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卉,刘振楠,邱 阳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a.双高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b.冶金与矿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2019年国家提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上指导性文件中均强调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深化育人机制改革,以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对高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融合。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有色冶金技术高水平专业群以对接有色冶金产业链为组群逻辑,集合了完整的有色冶金产业链5个专业:有色冶金技术、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金属压力加工、环境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从与云南省区域内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接的角度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有色冶金为主体、智能环保为两翼,机制创新驱动专业升级”的基本育人格局,以提高学生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为国家和云南省的产业升级需求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此背景下,专业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之前,需要真实了解和把握学生学情现状,深入研究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内在、外在动因。这对提高专业自身的内驱力、专业群的融合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我校有色冶金技术专业群5个专业2019级、2020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总人数 1 643 人,其中有色冶金技术专业309人;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173人;金属压力加工185人;环境工程技术216人;电气自动化技术760人,回收问卷 1 007 份,总体参与率为61.3%。剔除无效问卷29份,有效问卷978份,其中有色冶金技术专业303份,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123份,金属压力加工83份,环境工程技术202份,电气自动化技术267份,回收问卷总体有效率为97%。以下统计均以回收有效问卷总数为基数。
在参考史秋衡、史静寰等专家学者的研究理论及学情调查量表中的相关测试条目后,结合我校专业群的实际情况制定调研问卷,内容设计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家庭及校内环境支持、自我价值认知、专业课学习体验、“三教”现状,目的在于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学情中的共性问题,进一步探讨在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发生变革性需求的背景下,“双高院校”如何切实进行专业优势融合。
本调查利用SPSS软件,通过建立影响关系的研究模型,采用频数分析汇总、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变量相关关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现状研究时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针对专业群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兴趣、学习态度等影响因素研究时主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
经过样本测试,本调查采用Cronbach系数对总量表进行组合信度检验,其α系数计算结果为0.773,信度质量良好,说明本问卷设计合理;随后进行大规模调查,回收数据后剔除CITC值<0.2的分析项,保证问卷题项间的良好相关性,再次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计算结果为0.890(表1),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表1 Cronbach信度检验Tab.1 Cronbach reliability test
效度检验采用KMO和Bartlett's球状度检验。KMO(Kaiser-Meyer-Olkin)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其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常用的KMO度量标准为:>0.9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本调查的KMO检验系数为0.912,Bartlett检验对应p值为0.000(表2),说明问卷效度很好、检验显著。
表2 效度检验Tab.2 Validity test
2.1.1 专业选择满意度
从统计数据上看,82%的学生专业选择满意度好,明确所学专业就是自己的选择,其中有色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占比最高,分别为24.8%、22.1%。但是仍然有13.9%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对专业不了解、由父母决定的情况,这导致他们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模糊的状况。
2.1.2 专业课兴趣程度
从统计数据上(图1、2)看, 68.5%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很感兴趣,28.9%的学生基本没兴趣,2.6%的学生一点都不感兴趣,与专业选择满意度数据对比来看,各专业均有部分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不感兴趣,说明各专业在课程开设及实施过程中未能较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1 专业选择满意度现状Fig.1 Status of satisfaction with major selection
图2 专业课兴趣程度现状Fig.2 Current status of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2.1.3 学习态度
从统计数据上看(图3),72.2%的学生学习态度非常端正,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学习主动性要求较高的任务。从高职学生的普遍情况来看,这一占比不算低。但是各专业应更深入地思考从高职类型教育的特征出发,完善和突出发布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性、趣味性、可移植性,以项目、任务或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专业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当然,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不应只此一点。
图3 学习态度现状Fig.3 Current status of learning attitude
2.1.4 “三教”满意度
从统计数据上看(图4),有色冶金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较高。在“教法”方面,有25.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单一或不好,说明教师培训程度不够,部分教师停止自我学习和教学能力提升,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教授方法。这一情况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双高计划”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在“教材”选用方面,17.4%的学生认为部分教材难度过大,说明有一些专业课程无高职学生适用的教材,可从课程设置合理性、教材出版空白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弥补。
a.教师 b.教法 c.教材图4 “三教”满意度现状Fig.4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aterials”satisfaction status
2.1.5 期望学习的内容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新技术应用、专业群跨专业课程学习、X证书内容、岗位实践技能学习等方面的渴望程度较高。
在前述内容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情现状的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主要用于研究定量或定类数据对定量数据是否有影响关系、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
2.2.1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针对模型进行F检验,p<0.05说明模型构建有意义,D-W值为2.014,说明样本数据之间无关联,模型较好。通过各项回归系数B值判断,题项3、4对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学生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影响最大,专业选择满意度次之。建立分析模型时,应考虑到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均为内部推动力,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不同情境下可能相互转化。本文将学习动机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Tab.3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ing motivation
2.2.2 影响学生专业课兴趣的因素
F检验p<0.05,VIF<5,D-W=2.065。各项回归系数B值表明:题项3、7、10、12、16对学生的专业课程感兴趣程度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专业选择满意度、学生学习态度、专业课教师的教法、校园学习环境、家庭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支持度。教师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评价客观性、教材选用合理性不会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关系,如表4所示。
表4 专业课兴趣影响因素分析Tab.4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2.2.3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
F检验p<0.05,VIF<5,D-W=1.969。各项回归系数B值表明:题项13、14、20均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最大,教师评价客观性次之,周围同学的影响相对靠后,如表5所示。
表5 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因素分析Tab.5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有色冶金技术专业群各专业学生在学情表现上趋同,说明在“双高计划”建设中,以高水平专业群为立足点探索学生专业学习规律、人才培养、“三教”改革等具体问题具有合理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1)学校需要深耕校园文化,坚持培养“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和基础地位,加强教职工综合素质培养,使无论处于何种岗位的教职工都能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从日常生活的思想引导、校园活动、学习过程体验等方方面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得到自我价值肯定,提高自我认知,以充分发挥学校育人、育才的功能。
2)各专业应重视学生的专业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学术讲座、专业社团、学生学习型团体、教师工作室等多种渠道带领学生完成专题任务,深入了解专业,通过积极参与学习任务提高专业认同感。
3)专业群应建立群内联动反馈调整机制,加强群课程体系的构建,结合专业特点,融合多专业知识,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切实为专业群学生提供较为广泛的可选择课程面;通过“岗课赛证”内容互融,形成以专业群为基础的具有专业特征的柔性课程体系,扩大专业群学生学习领域范围;重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课时和质量,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内生动力的提高。
4)学校应以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为本,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使用多元化手段教学,创造多维学习体验,充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组建教师创新团队,加强对教师多维度、跨专业知识的培训,大力开发专业交叉融合实践项目,全面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5)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客观评价中充分学习,增强学习信念、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持续进行学习满意度、学习需求、专业教学水平的监测,为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指导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