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珊珊,陈 强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a.旅游管理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99)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全面战略部署。专业课程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受教育时间最长、与教师接触最多,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都最清晰明确的课程。专业课实践“三全育人”理念是一种必要性和创新性兼具的重要尝试。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一种新时代中国语境下的课程观。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等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成为统一发展的整体,能有力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过程,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3],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进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3]。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以“人”为研究对象,以“管理”为方法与手段,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管理类课程,培养的是未来能在旅游行业各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入直接关系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进而也会影响到未来旅游组织的正向持续发展。
围绕课程“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主要模块知识和方法,以树立人才强国意识和人力资源意识,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价值观、就业观、和谐观为育人目标。通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如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等内容的教学,强化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诚信就业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公平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发展观等,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责任感、遵纪守法、团队精神、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具体以篇章为模块,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以构筑脉络清晰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价值链。运用新闻报道、优质管理案例等,实施以“问题”及其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的更新迭代,实现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如表1所示。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思政教学在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旅游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思政要素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改革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革新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强化课后教师示范行为来实践;能有效克服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要素契合度不高的问题,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预期的育人目标。
表1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要素Tab.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ouris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创新教学设计指的是将教学知识点与思政知识点相结合,实现协同育人。课程提炼出7个思政微要点,将理想信念、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队精神、诚信公正、以人为本、责任担当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开课3分钟、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将思政微要点具体化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通过旅游人力资源热点话题、案例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学会思考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定位是什么,旅游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该如何平衡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如何正确把握公司的发展与员工权益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等。旅游人力资源的热点话题讨论,主要是通过真实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故事化讲述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案例“暖心:疫情期间丽江白鹿旅行社停业不裁员不停薪”,讨论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什么、企业价值观是什么,提出人才观、人力资源意识对企业的重要性这个思政微要点,具体转化为学生落实到明确工作职责、相互理解、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的微行为上,树立爱岗敬业意识和大局意识。
改革教学过程指的是实施课前启发、课中体验、课后总结的过程式思政德育教学过程。课前启发用开课3分钟(每课一小讲)的方式,每节课由1名学生叙述3分钟的择业观,比如最喜爱的工作,或选取面试趣谈或最新时事报道等。这个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表达就业择业观和家国情怀。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积极就业不做啃老族,分析环境因素判断个人发展等正确的择业观。课中体验由教师对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行为引导,培养职业素养、职业认同。课后感悟是通过指定文献阅读、自学与讲解等作业的布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充实教学内容指的是以课程为依托,通过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充实案例和时事信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通过思政教学的实践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同时将课堂延申至课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的思考思辩能力、自我的规划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诚信守法的价值取向,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例如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中,知识讲授是员工应该在对自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认真为自己做职业规划,有规划的人生和无规划的人生过程和结果都大相径庭,人才体现的价值也千差万别。能力培养是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巧。价值引领则体现为: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层面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目标,坚持不懈努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综合素养;在组织层面上通过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为组织创造价值,实现双赢;在社会层面上,个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该把自我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有家国情怀,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一生的责任感与担当。
优化教学方法指的是形成了特色复合型教学模式,一是课堂教学多样化,形成“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师生组成双师教学课堂”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二是形成完整的教学组织流程:开课导学—学习组织建立—自主学习指导—课堂教学流程—因才施引—成效评价;三是有效应用启发式教学,通过不断提问,激起学生兴趣,引发深度思考;用问与答激活课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求证的科学求实精神;通过启发式教学,将课堂由简单的知识传承,向知识传承+能力培养+思维训练相结合的“高阶”教学迈进。
革新教学形式指的是将部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课堂分组讲授,搭建师生双师型课堂。在使用雨课堂预习课件发送功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课前自学,主动收集资料,组内思考讨论,提炼教学内容,准备教学素材,完成课堂师生双师讲授,实现翻转课堂。
