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2022-03-08 04:23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3期
关键词:临空经济区机场

陈 卓

1993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由此拉开了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序幕,这一年,也被业界称为中国临空经济的发展元年。以机场为依托的临空经济,因其具有项目品质优、产业关联强、经济贡献大等特点,被称为“黄金产业” “第五冲击波”,正逐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各地已设立临空经济区87个,其中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7个。因此,对临空经济开展深入研究,总结临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模式,探寻推动临空经济快速发展的科学路径,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中国临空经济研究现状

通过对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主题为“临空经济”或“空港经济”或“航空港经济”或“航空经济”,文献类型为 “期刊”,检索日期为2021年10月6日,其他参数设置为默认,检索共获得文献1822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222篇,分年度文献量见表1。

表1 临空经济领域分年度文献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临空经济领域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1995年,上海市长宁区副区长潘介生在《长宁区区属经济增长方式思考》一文中,提出要发展临空经济,要使临空经济综合开发区的设施建设在九五期间初具规模①。临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开始受到关注,但中国临空经济的实践研究要早于理论研究,1995—2005年间,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文献仅30篇。2006年开始,临空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也逐渐展开,2006—2012年间,共发表文献387篇,每年43—76篇不等。2013年3月,全国第一个临空经济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获批,由此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文献数量也呈现大幅上升趋势。2013—2020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346篇,年均发表168篇。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国内临空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主题:临空经济、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临空经济区,主要研究者有中国民航大学曹允春等、大庆示范学院张凤岩等、郑州大学汤凯。曹允春是我国临空经济理论的首创者,1999年发表的论文《论临空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国第一次阐述了临空经济,发表相关文献23篇,主要研究内容涵盖临空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演进机制等方面。张凤岩等主要是针对黑龙江省大庆市临空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汤凯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上。

二、临空经济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产生的机理分析

(一)临空经济相关概念

关于临空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第一类,临空经济是一个区域概念。曹允春等认为临空经济区是指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在航空港周围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 形成了具备多功能的经济区域②。黄庭满认为临空经济泛指航空港所在地的区域经济,以航空运输作为物流和客流基础,促使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等要素在机场周围聚集③。曹江涛等指出临空经济是依托国际大机场的物流和人流而发展起来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所形成的这种临空经济区一般来说是独立于市区的④。

第二类,临空经济是一个产业概念,即临空产业。李健认为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的核心,一般是指其自身发展与机场和航空运输产业紧密相连的产业⑤。沈露莹指出临空经济是以机场为载体, 以航空运输为核心,衍生出来的直接为航空运输服务及与航空运输相关的产业集合体, 主要由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组成⑥。李宏斌认为临空经济应该是民航运输业、民航保障业、航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航空旅游业、通用航空业、航天产业等行业和产业的集合⑦。

第三类,临空经济是一个经济概念。祝平衡等认为临空经济具有三大显著特性,包括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和市场速达性⑧。张军扩等指出临空经济是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依托于大型机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其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由直接服务及依托于航空运输业的相关产业和具有明显航空枢纽指向性的有关产业组成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体系,是产业结构演变和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产物⑨。曹允春认为临空经济是依托机场设施资源,通过航空运输行为或航空制造活动,利用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以机场为中心形成一系列与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⑩。

(二)临空经济产生机理

孙波等指出临空经济的产生和演进是在机场、空港区和腹地经济三者互动的自组织机制中实现的。机场的存在为临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潜在的可能性,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区位偏好的变化是临空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同时,腹地经济的经济支撑也是临空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⑪。曹允春等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FE模型分析临空经济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临空经济发生和发展的起点基于机场,临空经济活动有围绕机场发展而逐步加强的趋势,并且临空经济对机场的发展有反馈作用,在这些作用下,该区域逐渐成为核心,而其他区域逐渐沦为外围。练振中等分别从产业层面和空间层面分析临空经济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基于时间的竞争和柔性化生产方式是临空经济形成的产业方面原因,资源禀赋和外部规模经济是临空经济形成的空间方面原因⑫。陈亚芹指出临空经济由临空指向性产业组成,而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现代园艺等产业特点独具,导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以及人口向机场周围聚集,影响临空经济形成。同时,临空经济必须落实到具体空间区域,机场周边空间特点也是影响临空经济形成的重要因素⑬。刘昆根据新经济地理学对云南昆明临空经济的形成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昆明机场作为空港经济区即临空经济的核心吸引点,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能够增加区域中心的流动性,以此达到产业聚集的效应⑭。

