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吴秀清
临床中小儿腹泻较为常见,患儿患病后以腹泻、呕吐、发热等为主要表现,若未得到有效治疗,严重患儿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情况,对患儿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多通过药物灌肠治疗小儿腹泻,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药物灌肠治疗又称为直肠滴入治疗,主要是从肛门经过直肠给药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灌肠治疗能使药物迅速到达患儿体内,促进患儿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进而改善临床症状。但该种疗法会不可避免地对患儿直肠黏膜造成损伤,甚至加重病情,临床应用受到局限。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升高,电磁波治疗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电磁波常用的疗法之一,超短波治疗是通过特定的超短波发挥热效应和生物效应,继而调节机体系统器官各项机能,有良好的抗炎效果[2]。本研究就小儿腹泻实施超短波联合药物灌肠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6个月至3岁,平均(1.57±0.49)岁,病程4 d至2周,平均(8.07±1.25)d;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7个月至3岁,平均(1.61±0.52)岁,病程3 d至2周,平均(8.12±1.34)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腹泻诊断标准[3];2)年龄6个月至3岁;3)病程≤2周;4)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大便每天次数在5次及以上,无脓血和黏液;5)脱水程度轻度、中度;6)患儿家长知情研究并签署了同意书。
排除标准:1)对研究药物过敏或严重过敏体质;2)细菌性痢疾等疾病引起的腹泻;3)临床资料缺失;4)无法顺利完成治疗;5)近期接受抗炎、抑菌等药物治疗。
对照组实施药物灌肠治疗:将10 ml小儿腹泻宁合剂(江西普正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90852)和3 g蒙脱石散(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304)混合,加入30 ml温盐水,置干净的输液瓶中,将其加温至37~39 ℃,保留灌肠1次,30 min/次,2次/d,间隔时间为6 h。根据患儿年龄、实际情况等准备适宜的肛管导管,与输液器相连接,根据静脉输液方式排气,将输液器关好。协助患儿排便后取左侧卧位接受灌肠治疗,将患儿臀部抬高10 cm,将液体石蜡涂抹在导管上,缓慢插入患儿肛门内10~15 cm处,将输液夹打开,控制滴速为30~40滴/min,同时将灌肠液摇匀,促进药物能够均匀滴入。完成输液后将导管缓慢拔出,协助患儿尽可能保持静卧体位,延长保留时间在30 min及以上,治疗5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治疗:选用超短波电疗机(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器械批号沪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60509号,型号LDTCD31型),功率为220 W,频率为40.68 mHz,波长7.374 nm,选择与患儿体型、年龄等符合的电极板,将其置于患病部位,打开仪器开关预热10 min后为患儿进行治疗,与病灶间隙为2~3 cm,微热量,进行直接对准照射治疗,电容场法,4~10 min/次,根据患儿年龄调整,1次/d,治疗5 d。
1)疗效判定标准:患儿治疗后呕吐、发热、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等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生不良反应为显效;患儿治疗后发热等临床症状好转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甚至加重为无效[4]。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炎症介质:分别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取上层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3)免疫功能:采集患者清晨静脉血,离心后取上层清液,检测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检测方法为动态免疫散射比浊法,根据试剂盒说明书等完成对应操作。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IL-6、TNF-α、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L-6、TNF-α、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IL-6、TNF-α、CRP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IL-6、TNF-α、CRP比较(±s)
IL-6(μg/L) TNF-α(μg/L) CRP(mg/L)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4.08±5.47 17.28±6.25 7.28±2.34 5.76±1.13 18.24±5.32 13.57±3.08观察组 40 23.64±5.61 13.72±4.41 7.14±2.43 3.94±0.24 18.62±5.07 9.65±2.31 t值 0.355 2.943 0.262 9.964 0.327 6.43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两组治疗前IgM、IgG、I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gM、IgG、Ig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IgM、IgG、IgA比较(g/L,±s)
表3 两组患儿IgM、IgG、IgA比较(g/L,±s)
IgM IgG IgA 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55±0.69 2.17±0.24 19.45±2.17 15.79±3.48 3.56±0.58 3.13±0.18观察组 40 2.56±0.78 1.74±0.32 19.47±2.49 12.52±3.52 3.54±0.65 2.42±0.27 t值 0.060 6.798 0.038 4.178 0.145 13.83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小儿腹泻是以发热、腹泻及呕吐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科常见病,该病有一定季节性,在春秋季节发病率相对更高。导致小儿腹泻发生的原因相对较多,对患儿的影响较大,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有研究显示,在我国儿童腹泻发生率较高,有0.51%的死亡率[5]。小儿腹泻后会引起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情况,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小儿腹泻多以常规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液等方式治疗,常规治疗措施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儿腹泻症状,改善病情,但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综合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为了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须深入研究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超短波疗法主要是通过电磁波技术利用其热效应原理和生物效应原理发挥抗炎治疗效果的技术手段,应用超短波疗法能有效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6]。应用于小儿腹泻患儿的治疗中,超短波疗法能有效改善患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上皮细胞营养状况,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炎、消肿、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此外,超短波疗法能维持小儿腹泻患儿腹部温度,与正常机体温度相比要高,可显著提高机体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效果。超短波疗法的上述辅助治疗特点能够为其治疗小儿腹泻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改善患儿病情有着良好的效果[7]。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L-6、TNF-α、CRP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gM、IgG、IgA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知,实施超短波联合药物灌肠治疗能有效调节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缓解肠壁肌肉痉挛情况,促进肠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增加炎症局部组织钙离子水平,减少钾离子水平,降低组织兴奋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胃肠吸收,减轻和消除肠道水肿症状,发挥良好的止泻作用。杨建莲等[8]的研究证实,两组治疗后大便性状、频率、呕吐、食量、腹胀及腹痛等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推拿联合药物治疗组患儿症状积分降低程度、免疫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炎症介质水平与单一药物灌肠治疗组相比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但目前通过超短波联合药物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尚无法确定联合治疗的效果,不能完全排除免疫功能指标、炎症介质指标结果受样本量小限制所导致的误差影响等,后续仍须开展多中心、大样本试验完善本研究。
综上所述,将超短波联合药物灌肠治疗应用于小儿腹泻患儿,与单一药物灌肠治疗比较效果更好,其有助于改善患儿免疫功能,降低炎症介质水平,且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