革新考核方式指的是以模拟招聘实战演练替代传统纸质卷面期中阶段考核方式。由前期准备、模拟招聘、模拟面试3个环节组成,通过抽取部分学生自由组合建设虚拟公司组织实施招聘(包含拟构企业背景资料、统筹招聘、组织面试、公布录用信息等环节),其余学生应聘的方式实战,对招聘应聘全过程考核评价。模拟招聘实战演练,综合考察了学生对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拟定、招聘广告制作、招聘途径选择、面试现场准备、人员甄选方式组合等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特长,做好职业规划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增强了就业实践的有效性,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现场求职的实况和气氛,从而全方位了解市场,提升自我,更好地自我定位。模拟招聘实战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应聘和就业技巧,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应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模拟招聘实战演练不仅对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检测,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就业观、和谐观,自我规划自我管理意识,爱岗敬业、团队精神、规则意识和大局意识,很好地实践了思政融入教学,服务人才培养。这种特殊的考核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支持,每个学生均认真准备、热情投入、仔细总结,既检验了前半学期学习的效果,又对将来如何提升自我的应聘能力做了计划,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体现了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在期中考试的小组总结中,2个教学班共6个组均不同程度提到:“通过模拟招聘的考核方式,体验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对人员选聘标准的制定实施、面试的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了解了人力资源是组织管理的核心及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帮助组织中的管理者达到用人得当、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以及提高各个部门的效能的目标”“在企业发展中,公平公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总结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本门课程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认识有显著提高。另外,在学期课程质量评价中,本课程的学生网络评课平均得分超过94分,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和好评。
强化课后教师行为示范指的是除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和建立,在课后需要教师以更高的道德行为标准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的作用。教育的职能不仅仅在课堂上,教师本人的品德、综合素养、言行举止也是思政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从教师角色的影响力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价值标准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作用。因此,课程教师需要修炼内功,不仅要专业功底扎实,更要言行一致、德行一致,为学生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
通过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实践,结合课程评价结果,本文发现实施课程思政对于本课程有着3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课前启发、课中体验、课后总结的过程式德育教学过程,创新地将思政微要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围绕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几个环节的管理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有对标行业发展现状和国家发展需要提高自身能力修养的意识和能力。借助“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来进行管理思维改善,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显性技能与隐形素养培养的互通。通过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意识素养,提升未来旅游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眼界、水平、格局与管理效果,使他们能在更高的站位上理解国家政策导向,有大局观和责任感,对人才的选用、培养、考核、激励都能基于理性的人才观,对企业的管理能给予公平公正的价值评价,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推动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实现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全过程思政设计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思维活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备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现实问题作深入、全面的思考;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信息渠道和教师基本一致,在信息资源的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只有跑得快、跑得远、跑得深,才能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思政元素从课程知识中挖掘出来,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和讲授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使用“启发式教学”,通过不断发问、追问来牵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领悟升华要植入的观点、信念。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通过“开课3分钟”初步形成生发性课堂,即由学生的关注点自主生成教学点,课程内容由学生开发,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自发开展体验式教学,尝试建立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的“开课3分钟——每课一小讲” “师生双师型教学课堂”以及“师生辩论——学生挑战教师”几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倒推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习惯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思辩意识和批判思维,思政微要点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讨论、辩论总结形成,而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授灌输——形成了师生协同式教学的“教学共同体”。
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既要严守师德纪律,严把育人关,还要及时根据行业发展、社会进步更新教学内容,不断精进教学技巧,学习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借助“雨课堂” “微助教” “学习通”等平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让课程从本质上更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抬头率”和“专注度”。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的敬业态度对学生而言是另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也是思政建设发挥的“师生双向育人”功能。
课程的全过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对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制度、文化、发展目标要真懂真信,要求任课教师在专业素养、道德品行、价值观体现、言行一致、不断学习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准,始终做学生价值引领的导航员、行为示范的标杆,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为了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师要达到教学理念力求新、教学内容力求实、教学设计力求巧、教学呈现力求美;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对教学内容反复打磨、时时修正;要彰显鲜明的学科特色与适宜的学理深度,教学案例要紧贴前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要精选细编、深挖细品,要有典型性、真实性,利于引导学生,不仅服务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还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因此,全过程思政其实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实际也通过实践体现在了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中,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路径。在专业课程中实施全过程课程思政打破了常见的触点式思政教学方式(即讲到有思政点的案例或教学内容时提一下思政元素)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改革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的全过程思政将课程思政完整化、体系化,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必然趋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让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成为统一发展的整体,能有力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3]。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尝试,有效解决了教学思政两张皮、契合度低、无趣味无吸引力的问题,抓好了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构建“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出了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