热毒滞络 热毒可分内外虚实。《圣济总录·卷第一》提到“论曰头者、诸阳所聚……风邪客搏阳经,注于脑络,不得疏通”。王素梅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之患儿,更易正气不足,外感热毒之邪,结合气络学说,初期多首侵肺络,后期则滞于脑之气络,易诱发大脑神经活动失常,从而出现肢体抽动、秽语发声不受控制等一系列症状,故在临床上抽动障碍患儿的复发或加重往往可见于外感症状之后。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乘虚内侵,由经入络,病位变深,病情加重,则更为难治[17]。《张氏医通·卷十一·婴儿门上·五迟五硬五软》云:“语迟之因不一……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王素梅教授认为小儿乃纯阳之体,络脉瘀阻日久,内化为热毒,损伤络脉,尤其是一些神经毒性物质滞于气络,引起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发声及肢体动作,语言神志混乱。

1.2.3络脉瘀阻 由于络气亏虚不能运行气血或络气郁滞导致气血津液输布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共阻气络,引起一系列久病入络症状。王素梅教授常说此类患儿面色多晦暗,脉弦细,往往症状较重,如发声性抽动声音更大、四肢抽动发作频率更高、自闭共患癫痫等,病程更长,病证复杂,难治难愈[18]。

1.2.4络虚不荣 络中经气可以使气络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也是渗灌充养脏腑肢节的物质基础。王素梅教授认为气络亏虚亦是发生两动一闭的重要病机,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脏腑络气不足,无法荣养灌注全身,变生两动一闭。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胃滋养,脾络亏虚则络气无法输注于心,心络失充,极易神失养,意难平,患儿出现神识涣散、善忘、不分场合下的情绪失控,纪律性差、少语、易惊、兴趣单一、抑郁、学习困难等病变。肝主风,在体合筋,开窍于目,若肝络失养,则患儿表现为好动,肌肉不自主抽动、目不视人等症状。《素问·刺禁论》曰“脑……真气之所聚”。真气是父母之精气化生而成,禀受于先天,并受后天之气濡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主宰人的脑神及其思维活动、影响人体语言、情感等功能。真气的功能依靠气络来实现[9]。气络运行真气于脑,维持脑部正常生理功能。《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主骨生髓,为人体脑络提供物质基础。若肾络亏耗,精髓不足,脑络失于真气充养,患儿可表现为发育、精神、情志方面调控失常,出现不自主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表达控制失常、语言沟通障碍,智力发育异常、生长发育迟缓,甚至伴有遗尿等临床症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二八肾气盛”,王素梅教授认为青春期之后,小儿真气逐渐充盛,络气充盈,脑络得以畅通,遂患儿抽动、多动的症状逐渐消失或减轻。

2 通络治疗

络脉由经脉别出而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是一个网络系统,逐级分布,运行人体气血而渗灌于五脏六腑。气络所输送的经气对各个脏腑肢节发挥温煦充养等功能以实现对各项功能的调控作用,因此气络的通畅对保证经气的运输正常极其重要[19]。络以通为用,保证络脉通畅是两动一闭治疗时的重要原则,王素梅教授临证常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采用化痰、祛瘀、凉血、补虚诸法,由此可通气络。

2.1化痰通络 痰的性质不同,王素梅教授临证用药,通络药物运用颇丰:络阳亏虚,痰邪困体,致气络不通,常以附子、肉桂等药物温阳煦络以消阴翳;湿痰困阻心脑之络气,以二陈汤加用枳实、柴胡行气化痰以通络;痰火内扰心络,以温胆汤加黄连、青礞石清热化痰以平心络。痰阻气络,气络阻滞部位不同往往引起不同的症状,王素梅教授常辨症施药:痰阻心络导致患儿出现注意力涣散、健忘、表情淡漠等症状,用半夏、石菖蒲、远志化痰以通心络;痰阻于咽喉之气络,患儿可自觉咽喉有痰,常怪叫,清嗓,选用僵蚕、桔梗利咽豁痰通络;痰阻脑络,神机失养,患儿出现不自主运动及感觉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常以天麻、半夏、胆南星、钩藤、陈皮等药配伍,祛风化痰、开窍通络[20]。

