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顺,李伟*,孙建,郑国栋
(1.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山东 兖州 272100;2.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济宁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 兖州 272100;3.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山东 兖州 272100)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开采强度的日益增加,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凸显[1-3]。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属于典型地质灾害之一,往往导致矿区及一定范围内的地表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对地面房屋设施、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构)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隐患,因此对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的矿区地表沉降监测多采用布设岩移观测站的方式,利用水准测量、GNSS测量等传统方法进行监测,此类方法监测精度可观,但作业成本较高,获取的监测数据量有限,不能完全反映矿区地表沉降特征,难以实现大范围的地表沉降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通过微波遥感主动测量的方式,可以克服传统监测方法的不足,且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作业的优点,可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空间延续性地表形变信息。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矿区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4-9],但该方法使用数据量较少,在长时间序列的监测过程中容易受到时空失相干、大气延迟等因素的影响,降低其监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时序InSAR技术弥补了上述不足,极大地提高了形变监测精度,已广泛应用于矿区形变监测、城市沉降监测等方面,其中以永久散射体技术(Perman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和短基线集方法(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应用最为普遍[10-15]。
PS-InSAR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矿区的地表沉降监测,为了获得在时间序列上散射特性稳定的PS点,PS-InSAR往往需要20景以上的数据量参与计算。该方法基于大量PS点的迭代回归计算,导致运算效率偏低[16]。矿区多位于郊区、农田等低相干地区,若所用数据量偏少、时间间隔较长,利用PS-InSAR技术难以获取足够的PS点,导致无法完整揭示矿区沉降规律。本文在分析SBAS-InSAR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以济宁北部矿区为研究区域(图1),采用C波段Sentinel-1A雷达数据和SBAS-InSAR时序方法开展矿区地表沉降监测和时序分析,获取监测范围内的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可为采煤沉陷区的调查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图1 研究区域影像图
SBAS-InSAR由Berardino等人[17]于2002年提出,不同于PS-InSAR的单主影像,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多主影像的InSAR时间序列方法。它通过短基线原则,将大量SAR数据组合为具有多个主影像的干涉子集,每个子集内的干涉对基线长度均低于临界基线值,时间基线也尽可能短,集合间的SAR影像基线距大,通过这种方式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失相关,因此SBAS-InSAR可以通过较少的数据量来获取较可靠的监测结果,且其监测对象为分布式散射体,该方法更适合于矿区的地表形变监测。
基于短基线集原则,SBAS-InSAR具有多个主影像,但仍需选取其中一景影像作为公共主影像进行配准;组成各干涉子集后,利用外部参考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模拟并去除每个干涉相对的地形相位,然后生成时间序列差分干涉图集;相位解缠后得到每个相干目标的相位信息,包括形变相位、大气延迟相位、轨道误差相位等信息,各误差相位可在时间序列上采用滤波方法或多项式模型予以去除;由于SBAS-InSAR具有多个主影像,各干涉子集在联合求解时容易出现方程秩亏现象,因此引入奇异值分解方法,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得到地表时间序列形变信息。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鲁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鲁西煤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18-20]。本次实验研究区域位于济宁市北部地区,覆盖范围大致为E116°28′01″~116°44′34″、N35°29′40″~35°42′35″,研究区域内矿区集中分布,主要有义桥煤矿、唐阳煤矿、义能煤矿、鲁西煤矿、新驿煤矿等矿区(图1)。
本文使用覆盖研究区域2019年9月19日—2020年3月29日间的17景Sentinel-1A C波段单视复数(SLC)数据,该数据为干涉宽幅(IW)成像模式,极化方式VV,空间分辨率5m×20m(方位向×距离向),具体信息见表1。Sentinel-1A卫星在轨运行高度693km,重访周期12d,若与Sentinel-1B卫星组网观测,可将重访周期缩短至6d,可有效提高监测区域的时间相干性,此外由于Sentinel-1A卫星采用先进的轨道控制技术,其干涉对空间基线最大为162m,多数都在100m范围内[21],远远小于其空间临界基线值,因此可以忽略其干涉对空间基线的差异。外部参考DEM选择由日本太空发展署(JAXA)免费分发的ALOS World 3D数据,空间分辨率30m,用于模拟去除地形相位和地理编码。
表1 研究区Sentinel-1A影像参数
实验选择2019年11月30日的影像作为公共主影像,其余影像作为从影像与主影像进行配准并采样到主影像像素空间。设置空间基线阈值100m,时间基线阈值60d,共得到55组干涉相对,其中最大空间基线87.47m,最小空间基线4.11m,时空基线连接情况见图2。
图2 时空基线图
将得到的55组像对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时间序列干涉图集,同时生成对应的相干系数图,由于设置的阈值相对严格,多数差分干涉图干涉效果较好,可以看到明显的形变干涉条纹。图3是2019年11月30日—2019年12月24日内生成的差分干涉结果(SAR坐标系),图3a为相干系数图,颜色越亮代表相干性越高;图3b为差分干涉图,可以看出,监测区域内有多处明显的形变干涉条纹。相位解缠选择最小费用流(MCF)解缠算法,相干性阈值设为0.2,低于相干阈值的像元进行掩膜处理,不参与计算,然后逐个干涉图进行相位解缠,图3c为对应的相位解缠图,黑色代表相干性过低而没有解缠结果的地方。
对得到的55组干涉像对结果进行目视检查,剔除相干性过低或解缠错误的像对。选取一组干涉效果良好的像对作为参考影像,选择远离形变区域且相干性较高的若干稳定地面点作为控制点,使用多项式模型进行轨道精炼,去除残余的恒定相位和相位坡道。
上述步骤完成后反演区域形变速率,同时对干涉图进行二次解缠优化。在第一次形变速率反演的基础上,利用大气相位在时间上的高通滤波和空间上的低通滤波进行去除,获取时间序列上的位移结果(图4)。
a—相干系数图;b—差分干涉图;c—解缠相位图图3 干涉对相干系数图、差分干涉图、解缠相位图
图4 监测区域年均沉降速率图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监测区域整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济宁北部矿区内明显分布有6处不同沉降程度的区域(A—F),分别位于义桥煤矿、唐阳煤矿、义能煤矿、新驿煤矿、鲁西煤矿、何岗煤矿,其中C区域沉降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242mm/y,呈现出双沉降漏斗特征;A、B两处沉降区域相距仅640m,已呈现接连成片沉降趋势,沉降范围最大;D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到-85.7mm/y;E,F两处区域沉降范围最小,E区域最大沉降速率为-70.1mm/y,F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到-91.6mm/y。部分沉降区域中心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监测空值”,主要是矿区沉降过大,超出了InSAR可探测的最大形变梯度,致使沉降中心出现失相干,但其沉降边缘范围探测不受影响。
(1)基于2019年9月19日—2020年3月29日的17景Sentinel-1A数据,运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济宁北部矿区的年均沉降速率和沉降漏斗分布。
(2)济宁北部矿区内分布有6处明显沉降区域,分布于义桥煤矿、唐阳煤矿、义能煤矿、新驿煤矿、鲁西煤矿和何岗煤矿,形变范围与矿区实际空间分布位置一致,其中义能煤矿沉降特征最为明显,年均沉降速率达到-242mm/y。
(3)受形变梯度影响,部分沉降区域中心出现“监测空值”,但沉降范围仍可以完整探测。相比较于C波段数据,L波段数据波长更长,在低相干区域更容易穿透地表植被覆盖,得到更高质量的干涉结果和更大中心沉降量。下一步工作将收集该区域L波段数据,开展更高质量的InSAR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为矿区的地面沉降防治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