三、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为加快推进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对国内外典型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以期为国内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成熟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国内专家学者关于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总结国内外成熟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经验。肖李春指出临空经济区因所处的地理条件和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所选择的发展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航空城模式,代表性临空经济区有日本中古机场城和香港航空城。二是机场自由区模式,其中以迪拜自由贸易区和韩国仁川自由贸易区最具代表性。三是机场物流园区模式,如成田机场复合物流基地。四是机场商务区模式,比如阿姆斯特丹的机场商务区。五是机场工业园模式。我国临空经济区主要是采用第五种模式⑮。杨友孝等通过对爱尔兰香农、美国丹佛、香港赤腊角、荷兰史基浦等国际大型空港及其周边临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提出临空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跳跃式、更新式和大型航空城等四种发展模式⑯。周少华等分别从产业发展角度、空间布局角度、扩展方式角度和主导形式角度,对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⑰。

(二)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我国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专家学者对于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总结既有经验,而更多的是结合地方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契合自身客观条件又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曹允春针对青岛临空经济区存在的机场规模不足、临空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零散等问题,提出青岛应该采取在紧邻机场区发展航空核心产业、在机场相邻区发展航空关联产业、在外围辐射区发展航空引致产业的模式⑱。吴国飞等基于广州临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广州应该采取以航空公司为主导的“一园三区”模式,以白云机场空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区、总部商务区和休闲保障区⑲。何伟通过对比分析新加坡樟宜机场、仁川航空城和法兰克福临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特点,为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策略⑳。艾美芳等通过总结分析发达地区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河北应该采取“新区空港化,港城协同化”的模式发展临空经济㉑。井辉对世界主要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郑州航空港的发展应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圈层”发展模式㉒。赵冰等则创新性地通过建立港—产—城理论体系分析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单一驱动、融合驱动和一体化驱动三种,这也是临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㉓。李晓伊运用区域经济增长级理论, 基于海南省临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提出了海南临空经济区应按照“一带、双核心、三位一体、四元港”的思路,构建双核心多层次圈层的发展模式㉔。刘晓亮等认为当前世界上比较典型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航空制造型、航空物流型、交通枢纽型、商务贸易型以及居住休闲型五种,通过比较分析,商务贸易型是石家庄临空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㉕。

四、中国临空经济发展对策

为提升临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入手,包括临空经济产业发展研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研究、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交互关系研究、临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等方面,以期通过制定合理化政策加快推进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

(一)临空经济产业发展

朱有志结合湖南临空经济的战略定位,指出湖南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应是六大产业:航空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临空装备制造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现代服务业㉖。高传华指出“十三五”时期,郑州航空港应加快临空型主导产业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其三大临空型主导产业应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存量调整,增量布局;链式发展,片区联动;量质齐升,协同周边”为发展思路。具体对策为: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支撑条件;建设要素平台,加大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细化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㉗。刘莉雪等指出受机场极化作用和区域经济支撑作用的影响,临空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临空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产业布局的要求不尽相同。郑州作为中部经济区中心城市,从航空运输吞吐量和产业结构两方面来看,郑州正处于临空经济成长期阶段,临空产业布局应以高科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㉘。石学刚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基于临空经济与自贸区融合发展的视角,提出空港型自贸区应构造多元产业发展格局。首先,依托航空机场聚集的客流、货流和信息流,打造以临空产业为核心的枢纽经济产业体系;其次,利用产业转移机遇发展临空关联性产业;再次,实施多层次、宽领域、高格局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最后,对区内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差异化对待㉙。

