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赵婧,杨帆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郑州 450000)
胸腰椎是脊柱骨折的高发节段,手术治疗虽能有效复位,但骨折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常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及灵活性,甚至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复位不良[1]。MRI对PLC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为PLC重建提供较准确的影像学参数,但其费用昂贵、对骨性病变的显示不甚全面,或可出现遗漏,从而影响患者预后[2]。王月波等[3]指出,采用CT对棘突间距差值进行测量,可为PLC损伤筛查提供有力依据;且CT检查速度快、费用相对较低。基于此,本文对胸腰椎骨折的CT骨性影像学参数进行分析,为诊断PLC损伤及PLC重建、提高胸腰椎骨折的预后明确方向。
选择本院2019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19~69岁,平均(45.29±7.26)岁。纳入标准:①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岁;③确诊为胸腰椎骨折且骨折时间≤3个月;④近6个月内未使用过影响骨代谢、内分泌激素的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脊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脊椎肿瘤、先天性脊柱畸形、颈椎骨折、髋部骨折等其他骨科疾病;②存在椎旁韧带、肌肉病变或脊柱治疗史;③高热患者、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体内有金属物质,无法进行MRI检查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患者,意识交流障碍或临床资料不全。
1.2.1 MRI检查
患者采取俯卧位,使用西门子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全脊椎进行扫描,选择体表控阵线圈。扫描序列:矢状位T1WI(TR=565 ms、TE=7.9 ms),T2WI(TR=3000 ms、TE=95 ms),脂肪抑制T2WI(TR=3670 ms、TE=98 ms),层厚3.0 mm,层间距0.3 mm。图像上以韧带低信号连续性中断、脂肪抑制T2WI序列高信号,为PLC损伤(包括完全断裂、部分断裂)。必要时,可经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特酸葡胺100 mL,速率3 mL/s,进行脂肪抑制T1WI序列(TR=720 ms、TE=9.6 ms),冠状位(TR=650 ms、TE=12 ms),矢状位(TR=650 ms、TE=12 ms)扫描,层厚3.5 mm,层间距0.5 mm。
1.2.2 CT检查
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Access CT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进行脊椎区域常规扫描,扫描时取俯卧位,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电流220 mAs,层厚4.0 mm,层间距4.0 mm,螺距1.0;常规扫描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60 mL,流率3 mL/s,行增强扫描。然后对CT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由2位具有5年以上放射科工作经验的医生采取双盲法,对下列骨性影像学参数进行测量,并取平均值:①患椎终板角:骨折椎体上、下终板延长线的夹角。②局部后凸角:骨折椎体邻近上椎上终板延长线和下椎下终板延长线的夹角。③椎体压缩率:骨折椎体前壁高度占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高度平均值的百分比。④椎体平移距离:骨折椎体后上角最高点与骨折椎体相邻上椎后下缘切线间的垂直距离。⑤棘突间距:骨折椎体棘突和邻近上椎棘突的间距。⑥棘突间距差值:骨折椎体棘突和邻近上椎棘突的间距-正常椎体棘突间距的差值。⑦椎弓根间距:骨折椎体椎弓根间的最宽值。⑧椎弓根间距差值:骨折椎体椎弓根间的最宽值-正常椎体椎弓根间的最宽值。
根据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PLC损伤组和无PLC损伤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以及CT骨性影像学参数。
根据MRI结果,70例中PLC损伤38例,无PLC损伤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两组患者的患椎终板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平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损伤组的椎体压缩率、棘突间距、棘突间距差值、椎弓根间距、椎弓根间距差值显著高于无PLC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T骨性影像学参数比较
由于胸腰段损伤后可致后方肌肉、骨性结构出血肿胀,造成局部触诊不满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胸腰椎骨折的分类与治疗[4]。因此,PLC损伤的判断常需借助影像学检查。根据MRI结果,本研究中,70例患者的PLC损伤率为54.29%,可见PLC损伤是脊柱骨折的常见并发症[5]。有研究指出,骨折椎体的后凸角度>30°即提示后方韧带断裂,可认定为不稳定型骨折[6]。但后凸角度的测量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将其作为确定性的诊断指标,还有不足。在CT骨性影像学参数中,两组的患椎终板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平移距离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这说明骨折椎体的终板角、后凸角及椎体平移变化对PLC损伤的预测价值不高。PLC是内源性的稳定系统,棘间韧带与棘上韧带对分解脊柱的张力负荷、提高脊柱的张力强度系数有明显作用,椎体压缩率越高,骨折与韧带破坏程度越高[7]。因此,PLC损伤组的椎体压缩率显著高于无PLC损伤组。
PLC的愈合能力差,断裂后多伴有脱位,而CT可很好地显示关节突、关节分离的变化和骨性结构的相对关系,进而提示PLC的状态[8]。并且通过对比CT检查中骨折椎体与骨折邻近椎体的棘突间距,还可以了解骨折部位是否存在旋转、脱位、成角,为胸腰段损伤入路的选择提供了一定依据[9]。此外,对于X线片上显示为椎体压缩>50%、但CT显示椎体后壁无骨折的患者,多提示有后方结构尤其是PLC损伤[10]。故而,PLC损伤组的棘突间距、棘突间距差值显著高于无PLC损伤组。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断PLC附着点是否存在撕脱性骨折及PLC的断裂情况时,常规CT扫描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对此,临床可通过三维重建、增强扫描或结合侧位X线片来辅助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椎弓根是椎体与椎弓的连接部,一旦椎弓根受压变形,椎弓根间距就会随之增加,进而提示维持椎弓正常结构的PLC出现损伤、椎管内有占位性改变[11]。相比CT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虽较高,但在棘突两侧、皮下血肿或继发性血肿、椎管内出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PLC的T2加权信号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提示韧带损伤的假象;若患者胸腰椎骨折时间过长,致PLC形成陈旧性损伤,还可造成假阴性[12-13]。
综上所述,CT检查的椎体压缩率、棘突间距、棘突间距差值、椎弓根间距、椎弓根间距差值对胸腰椎骨折PLC损伤的判断有较高价值。但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均会对PLC损伤判断产生影响,故而,在分析PLC是否完整的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灵活应用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