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机遇、价值与路径选择

2022-03-08 08:59汤文华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农业

○汤文华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显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实现我国现代化意义重大。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因为人才是第一资源。可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表现之一,就是乡村人才匮乏,农村的人才外流,外面的人才不来。如果没有各类乡村人才,乡村振兴将无从谈起。因为人才兴则百业兴,只有涌现大量的乡村人才,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因此,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为了因应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和更加有效的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培养乡村生产经营人才、乡村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可以说,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是当前乡村振兴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培养乡村人才的历史任务中,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具有高度的契合度。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所需的各类乡村人才。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人才时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农村职业学校主要分布于县乡镇农村地区,与农业农村具有地域近缘关系,能够直接感知农业农村发展变化。二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为“农”育才,农业职业教育的“根”在农村,在于为“农”服务,是农业特色职业教育。三是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的主要平台,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1]同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建设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发挥好‘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等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2]近期出台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提出要“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3]。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在乡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创新发展机遇期,在乡村人才培育中将大有可为。

二、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价值

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大力培养乡村人才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扩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经济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促进生产要素升级,其中就包括投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4]。当前,中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领域也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必须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农业生产要素升级,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生产要素中,人才是最具积极性的要素,因为人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效应[5]。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农业人才对农业发展同样具有边际报酬递增效应。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可以形塑新的农业“生产函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如图1所示,若社会生产两种农产品,农产品A和农产品B,农业生产投入高素质人才,结果引致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由PPF1向PPF2移动,此时,农产品产出提高。显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并向农业领域输送大量乡村人才,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图1 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通过培养乡村人才,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和乡村产业兴旺

当前,我国农业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首先,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一方面,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规模化、绿色化经营日益扩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融合,逐步向数字农业发展转型。其次,我国农村经济纵向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纵向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提升。在此情形下,为了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乡村人才,通过乡村人才广泛的创新创业,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大批乡村创新创业人才:一是为农村培养农民企业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办人、农民合作社领办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人才,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人才的创新创业,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电商人才、农村法务人才、农村国贸人才、农村经纪人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人才,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助推农村产业兴旺。

(三)提振农村消费市场,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农村消费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购买力不强,农村消费偏弱,这显然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要扭转这一不利因素,可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如前文所述,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掀起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兴旺,农民就业增加收入增长,从而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农业职业教育持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说,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农民收入不高,主要是因为农民的就业能力不强。今天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早已不是传统“经验式”农业经营状况所可比拟的,即使是在农业领域就业,农业岗位也逐步“技术化”。因此,农民要获得较高收入,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相应素质。所以,提振农村消费市场必须提高农民收入和购买力,促进农民就业。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农民高质量就业。通过人才培养和农民素质提升,最终提振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四)通过培养乡村人才,有效供给乡村公共服务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尤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补短板、强弱项,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建设。其中之一就是有效供给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要供给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和农村治理服务,切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培养乡村生产经营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比如,大量培养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文化人才、“一懂二爱”乡村治理服务人才等。通过培养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实现农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通过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促进农村文化繁荣;通过培养“一懂二爱”农村基层工作队伍,推进乡村治理。总之,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大量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文化人才和农村基层工作人才,有效促进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农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行业收入低,农业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人们从事什么职业,往往与此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收入密切相关。而这一现象又会影响人们对不同类型教育的选择,不同类型的教育,其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于“农”,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于农业行业。可是在实践中,农业行业的收入相对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农林牧渔业为53819元,在19个行业中倒数第二,而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为201506元,后者是前者的3.74倍;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农林牧渔业为41442元,在19个行业中倒数第一,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为114618元,后者是前者的2.77倍。2020年,城镇私营和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农林牧渔业在19个行业中都是倒数。显然,这种低收入状况降低了人们就业于农业行业的意愿,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正面评价,农业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农业职业教育办学适应性不强,乡村人才培养供需失衡

2022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特色性和适应性,没有很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越发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乡村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既要懂农业农村,又要具备一定的财富创造、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和品牌运营等素质[7]。然而,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交通运输类、装备制造类、新闻传播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旅游类等专业人才,而培养农林牧渔类农业专业人才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农林牧渔类专业学生培养融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等现代生产经营元素不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对人才的新要求。显然,这种人才培养状况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乡村人才供需失衡。