2.2祛瘀活络 《灵枢经·营卫生会》中提及血“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可见营血之运行于人之重要性,《顾氏医案·六·肝气门(三十三方)》云:“营络既阻,气络亦痹”,王素梅教授强调祛瘀活血要贯穿于治疗两动一闭始终,此与祛瘀活络基本一致。临证常选桂枝、细辛、柴胡、川芎、旋覆花等辛味药物以透达瘀阻之络;首乌藤、鸡血藤等藤类药物以络通络。吴鞠通曰:“以食血之虫……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王素梅教授认为全蝎、地龙、白僵蚕等虫类药物走窜通络之性极强,故症状较重且体质较实的患儿,多用虫类药物攻通邪结;体质稍虚者常加用善于入络的当归以补血活血;热瘀互结之症,则选用牡丹皮、赤芍凉血化瘀[18,20-22]。

2.3凉血宁络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杂病》曰“小儿……苟不察其虚实而概与之,所以同于鸩毒耳”,指出辨识虚实的重要性。不论是痰或其他病理因素所致的气络瘀阻,亦或是气络虚滞不通所致的脉络瘀阻,均可导致瘀而化热,部分难治性两动一闭患儿常常如此。王素梅教授强调热毒滞络必先察虚实,区分内外,再施以凉血宁络之法。临证时常将凉血宁络与化痰通络、补虚填络之法联合运用,实热滞络者多选用龙胆泻肝汤或礞石滚痰丸,加丹皮、丹参、赤芍、地龙等凉血化瘀、化痰通络,必要时配伍羚羊角粉冲服以清热化痰,醒脑通络[23];络中虚热者则加用石斛、百合、麦冬、女贞子、桑椹等偏寒凉滋阴之药以宁热络;对于以咽部发声为主症,且伴有热象的抽动患儿多选用玄参、射干、升麻、板蓝根、牛蒡子、蝉蜕等以增强清热利咽通络之功。

2.4补虚填络 《张氏医通·卷十一·婴儿门上》称“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一些自闭症患儿在早期发育时期,站立、爬行或语言发育较健康同龄儿童迟滞,辨属“五迟”。部分抽动障碍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亦存在筋骨萎软、肌肉松软的情况。王素梅教授认为此类患儿多属虚证,当归于气络亏虚,络虚不荣,而致四肢筋骨肌肉及语言发育异常。叶天士提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身度·脉度》云:“凡大小络虚,皆需饮药补之”,故王素梅教授在治疗方面常常注意补气养阴填络。络气亏虚患儿多精神倦怠,汗出较多,在运用太子参、党参补气通络的基础上[24-25],常加黄芪、麻黄根益气敛汗;络阴亏虚患儿多形瘦面红,夜间盗汗、大便偏干,常选方六味地黄汤加石斛、麦冬、龟板、熟地、当归之品滋填络道,以疏通络脉;络阳亏虚患儿面色多白或萎黄,选用制附子、肉桂、益智仁、肉苁蓉、淫羊藿、葫芦巴等温阳通络,对于伴有遗尿患儿,则加用缩泉丸配伍金樱子、桑螵蛸、菟丝子固精缩尿。

3 验案举隅

患儿,女,6岁,2021年4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眨眼、咽部发声、踢腿两年余。于外院确诊抽动障碍,口服西药治疗至今,症状反复,现氟哌啶醇片0.5 mg/d口服。既往新生儿黄疸史、腺样体肥大史。现症:眨眼,偶吸鼻,咽部发声,走路蹦跶,扭腰,踢腿,摆脚,吸肚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偶右胸痛,面白不华,纳差,挑食,大便干,2 d 1次,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诊断:多发性抽动症(气络虚滞,痰瘀互结证)。治以补虚化痰,祛瘀通络。方用健脾止动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0 g,茯苓10 g,陈皮6 g,法半夏6 g,川芎6 g,白芍10 g,钩藤(后下)10 g,天麻6 g,伸筋草15 g,鸡血藤10 g,桂枝6 g,谷精草10 g,夏枯草6 g,制远志10 g,石菖蒲10 g,僵蚕10 g,全蝎3 g。15剂,每日1剂,后抄方12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继服氟哌啶醇片0.5 mg/d,期间自行减量为2 d 1次。