(二)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周先毅从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城市动力、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治理、城市民生等7个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具体对策㉚。韩轶从5个方面谋划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培育高质量发展产业优势;打好城建攻坚战、彰显空港美,建设高质量发展公园城市;深入拓展大通道、推进大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主动回应新期盼、提升获得感,增进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自觉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培育高质量发展干部队伍㉛。应耀翔就如何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提出了思路:坚持统筹布局、突出特色、生态环保的原则,准确划定空间范围,以南宁国际机场为核心打造四大产业组团,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打造临空高端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生态智慧空港区和建设对外开放引领区㉜。孙沂汀通过对日本三大机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成功经验:科学统筹,明确分工,产业结构要突出临空指向性;有进有退,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和浪费;走绿色环保道路,依托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绿色”临空经济区,为更好地推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㉝。张雪峰基于对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不足的分析,结合国家发改委对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五个着力”建设要求,提出加快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健全治理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全方位”空间布局;完善交通体系,依托海港优势,释放“海陆空”叠加效应;立足产业优势,聚焦数字经济,构建 “临空+”产业体系;建设智慧空港,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深化区域协作,打造开放平台,推进“一揽子”扶持政策㉞。

(三)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交互关系

关于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马晓科指出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增强了区域经济的“输出基础”;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㉟。王全良研究发现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较小,且不同级别的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同,中心型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大,骨感型临空经济区的影响相对较弱,而起步型临空经济区的影响不明显㊱。汤凯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发展临空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重构效应,能够显著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服务业发展,但对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并不显著,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重构效应越明显㊲。高友才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东部地区由于市场环境、人才优势等明显,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机场发展水平等因素,临空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扶持㊳。同时,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也会产生影响,曹允春指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前提,机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临空经济区机场繁荣度、临空经济产业高效度、空港社会和谐度㊴。王全良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机场业务量影响十分明显,起到支撑作用。魏贝以郑州航空港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确实对于临空经济的发展及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区域经济有时候也会制约临空经济的发展㊵。

(四)临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李晖在总结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分析湖南临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湖南临空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及战略重点进行合理构建,以期促进湖南临空经济跨越发展㊶。王旭升等以郑州航空都市区为例,从战略定位、空间模式、产业体系、交通组织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探讨航空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并提出了4条措施:合理安排开发时序、综合运用多种开发模式、创新土地管理和开发政策、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为郑州航空都市区和我国其他地区航空都市区的建设提供参考㊷。郝睿结合太原市临空经济产业现状和太原发展临空经济区的现实条件,科学规划出太原临空经济区产业发展思路,并提出3条具体建议: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二是要强化要素配置。三是完善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㊸。张振国根据郑州航空港区的特点与发展现状,提出以下郑州临空经济发展战略:完善郑州航空港区自身的空间布局与发展框架;将临空经济区进行不同功能的战略空间划分;完善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㊹。

(五)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

汪萌萌以郑州航空港为例,提出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做好6个方面:完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大力发展航空经济、创新国际贸易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交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㊺。张慧文提出2条推动西安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一是试点第七航权+中途分程权,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二是推行临空企业入区的准入制度,打造高质量的临空产业集群㊻。徐东洋等构建了临空经济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提出河南省不仅要大力投资空港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还应重点关注航空物流人才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群。同时还应重视“港产城”的联动效应,并切实保证联动发展的科学性,从而推动临空经济更好地长久发展㊼。

五、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临空经济研究取得的成就

第一,研究不断丰富成熟。我国临空经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临空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关于临空经济的相关研究发展十分迅速,不仅表现在文献数量的提升上,还体现在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质量的不断提高上。研究内容从最初的内涵研究不断扩展到动力机制、演进历程、发展模式、交互关系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研究方法从最开始的理论研究、经验总结不断深入到案例解剖、政策分析和实证研究等等,研究成果核心文献数量也不断攀升。

第二,研究尚不够广泛深入。一是对中小城市临空经济发展研究不足。现有关于临空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即区域经济发达、机场业务量高、航班衔接能力强、航班结构合理的大型枢纽机场及其所在的大中型城市。但目前,很多支线机场所在的中小城市地区已经设立临空经济区,并将发展临空经济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这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旅客货邮业务量、机场建设规模及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大中型城市,在这样的限制条件下,中小城市如何发展临空经济,如何利用好临空经济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二是实证研究不足。现有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不论是内涵的界定、动力机制的分析、发展模式的归纳总结和创新性发展,还是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交互关系的研究更多的还是从理论研究和案例解剖的角度开展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缺乏实证分析和数据支撑。

