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优君,周云仙
(浙江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
质性研究样本确定是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与研究目的、内容密切相关,还直接关系到资料收集、分析,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1-2]。有研究[3]指出,质性研究无样本数量的计算规则,不能简单用数据计算法确定所需样本量,抽样过程需根据样本信息的获取情况对抽样策略不断进行调整,因此抽样报告的透明度尤为重要。刘军等[4]发现,国内质性研究在报告学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抽样报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抽样过程的不足[5]。然而,目前国内鲜有对质性研究抽样报告的详细审查。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质性研究报告规范进行检索,提炼出适用于质性研究抽样报告的条目,选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护理类期刊,针对质性研究抽样报告情况进行审查评析,了解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未来质性研究抽样的实施提供参考。
1.1 质性研究抽样报告规范的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EQUATOR[6](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 of health research)、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Cochrane library等,查找质性研究报告规范。各数据库检索方式见表1。
表1 各数据库检索方式
1.2 期刊选择 本研究选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2020版)》收录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11本护理类期刊作为审查对象,每本期刊予以相应的代码,分别为《中华护理杂志》(A)、《中国护理管理》(B)、《护理学杂志》(C)、《护理学报》(D)、《中国实用护理杂志》(E)、《现代临床护理》(F)、《护理研究》(G)、《解放军护理杂志》(H)、《护士进修杂志》(I)、《中华现代护理杂志》(J)、《护理管理杂志》(K)。
1.3 文献检索策略 在各期刊官方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护理领域质性研究文献。检索方法:(1)检索11本期刊官方网站近4年的文献目录及全文,从中筛选出质性研究相关文献。(2)若期刊官方网站已确定不在官网上更新,则在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质性研究文献。检索式:期刊名(精确)AND日期限定(2017.1.1-2020.12.31),检索后筛选出其中的质性研究文献。
1.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发表期刊在本研究审查范围内;(2)发表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3)文献类型为质性研究,包括描述性质性研究、现象学、扎根理论、民族志等。排除标准:(1)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文献;(2)质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等无需进行群体研究的文献;(3)无全文的文献。
1.5 评析过程及质量控制 由系统接受过循证护理、质性研究培训的硕士研究生和有15年质性研究经验且曾主编质性研究方法学书籍、发表近40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的导师合作,独立检索、筛选报告规范。阅读全文,讨论后提炼抽样报告条目,提请质性研究专家审核条目的规范性及必要性,最终制定质性研究抽样报告条目。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筛选、下载11本期刊中符合纳排标准的质性研究全文。双人核对无误后导入E-study并逐一进行编号,编号方式为“期刊代码+数字序号”,如A1。借助E-study,并在EXCEL中建立每个期刊条目审核的数据表进行文献审查。为了减少偏倚,由两名研究者仔细阅读全文后,针对每个条目分别审查评析,当两名研究者的意见不全相同时,则在双方讨论基础上请第3名质性研究专家独立提出意见。
2.1 质性研究抽样报告条目 报告规范检索的过程见图1。经审查,确定质性研究报告规范4篇。另咨询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建议选取权威的质性研究参考书目1本,报告规范及参考书目中与抽样报告有关的原文共计5篇,见表2。综合报告规范及书籍中的抽样报告条目和专家建议,制定质性研究抽样报告条目,见表3。
图1 质性研究抽样报告规范筛选结果
2.2 质性研究文献的检索结果 共检索到11本期刊的质性研究文献731篇,其中个案研究2篇,共纳入文献729篇。其中,2017年178篇,2018年178篇,2019年174篇,2020年199篇。期刊A 32篇,B 29篇,C 107篇,D 35篇,E 107篇,F 41篇,G 60篇,H 84篇,I 61篇,J 156篇,K 17篇。
2.3 抽样报告的评析结果 根据质性研究抽样报告条目,各期刊质性研究文献的抽样报告情况见表4。
表2 抽样报告规范及参考书中与抽样报告有关的原文
表3 质性研究抽样报告条目
表4 各期刊质性研究文献的抽样报告情况