2021年5月6日二诊:踢腿减轻,仍吸鼻,纳差,胆小,入睡慢,尿频,遗尿,脾气大,大便干,2~3 d 1次,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天麻6 g,伸筋草10 g,川芎6 g,僵蚕10 g,全蝎3 g,木瓜9 g,辛夷10 g,苍耳子3 g,紫苏梗6 g,葛根10 g,柴胡6 g,当归6 g,牡丹皮10 g,龟甲10 g,生龙骨10 g,莲子10 g。14剂,后抄方3剂,每日1剂,颗粒剂分早晚2次开水冲服。继服氟哌啶醇片0.5 mg/d,期间自行减量为3 d 1次。

2021年5月22日三诊:服药期间患肠炎,经治已愈。踢腿、吸鼻、眨眼反复,新增仰脖、点头,情绪欠佳,纳差,白天尿频,大便可,舌红,苔白,脉细。尿常规(-)。处方1:葛根10 g,天麻6 g,柴胡6 g,牡丹皮10 g,伸筋草10 g,龟甲10 g,生龙骨10 g,僵蚕10 g,莲子10 g,全蝎3 g,鸡血藤10 g,金樱子15 g,乌药6 g,麻黄10 g,鹿角霜10 g,钩藤15 g,羌活6 g,砂仁6 g,苍术6 g,鸡内金10 g。处方2:辛夷10 g,紫苏梗6 g,葛根10 g,天麻6 g,柴胡6 g,牡丹皮10 g,伸筋草10 g,川芎6 g,龟甲10 g,生龙骨10 g,僵蚕10 g,莲子10 g,全蝎3 g,鸡血藤10 g,金樱子15 g,乌药6 g,麻黄10 g,鹿角霜10 g,钩藤15 g。先服处方2 14剂,继服处方1 10剂,共服24剂,冲服法同上。氟哌啶醇片自行停服。

2021年6月15日四诊:仰脖、点头消失,劳累时踢腿,眨眼转为瞪眼,咽部发声反复,吸肚子,并用手按拍腹部,纳差,尿频,大便2~3 d 1次,偏干,近1周无夜间尿床,情绪好转,舌红,苔白,有少许剥脱,脉细。处方:柴胡9 g,桂枝10 g,葛根15 g,天麻6 g,牡丹皮12 g,伸筋草15 g,钩藤15 g,砂仁6 g,金樱子肉15 g,生黄芪15 g,酒黄精10 g,酒女贞子10 g,白芍10 g,火麻仁10 g,莲子10 g。14剂,冲服法同上。后继续抄方至下次诊。

2021年7月3日五诊:服药期间外感发热1次,经治热退。瞪眼,咽部发声较前减轻,偶有腿脚抖动,常自觉有尿意而用手按肚子,注意力不集中,夜间无尿床。纳食一般,近1周尿频,大便2d 1次,偏干,舌红,苔白腻,脉细。尿常规(-)。处方:石菖蒲10 g,远志10 g,桂枝10 g,葛根15 g,旋覆花10 g,磁石10 g,白芍10 g,川芎6 g,蒺藜9 g,川楝子6 g,金樱子15 g,黄芪15 g,芡实6 g,龙眼肉10 g,黄精10 g,百合15 g,大黄3 g,莱菔子6 g,鸡血藤10 g,钩藤15 g。14剂,颗粒剂分早晚2次开水冲服。

2021年7月17日六诊:瞪眼消失,吸肚子,偶有不自主吸气,坐车或紧张时明显,纳少,睡眠时间短,尿频好转,大便日1次/d,头偏干,舌红,苔白有剥脱,脉细。处方:石菖蒲10 g,远志10 g,葛根15 g,旋覆花10 g,白芍10 g,川芎6 g,蒺藜9 g,川楝子6 g,金樱子15 g,黄芪15 g,芡实6 g,龙眼肉10 g,黄精10 g,百合15 g,莱菔子6 g,鸡血藤10 g,钩藤15 g,桑椹10 g,石斛10 g。21剂,前7剂每日1剂,后14剂减为2 d 1剂,冲服法同上。

2021年8月7日七诊:吸肚子消失,偶用手按肚子,偶吸气,叹气,纳差,眠可,大便偏干,3~4 d 1次,白天无尿频,舌红,苔白,脉细。处方:石菖蒲10 g,远志10 g,葛根15 g,白芍10 g,川芎6 g,蒺藜9 g,川楝子6 g,金樱子20 g,黄芪15 g,龙眼肉10 g,黄精10 g,百合15 g,莱菔子10 g,鸡血藤10 g,钩藤15 g,桑椹10 g,石斛10 g,火麻仁10 g,莲子10 g。14剂,2 d 1剂,冲服法同上。

