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莉,范玉梅,杨志芹,冯劲立,钟如艳
(中山市中医院 广东中山528400)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从而造成心肌细胞梗死[1]。起病迅速、进展快、病死率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目前AMI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新增AMI患者的人数可达50万人,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AMI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开通梗死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3]。因此,在AMI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争取最佳的抢救时间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医疗水平逐渐提高,AMI患者的临床治疗取得较大进步,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开展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急诊科中分诊护士是患者的第一接触者,其责任心及业务娴熟度是影响临床抢救的关键[4]。2020年7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们将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结合极致化护理应用于60例AMI患者中,旨在提高急救质量和抢救有效率。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在我院治疗的120例AMI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均符合AMI相关诊断标准[5]者;②心绞痛持续时间在0.5 h以上者;③发病至救治时间在24 h内者。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将2020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4~77(60.53±6.49)岁,AMI类型:ST段提高型27例,非ST段提高型33例。将2020年7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3~78(60.54±6.71)岁,AMI类型:ST段提高型26例,非ST段提高型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分流护理。入院后先给予常规抢救护理,告知患者卧床,给予常规护理,并采集静脉血液化验,监测生命体征各项指标,随时向医生汇报,随后结合患者主诉,分流至各个诊室中,并在入室后由医生诊断、治疗,并协助医生完成常规护理操作。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结合极致化护理:①分诊系统由患者资料、智能分级、数据统计、数据共享组成。a.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诉疾病情况、生命体征指标。b.智能系统化分级:依据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提出的《直属医院急诊预检分诊指引》对入院患者进行分级。Ⅰ级:病情濒危者,且还可能随时危及生命安全,需要立即送入抢救室;Ⅱ级:患者病情危重,有进展至致残、生命危险的风险,需要立即送至抢救室;Ⅲ级:病情一般,生命体征稳定,在30 min内优先治疗;Ⅳ级:非急诊者或轻症者,在4 h内于一般诊室排队就诊。c.数据统计:分诊护士将患者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勾选提示栏,系统按照以上分级标准及患者信息自动完成分级,并提供给分诊护士,并转送患者至对应科室进行治疗。其中主诉存在胸痛者,优先就诊,并在3 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将心肌梗死患者排除,疑似心肌梗死者立即送至抢救室,给予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为抢救赢得宝贵时机。d.数据共享:相应科室可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级、排号,并根据顺序治疗。②极致化护理。a.院前护理:医护人员经电话告知家属院前急救措施,并在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情况抢救。在救护车上给予常规护理。转运过程中对疑似AMI的患者立即启动院内应急流程,做好溶栓前准备。b.急诊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听到救护车鸣笛声后立即推平车进行接诊。要求主治医生在短时间内到达,急诊护士协助医生做好溶栓前准备,并进行常规血清学指标检查,确定为心肌梗死后告知家属行溶栓治疗。c.溶栓前护理:告知家属溶栓治疗的相关信息,消除其负性情绪。d.溶栓护理:在溶栓过程中,护理人员陪伴,并观察其病情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反馈并停止给药,通知医生处理。e.心理护理:在患者清醒后给予心理安慰,配合家属开导患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提高其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f.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针对性食谱,少量多餐,勿饮食过饱。g.一般护理:协助患者翻身,被动活动四肢关节,按摩腹部促进消化,保证睡眠充足。h.健康教育:护士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出院教育相关知识,并给予相应的联系方式,嘱患者及家属定期到医院复查,护士需定期随访患者,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1.3 观察指标 ①救治时间:比较两组激活导管室时间、分诊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就诊到静脉溶栓时间。②比较两组心肌梗死复发率、再行PCI率、抢救成功率。③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6]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HAMA共含14个条目,满分14~56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HAMD共含17个条目,满分17~53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④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7]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包括面对、回避、屈服3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相对应的应对能力越强。⑤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力衰竭、休克、栓塞、胸痛。
2.1 两组救治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时间比较
2.2 两组急诊过程中心肌梗死复发、再行PCI及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急诊过程中心肌梗死复发、再行PCI及抢救成功情况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干预前后MCMQ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MCMQ评分比较(分,
AMI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早期开通梗死血管、恢复心肌血流是AMI治疗重点。溶栓治疗为临床治疗首选,但有研究提出,院前处理、确诊时间均是影响再灌注的重要因素[8]。为提高AMI抢救效率,我们对其预检分诊判断及护理策略进行相关研究。
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是指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在短时间内按照患者病情轻、重、缓、急进行级别分类,并按照病情级别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极致化护理重点是将患者作为核心,提供各项护理与服务,让患者满意[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分诊时间、D2B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就诊到静脉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提示采用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结合极致化护理可有效缩短分诊时间、就诊到溶栓时间。分析原因:因为急诊就诊患者主诉症状较为复杂,而单凭生命体征依据较难正确掌握患者病情分级,增加分诊难度,而在应用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后,可在短时间内根据患者主诉将其录入系统进行分级,便于早期诊断及抢救,且系统还可根据患者病情将其规划入相应的诊室就诊[10]。另外,极致化护理秉承“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着重从不同方面对患者疾病进行改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抢救质量[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肌梗死复发率、再行PCI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结合极致化护理AMI患者,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分析原因:因为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应用,能在短时间内将患者信息录入系统并分类,有效缩短早期抢救时间,另外系统还可将患者相应信息转移至对应科室,救治医生可在线了解患者病情,有利于救治。
AMI带来的剧烈疼痛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濒死感及恐惧感,担心治疗情况与预后,均会产生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且负性情绪还会加重患者病情,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采用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结合极致化护理AMI患者,能有效改善负性情绪。分析可能是因为在采用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干预后,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缓解患者恐惧情绪,另外在极致化护理过程中,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优质护理、微笑服务,并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回应,减轻患者焦虑及紧张情绪[13-14]。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后,研究组面对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回避、屈服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采用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结合极致化护理AMI患者,可提高护理及治疗依从性。分析可能是因为在溶栓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溶栓安全性、目的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恐惧感,提高治疗依从性,另外在溶栓中,由专门的护理人员陪伴患者,溶栓后全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症状等,均能让患者安心,提高其护理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结合极致化护理AMI患者,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常规分流护理已不能满足临床抢救需求,而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结合极致化护理的应用,则能有效提高AMI抢救成功率,缩短分诊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