(二)研究展望

第一,研究范围向中小城市、支线机场等区域延伸。因临空经济被誉为“黄金产业”,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机场开始重视并着手发展临空经济,包括很多中小城市和支线机场。在基础条件薄弱的条件下,中小城市和支线机场如何破解现实瓶颈,与大型城市和枢纽机场实现错位发展,分享临空经济的红利,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第二,研究方法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通过深入开展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临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科学评估临空经济发展水平,准确测算临空经济发展指数,合理量化临空经济区的综合影响,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深入分析我国临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第三,研究角度向多学科综合性视角扩展。临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发展临空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因此,在单一的区域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可能还需要通过运用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等多种方法和视角对临空经济进行综合性研究。

注释:

①潘介生: 《长宁区区属经济增长方式思考》, 《上海综合经济》1995年第8期。

②曹允春等: 《谈临空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③黄庭满: 《“临空经济”将成新的增长点》, 《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7期。

④曹江涛: 《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李健: 《临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与对策建议》,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9期。

⑥沈露莹: 《世界空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3期。

⑦李宏斌: 《试论航空经济的概念与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⑧祝平衡等: 《发展临空经济的充要条件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⑨张军扩等: 《临空经济的内涵及发展中国临空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2月6日。

⑩曹允春等: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临空经济形成分析》,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2期。

⑪孙波等: 《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 《理论探讨》2006年第6期。

⑫练振中等: 《临空经济形成机理的经济学阐释》,《经济师》2010年第12期。

⑬陈亚芹: 《再议临空经济“双层面”形成机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9期。

⑭刘昆: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云南昆明临空经济形成分析》, 《现代商业》2020年第14期。

⑮肖李春: 《临空经济区发展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⑯杨友孝等: 《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政府职能探讨——以国际成功空港为例》, 《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10期。

⑰周少华等: 《临空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第11期。

⑱曹允春等: 《青岛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8期。

⑲吴国飞等: 《广州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和具体思路研究》, 《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第12期。

⑳和伟: 《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商业时代》2014年第20期。

㉑艾美芳等: 《临空经济:发达地区经验与河北发展路径选择》, 《河北学刊》2015年第5期。

㉒井辉: 《空港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国际经验及对郑州空港经济区的启示》, 《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2期。

㉓赵冰等: 《港—产—城视角下临空经济的新模式》, 《开放导报》2016年第2期。

㉔李晓伊: 《海南双核心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和具体思路研究》, 《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13期。

㉕刘晓亮等: 《 “一带一路”背景下石家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经济论坛》2020年第10期。

㉖朱有志等: 《湖南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为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㉗高传华: 《航空港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经济纵横》2015年第7期。

㉘刘莉雪等: 《临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产业布局:以郑州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㉙石学刚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空港型自贸区的发展机理与建设路径》, 《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15期。

㉚周先毅: 《加快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先锋》2017年第2期。

㉛韩轶: 《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先锋》2018年第9期。

㉜应耀翔: 《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基本思路研究》, 《市场论坛》2018年第3期。

㉝孙沂汀: 《日本机场的发展经验及其对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的启示》,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㉞张雪峰: 《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研究》,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0年第12期。

㉟马晓科: 《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以郑州航空港为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7期。

㊱王全良: 《基于动态空间模型的中国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地理研究》2017年第11期。

㊲汤凯: 《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重构效应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7期。

㊳高友才等: 《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经济经纬》2020年第4期。

㊴曹允春: 《临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模式及演进机制分析》, 《城市观察》2013年第2期。

㊵魏贝: 《区域经济因素对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0期。

㊶李晖: 《湖南临空经济科学跨越的战略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㊷王旭升等: 《郑州航空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6期。

㊸郝睿: 《太原临空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山西科技》2019年第1期。

㊹张振国: 《郑州临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年第7期。

㊺汪萌萌: 《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创新科技》2018年第8期。

㊻张慧文: 《西安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4期。

㊼徐东洋等: 《临空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及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创新科技》202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临空经济区机场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袁奇峰 空铁上的广州都市圈,花都临空经济红利空间巨大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用于机场驱鸟的扑翼无人机
航Sir带你逛机场——东京国际机场
临空高速目标多传感器自主协同资源调度算法
探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新机场与城市未来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