2021年9月4日八诊:按肚子消失,吃糖后偶咳及张嘴,喝水后缓解,注意力较前集中,挑食,纳差,近1个月夜间尿床3次,大便干燥,2~3 d 1次,羊粪球状,舌红,苔白,中有剥脱,脉细。处方:石菖蒲10 g,葛根15 g,蒺藜9 g,川楝子6 g,金樱子20 g,黄芪15 g,龙眼肉10 g,黄精10 g,百合15 g,莱菔子10 g,鸡血藤10 g,钩藤15 g,桑椹10 g,石斛10 g,莲子10 g,大黄6 g,荷叶10 g,鹿角霜10 g,麻黄10 g,麦冬10 g。14剂,前11剂2 d 1剂,后3剂减为3 d 1剂。遗尿贴6贴,外敷神阙穴,每日1贴。嘱继续随诊调治。

[按] 本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病情迁延反复,共患病多(注意障碍、睡眠障碍、遗尿、便秘、情绪问题等),西药治疗依从性欠佳。患儿久病、多病,损伤脾胃,日久入络,气络亏虚,痰瘀内生,阻滞络道,经气无法灌输全身,导致头面、咽喉、躯干、四肢抽动。以补虚化痰、祛瘀通络为主,取经验方健脾止动汤加减,方中太子参、白芍补虚填络,二陈汤、石菖蒲、远志、天麻、钩藤化痰息风通络,桂枝、川芎、鸡血藤、伸筋草、僵蚕、全蝎活血通络,酌加谷精草、夏枯草清利肝窍之络,以止眨眼。西药不可骤停,故继续口服维持治疗。二诊时患儿仍有肢体抽动,鼻部症状明显,且情绪不佳、睡眠障碍,治疗以疏通肺络、肝络、心络为总则。加辛夷、苍耳子宣通肺窍之络,柴胡、木瓜、当归、牡丹皮以舒活肝络,龟甲、生龙骨、莲子、葛根安神除烦,以通心络,紫苏梗行气宽中。西药减量。三诊患儿新感肠炎,伤及脾胃气络,抽动反复,故先予方1兼顾脾胃,加砂仁、苍术、鸡内金化湿行气通络。后予方2兼顾共患夜间遗尿、白天尿频,加鹿角霜、金樱子、乌药温肾止遗,麻黄醒神。同时停服西药。四诊抽动减轻,暂无遗尿,便秘顽固,故守三诊方2加减,去鹿角霜、乌药、麻黄,加黄芪、黄精、女贞子补虚填络,火麻仁润肠通便。五诊时虽新发外感,抽动尚无反复,继守四诊方加减,兼顾注意力不集中、尿频、便秘等各种共患病的治疗,以菖蒲、远志、龙眼肉、百合补虚宁神,通达心脾之络,芡实固涩止遗,大黄、莱菔子通便,旋覆花、磁石、蒺藜、川楝子行气解郁以通肝络。六诊、七诊病情平稳,抽动减轻,尿频缓解,但久病耗伤气阴,加桑椹、石斛养阴填络,同时中药逐渐减量为2 d 1剂。八诊抽动偶发,注意力较前集中,再发遗尿,故依据病情随症加减,辅以脐贴外治遗尿,中药减量为3 d 1剂,缓缓调治。

4 小 结

两动一闭常常共患为病,对两动一闭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规律的认识尚未形成最终的完整理论体系,尤其运用络病理论对两动一闭的研究不多。此文尝试将王素梅教授临床治疗两动一闭与气络学说结合起来,强调要考虑到络病所涉及的脏腑传变和病理因素,多方统筹。王素梅教授认为临证时不必拘泥于单方单证,化痰、祛瘀、凉血、补虚等法融汇其中,对于难治性患儿,可同时加用皮内针、推拿等外治方法,加用虫类药物,增强通络之功,内外合治,以提高临床疗效。而运用气络学说论治小儿两动一闭及其他儿科疾病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及指导意义,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可深入探讨气络学说在儿科疾病中的致病规律及用药原则,以期更好地服务患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络脉通络患儿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6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结肠络脉探析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 05:13:24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