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究

2022-03-09 22:47田雯娟杨云飞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

田雯娟 杨云飞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互联网+教育”新型教育形式逐渐兴起,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面临新挑战。文章结合“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实现全时空学习创造条件,提升课程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114-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线上教学加线下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当前高校比较主流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建设,推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改革。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特征

所谓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在“互联网+”时代,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教学,实现教师以教为主到学生以学为主的转变,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时空、师生互动、考核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特征。

(一)学生学习时空和教师教学时空灵活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一方面,混合式教学使学生除了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完成学习,还可以在有互联网的其他场所利用碎片化的课余时间学习;教师的教学时空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在线教学平台聚集了丰富且优质的图书、视频资源,不仅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学习使用,而且充实了教学内容、加强了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

(二)师生平等互动

高校思政课班容量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范围比较有限。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创新了师生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可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学生可随时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样有利于弥补思政课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真正彰显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相长。

(三)考核方式多元化

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或者过程性考核缺乏标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线上考核包括自主学习、讨论区发言、课后测验等,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通过设置每项的比重自动形成评分。线下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发言、小组活动、期末考试等,根据不同项目所占比重计算最终成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在线教学平台不完善

建设好能正常运行的在线教学平台、校园网等基础设施是混合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在线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需要稳定的网络做支撑,但受资源所限,很多高校的校园网信号不稳定,学生在在线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卡顿、闪退、无法登录账号、无法打开网页或链接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线教学平台所承载的容量有限,在教学高峰期间因使用人数过多会造成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比如如果许多教师同时在线下课堂中使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课堂的签到、选人、抢答、定时在线测试等就容易造成打不开指定界面、操作无法完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进程。

(二)教师信息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要求其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搭建课程门户、添加章节内容、上传资料、导入学生名单、发布课前任务、布置课后作业、批改评价作业等,但由于受年龄、时间、精力、固有思想观念、相关专业培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不少思政课教师对超星学习通、MOOC、雨课堂等平台了解和应用较少,不能有效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仅仅停留于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堂课”向“一张PPT一堂课”转变的教学状态。

(三)线上教学资源不丰富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性强、逻辑严密、与现实结合紧密,但线上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很多在线教学平台上的资源体系比较简单,只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对部分课本内容进行基础性讲授,前后知识缺乏连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足,难以满足在线课程教学的基本需求。二是教学资源不能随时更新。在线课程建设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尤其是视频资源的建设需要讲课、录课、剪辑等众多人员的配合。因此,一旦制作成功一般不会像线下教学那样频繁进行更新。这与高校思政课需要及时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三是在线上教学资源中,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案例较少,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不够丰富,这就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出现脱节

近年来,随着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的兴起,各大高校都购买了一种或几种APP,但由于课程建设费时、费力,再加上高校思政课教学班容量较大等,使得线上教学资源使用率较低,教师常用的线上功能主要是签到、签退、选人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主要教学过程还是在传统的线下课堂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分别实施不同的环节,这就没能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发挥其最大优势。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一)基本理念

1.坚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不重视,班容量比较大,课程教学实效性较差。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程度提高了,参与范围也扩大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具体教学内容,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比如对于一些简单的非重难点知识,可以由学生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自主学习教学视频、课件、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教学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可以通过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去思考解答,或者由师生课后在线互动讨论解答,或者是通过小组课后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解决。总之,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和交流,调动学生对思政课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以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比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目“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时,笔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学生以家乡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为主题制作PPT在课堂上汇报,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2.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水平与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在保证理论知识传授质量的同时,注重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其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成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比如在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人生与人生观”时,笔者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制作自己的人生曲线图,对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作评估和展望,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实施路径

1.加强在线教学平台建设

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在线教学平台、信号稳定的校园网。首先,各大高校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实现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提升校园无线网络功能实现的稳定性,改善配套的硬件设施,确保线上教学资源能够顺利实现共享。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情自主研发思政课教学平台的电脑版和手机版,或与一些“985”“211”“双一流”高校合作共建在线教学平台。最后,校园网、在线教学平台的运营、维护人员要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创新能力,以保证线上教学能够有效开展。一线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将在线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专业人员加以解决,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在线使用需求。

2.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其信息能力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端正自己对线上教学的态度,要清楚当前条件下要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和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統教学模式,积极接受新事物,主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去构建混合式教学。另一方面,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教师通过在线形式为教师进行信息知识技能培训和答疑解惑,从课程搭建、教学设计等顶层设计到资料上传、微课制作等具体环节实施,从理论培训到实践操作,引导思政课教师学会必需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使其能更好地建设在线课程和开展线上教学。

3.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要能够满足“00后”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就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升华,能够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上传或制作合适的图片、动画、视频、小程序等资源。比如可以合理利用电视栏目《超级演说家》《感动中国》《一堂好课》等教学资源;布置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比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爱国是个技术活,作为大学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如何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按照以下格式写一句话发到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或微博(配图自选):我是×××(表明身份),我的中国梦是……”,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以及锻炼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其次,教师要随时更新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教学案例要以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的即时性、丰富性、交互性。比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三节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可合理利用2020年两会报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以及2020年习近平视察地方时的讲话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4.加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

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各个相关环节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充分融合、有效衔接。

教学设计:首先,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合理安排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授课内容。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这个内容,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其中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含义、商品二因素等基础知识,因此可以安排他们在线上观看视频自主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等教学重难点,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完成线上自主学习的同时结合线下课堂讲授、讨论来开展教学。其次,要求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内容(视频学习、讨论区发言等)不宜过多,需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最后,精心选择线上教学的视频、图书等课程资源,合理安排具体的在线学习任务、各项任务所占比重以及可以通过闯关模式或提前下发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明确在线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实施:线上部分以学为主,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线下部分主要以教为主,根据学生课前线上学习情况,围绕教师讲授教学重难点、学生开展讨论、教师总结评价等环节展开,其中线下教学要优化“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使用在线教学平台的签到、选人、抢答、话题讨论、拍照共享等功能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增强代入感和提高参与度。

教学评价: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学评价客观化、过程化、显性化,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体系要将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行为、态度和情感表现。评价要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讨论学习与课后实践三个环节相结合,积极探索试卷考试、小论文答辩、团队合作做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力求多维度、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学习过程数据化、显性化,真正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科学性评价。

四、结语

在“互联网+” 时代,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新思维新途径,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3):33-34.

[2]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張静淼.“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9.

[4] 陈月.MOOC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

[5] 刘海梅,何建东.高校思政课“四维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湖北理工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3-86.

[6] 娄丽娜.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7-49.

[7] 曾易.试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理论,2019(10):151-153.

[8] 王萍霞.“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4):211-214.

[9] 曹挹芬.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原则探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94-96.

[责任编辑:庞丹丹]

247750051130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