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伟 张 丹
上消化道出血是多种原发疾病的并发症,以肝癌患者为例,这类患者就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其出血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还会出现黑便、少量咯血,甚至大量咯血的症状[1]。上消化道出血作为急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2],在临床上不仅要加强与完善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诊救治快速通道的构建,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缩短救治的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需积极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同时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其生物利用度较高,已有研究显示其能够显著降低高危人群再出血及内镜检查出血次数,缩短住院时间[3]。与奥美拉唑等药物比较,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起效快速,作用时间长且不良反应低。本研究就生长抑素联合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盘锦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5~68岁,平均(49.57±4.03)岁,病程19~42 min,平均(30.04±2.64)min;出血量:19例<1 000 ml,10例1 000~1 500 ml,5例>1 500 ml;原发病:消化性溃疡9例,肝硬化18例,慢性胃炎6例,应激性病变2例,其他2例。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3~65岁,平均(50.01±3.79)岁,病程13~47 min,平均(30.26±2.59)min;出血量:21例<1 000 ml,11例1 000~1 500 ml,2例>1 500 ml;原发病:消化性溃疡7例,肝硬化15例,慢性胃炎7例,应激性病变3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原发病、临床表现、急诊内镜、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4]中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可正常沟通;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过敏;妊娠期、哺乳期;动脉出血;合并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已接受手术或消化内镜治疗。
所有患者接受补液、补充血容量、维持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在上述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AstraZeneca AB,瑞典,注册证号J20120035,规格40 mg)静脉滴注,40 mg/次,1次/d,治疗3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838,规格0.25 mg)治疗,3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泵入速度4 ml/h,治疗3 d。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48 h再出血率、血清炎症介质水平。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内镜结果显示已停止出血,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结果显示治疗48 h内出血停止;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变,仍有出血[5]。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炎症介质:治疗前后于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4 ml静脉血,检测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皮质醇(CO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48 h再出血率2.94%(1/34),对照组20.59%(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1,P<0.05)。
治疗后,两组hs-CRP、COR、TNF-α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s-CRP、COR、TNF-α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hs-CRP、COR、TNF-α水平比较(±s)
hs-CRP(mg/L) COR(μg/L) TNF-α(g/L)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4 240.63±30.52 165.93±18.71 340.67±30.91 310.82±24.81 50.36±5.77 19.97±3.67观察组 34 238.64±29.88 104.32±15.66 338.64±28.63 250.37±20.16 50.42±5.29 10.05±2.11 t值 0.665 15.105 0.778 16.935 0.514 8.7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呕血、呕吐咖啡色液体、黑便、便血、头晕等。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食管炎症、食管癌、肝硬化、门静脉阻塞、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黏膜脱垂等[6]。例如,肝硬化患者因食管胃管静脉曲张破裂进而导致出血。严重者可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需要关注的是,由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还伴随呕血,引发失血性休克[7]。因此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要积极查找并确定基本病因,再针对性地采用药物治疗。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生长抑素,其不仅能够有效抑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肠道内分泌系统肽类激素的分泌,还能够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有效缓解门脉高压,这对于缓解患者症状具有重要意义。生长抑素还可直接作用于人体血管平滑肌,降低内脏血流量,起到加快止血的作用[8]。利用生长抑素可增强其他血管收缩剂的作用,还通过抑制血管舒张肽(主要是胰高血糖素)的释放间接发挥收缩血管作用。生长抑素是一种具有止血抑制胰腺酶的药物,对于消化道出血、肝硬化、静脉曲张、胰腺炎的患者有良好疗效[9]。但是,对于部分症状较严重患者,仅采用生长抑素无法获得满意疗效。
由于胃酸过多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之一,同时胃蛋白酶的高活性状态导致无法形成血痂,进而出现更严重的出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由于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起病急、进程快、病情重特点,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死亡率接近10%[10]。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是通过抑制特异性质子泵以减少胃酸分泌,有效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受刺激后的胃酸分泌。在生长抑素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进行治疗,可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在用药方案中,基础治疗方案上联合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能有效阻碍胃壁细胞内氢离子和钾离子的交换,减少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pH值。
生长抑素作为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肽类激素,主要作用于垂体,可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另外还能够抑制各种胃肠、胰腺激素的分泌。其通过减少消化液的分泌,从而促进人体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有利于维持机体水电酸碱平衡。另外生长抑素还可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少人体对细菌和毒素的吸收,加速炎症的消退。有研究显示生长抑素可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刺激T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1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治疗,患者的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且48 h内再出血的可能性明显降低,这对于降低患者的再次出血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48 h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有研究显示,长效生长抑素能降低血管发育不良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输血量,减少再出血事件发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hs-CRP、COR、TNF-α下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作为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其作为奥美拉唑的单一异构体,即(S)-异构体,可获得满意的抑酸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各种原发病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在积极开展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生长抑素联合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治疗,可获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生长抑素虽然对消化道出血包括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有良好的作用,但针对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