本研究显示,目前国内护理领域质性研究在抽样方法、纳入及排除标准、抽样的场所或环境、研究对象总人数等方面报告的比较全面,可能与国内越来越重视质性研究方法学的培训有关[12]。但在选择抽样方法的理由(S2:1.51%)、招募时的接触方式(S6:2.47%)、为何选择这些研究对象(S4: 24.97%)、研究对象拒绝或中途退出的情况(S10: 1.37%)等方面的报告仍未得到重视;在停止抽样的标准(S5:89.16%)和抽样的起止时间(S8:84.64%)方面的报告也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抽样报告中应阐述所选抽样方法的理由 质性研究论文的抽样方法多为目的抽样、方便抽样等[13],但本研究发现目前质性研究论文中说明“为何选取此种抽样方法”的文章数量较少(S2:1.51%),可能与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质性研究,研究者忽视了对抽样方法的说明或在研究设计时未仔细考虑应采取何种抽样方法有关,抽样设计可能存在一定问题[14]。由于质性研究关注所研究问题的深度,采取合适的抽样方法尤为重要。如,唐春燕等(H23)[15]指出“鉴于诠释现象学的个案研究特征,多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尽可能选择同质小样本,以有效分析典型个案,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体验。”因此,在质性研究抽样及报告时,更应注意报告抽样方法并描述采用此种抽样方法的理由,使读者更好地考量采取此种抽样方法是否合适,从而判断后续资料收集的可靠性。
3.2 抽样报告中应阐述招募和拒绝/中途退出的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国内质性研究在“招募时接触方式”(S6:2.47%)以及“研究对象拒绝参加或中途退出”(S10: 1.37%)等的报告情况较差,这与之前研究的结果一致[16-17]。质性研究的招募情况受到招募方式、研究性质、招募人员特性、是否影响研究对象利益等影响[18]。研究者通过面对面或电话直接招募,有助于解答疑惑,增加研究对象接受访谈的概率[19]。有研究[20-21]指出,医护人员在患者治护期间询问其参与研究的意愿是不符合伦理的,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愿原则。忽视对“研究对象拒绝”情况的报告可能与忽视报告“招募时与研究对象接触的方式”存在关联,可能是由于缺乏对拒绝参与研究的对象的特征[16-17]及招募情境[19]的关注。“中途退出”报告率低可能与在质性研究中研究对象中途退出的情况较少有关。冯兰棱等[17]认为,不论是否有研究对象拒绝或中途退出均应报告,若有中途退出者,也应说明其提供的资料是否纳入研究。详尽报告能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是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措施[16-17]。
3.3 应根据研究方法学确定合适的停止抽样标准 本研究发现在阐明“停止抽样的标准”(S5:89.16%)的论文中,几乎所有研究者都以“饱和”作为停止抽样的标准,这与Vasileiou等[22]研究结果相同。Glaser[23]在扎根理论研究中首次提出理论饱和的概念用于理论抽样。基于充分抽样和分析,以说明理论范畴的形成是全面且可信的[24]。随着质性研究的发展,不同类型的“饱和”,例如主题饱和[25]、数据饱和[26]、意义饱和[24]等被广泛用于其他类型的质性研究中[27]。不同类型的饱和概念和侧重不同,研究者需根据研究方法学选择,并写明饱和的具体类型及实现方式[28]。此外,“饱和”并不适用于所有质性研究,如诠释现象学分析、叙事研究等研究侧重关注个体状态、认知、情感等的复杂历程[29]。Vasileiou等[22]指出,若产生信息已能代表该研究现象的普遍情况或产生新理解,未饱和也可终止抽样。因此,将“饱和”作为停止抽样的统一标准是不合适的[2,30],研究者应根据方法学选择合适的标准停止抽样,考虑研究所得信息是否足够深入[31-32],在报告中详细论述停止抽样的标准,使抽样结果更具可靠性。
3.4 抽样过程中应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本研究发现质性研究在报告“为何选择这些研究对象”上存在一定问题(S4:24.97%)。质性研究信息获取来自与研究对象的深入接触,选取研究对象应具代表性,能获取丰富信息[33]。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甚至宗教信仰都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2],除审核研究对象是否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外,也应考虑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样本特征因素[34-35]。如刘义婷等(H80)[36]在报告中说明了“抽样遵循差异最大化原则,考虑性别、职称、科室、工作年限、是否为管理者等方面的差异化。”但亦存在研究者在选取研究对象的过程中,考虑了研究对象特征,只是未在研究报告中说明。因此,应在抽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并在报告中说明为何选择这些研究对象,使编辑和读者对样本选择有详细了解,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供审查依据。
3.5 抽样报告中应阐述抽样的起止时间 本研究发现部分研究者忽略了对抽样起止时间的报告(S8:84.64%)。抽样策略应根据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不断调整[2,31]。因此,抽样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抽样策略的实施情况。抽样起止时间的准确报告也有助于编辑审核该研究是否符合伦理要求,是否是在获得伦理审批后开始抽样等[37]。因此,质性研究者应当在文章中报告抽样的时间跨度,为研究资料的产生提供时间背景方面的参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研究现象。
护理领域质性研究日益增加,研究报告在抽样方法、纳排标准、抽样的场所或环境、研究对象人数方面较为规范。但应重视所选抽样方法的理由、招募方式、为何选择这些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拒绝或中途退出、抽样的起止时间的情况等的报告,同时应根据研究方法学确定合适停止抽样的标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从而提高质性研究抽样报告的透明度和严谨度,增加质性研究抽样过程和抽样报告的规范性,推进护理领域质性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