(三)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乡村人才首先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性和职业性特征明显,其核心在于乡村人才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强。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提高的学生实践能力与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佳。一是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与乡村产业发展脱节,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双师型”教师不足。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队伍偏老龄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匮乏、教学与实践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突出[8]。三是实践教学软硬件设备缺乏。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资源等都较为老旧,数量不足,实训实习基地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四是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这些制约因素阻碍了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影响。

(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尽管国家层面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对于乡村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不够,对农村职业教育投资的意愿不强。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例,根据2018年全国31省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为7184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为2463亿元,后者只占前者经费投入的34.28%,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农村职业中学经费为103.45亿元,其中占比不足5%。再以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为例,2020年,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为18671.83元,比上年增长4.77%;而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为17446.93元,只比上年增长0.95%。显然,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增长缓慢。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薄弱,农村职业教育很难承担起新时期培养乡村人才的历史重任。新的《职业教育法》已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专辟1章就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予以规定,地方政府未来应该根据新的《职业教育法》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切实落实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

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一)发展特色农产业,提高农业行业收入待遇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行业的工资待遇较低。为了提高从事农业行业人们的工资待遇,就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特色农产业。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具个性化色彩,人们更加追求时尚、健康、质量、安全的消费品。就农产品而言,安全、绿色、生态高品质的农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所以,发展特色农产业,为市场提供安全、绿色、生态高品质的农产品,是提高农业行业工资待遇的根本举措。一是树立发展特色农产业的理念。特色农产业的首要特征是独特性,其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其新颖性与稀缺性强,市场销售好,价格高。其次,其附加值高。发展特色农产业需要农业科技作支撑,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高。最后,特色农产品绿色、安全、生态。特色农产品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符合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二是政府做好特色农产业发展规划。要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布局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地方政府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人才等因素发展区域特色农产业,打造区域品牌。同时,构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链,通过产业带布局和产业链构建,促进特色农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强化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首先,注重农业科技投入、研发与应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促进政府、农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其次,重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建立专门运作经费,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最后,发展数字农业技术,构建农业大数据和农业物联网,推进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二)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这一状况对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助推乡村振兴。一是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学定位。农业职业教育的“根”在农村,需为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人才。办学定位需明确,不能办成“普教”或“普职”,否则办学无特色,违背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服务的初心、使命。二是重点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数字农业方兴未艾。同时,城乡融合发展迅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升级明显加快。这要求乡村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着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三是整合农村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和“非农”专业。鉴于目前农村职业学校“非农”专业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继续办好原有农学专业并与时俱进,增强农学专业的时代适应性。另一方面,对于“非农”专业,如果就业市场不佳,可以考虑停办。对于有就业市场的“非农”专业,可以考虑与农学专业逐步融合发展,以衔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找准二者之间的融合点,重构农学专业与“非农”专业平衡发展新格局。通过重构农业职业学校专业平衡发展新格局,提高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三)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升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应规划落实重点环节。一是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撤并过时专业,数字化改造传统涉农专业,设置新专业,以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二是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减少理论课时,相应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实训实习,扭转“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倾向。其次,优化教材编写审定。教材编写应坚持市场需求性、时效性和地域性。邀请行业人士、农业专家等共同参与教材编写,推进跨界合作。最后,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和水平。加强体验式教学,如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等。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育共享师资。强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企业顶岗实践等,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四)落实政府支持政策,促进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必须落实职业教育支持政策,核心在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必须到位。首先,地方政府应树立“教育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积极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其次,落实新的《职业教育法》,研究出台一部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促进法》,以专门法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再次,建立以省级财政统筹为主的经费投入机制,并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建立省级统筹和专项基金,确保农业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构筑农业职业教育政府经费投入长效机制。最后,引导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办农业职业教育,支持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学(PPP)。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资模式,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相互购买或共享管理服务、教学资源以及科研成果,举办混合所有制的职业院校。”[9]随后出现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办学,但社会资本主要投资于“回本快”“赚钱快”的职业教育,很少进入农业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对此,政府可以给予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使用倾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农业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