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大博弈”视角下英俄的中亚政策及对阿富汗的争夺

2022-02-02 15:49折袆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3期
关键词:希瓦汗国沙俄

折袆

学术界对于“中亚”范围的界定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说,狭义的中亚即指当代中亚五国,本文研究的中亚范围主要是指广义层面的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亚涵盖的区域,涉及奥斯曼帝国、波斯、阿富汗、浩罕、希瓦、布哈拉以及中国新疆等地区。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阿富汗及“大博弈”背景下英俄两国对阿富汗争夺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①,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英俄亚洲“大博弈”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结束于“一战”的爆发。②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英俄两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19世纪下半叶双方开始了全面的对抗,并将博弈的焦点集中在阿富汗。

一、沙俄在中亚的扩张

争霸世界是沙俄的一贯政策,为历代沙皇所奉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中亚地处战略要冲,是沙俄入侵印度的必经之路。征服中亚是沙俄的既定扩张政策,同时也是其称霸欧亚乃至世界战略计划的关键一环。为服务于军事征服,17世纪沙俄对中亚地区进行所谓的“科学考察”,并于18世纪初即开始向中亚地区扩张,1717年彼得大帝曾派遣一支远征军企图征服希瓦,但这次尝试其结果失败了。③1735年沙俄在乌拉尔河上建造了一系列堡垒作为观察站,随着沙俄防御工事附近哥萨克定居点的增多,不断涌入的哥萨克群体成为沙俄向东部扩张的先锋队。④与此同时,沙俄与中亚各汗国的商业贸易活动主要用于收集情报,并加强沙俄在这一区域的政治影响力。奥斯曼帝国和伊朗萨法维王朝的衰落,也为沙俄的扩张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从17世纪末起,沙俄经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扩张成为欧洲强国,而18世纪的俄土战争以及对波兰的多次瓜分,促使沙俄的领土面积进一步扩大。早在凯瑟琳皇帝统治时期,沙俄就开始考虑穿过中亚地区入侵印度的计划,但由于1789年的法国革命以及拿破仑的崛起再一次将世界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法国,因此这一计划被暂时搁置。这一时期沙俄主要忙于侵略波斯和在哈萨克草原的推进,在中亚的扩张主要集中于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草原地区,对中亚尚未进行大规模入侵。⑤

进入19世纪,沙俄和英国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从近东延伸到远东,这一时期沙俄再次加强了其对中亚地区的扩张,并开始实施更加主动积极的中亚政策。已经成为沙俄藩属的格鲁吉亚在1801年至1810年之间逐渐正式并入沙皇俄国,在1820年之后北阿塞拜疆、贝萨拉比亚和东亚美尼亚地区也相继被沙俄占领,与此同时沙俄在莫斯科外交部下设机构,专门负责处理中亚事务。⑥沙俄兼并哈萨克草原之后,从锡尔河以北开始了对中亚南部地区的征服。1839年至1842年第一次英阿战争之后,沙俄在咸海东部的锡尔河北岸建立了重要的据点,从而为沙俄在中亚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步入19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势力向全世界扩张。然而,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罗曼诺夫王朝的威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沙俄失去了争夺近东的主动权,其在巴尔干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特别是黑海条款使得该水域非军事化,严重限制了沙俄在其西南边境的行动自由。⑦为了挽回战略劣势并恢复军事声望,沙俄加快了征服中亚的步伐,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沙俄逐渐向浩罕、布哈拉以及希瓦三国推进。新浩罕线的形成和沙俄对塔什干的征服,使得沙俄军队能够就地补充给养,实现了以战养战,也为沙俄征服中亚三汗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面对沙俄的步步紧逼,以布哈拉埃米尔穆扎法尔为核心,布哈拉、浩罕和希瓦三个汗国结成联盟,并宣传发动“圣战”共同抵御沙俄的入侵。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浩罕国内发生分裂,与此同时三汗国结成的联盟内部也矛盾不断,这给了沙俄可趁之机。1866年,沙俄以布哈拉汗国干涉浩罕事务为借口发动战争,并于1868年攻占撒马尔罕,布哈拉汗国逐步沦为沙俄的殖民地。为加快对希瓦的征服,1873年由考夫曼任总指挥,沙俄军队兵分四路向希瓦汗国进军。希瓦人民虽奋力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希瓦城于当年6月陷落。沙俄利用浩罕国内爆发起义,政局不稳之际,又于1876年吞并浩罕汗国。⑧由此,沙俄以极小的代价,迅速而轻松地使得布哈拉、希瓦、浩罕三国都沦为了沙俄的保护国。特别是浩罕汗国被征服,标志着沙俄对中亚腹地的征服目标基本完成。

二、英国的中亚政策

印英普拉西之战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鉴于印度拥有广阔的领土以及丰富的物产和人口资源,其在英国殖民体系中的重要性愈发增加,并且成为英国在整个亚洲和东非的“堡垒”,同时英国也将印度作为其进一步进行殖民扩张的跳板。进入19世纪,随着英国在印度的控制范围不断北扩,至1835年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西北边界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分支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以西。⑨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仍不稳固,特别是随着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来袭,印度民族大起义让英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为维护殖民地利益,同时也为进一步扩张,英国制定了向中亚进军的外交政策。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亚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政治颠覆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为之后的直接兼并做好准备。在中亚地区,沙俄是英国所要面对的头号劲敌,英国政府认为必须遏制沙俄在中亚的扩张,否则沙俄将一步步把波斯、阿富汗纳入其势力范围,那么印度无疑将是下一个陷落的目标。为保障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英国中亚政策的核心即建立边境安全体系,限制沙俄在中亚地区的扩张。英俄中亚博弈初期,沙俄方面受国力制约,起初并未全面染指中亚。对于英国而言,这一时期由于中亚诸汗国相对羸弱更无法对印度构成直接威胁,同时出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考虑,当时英国自由党政府制定了以军事力量为辅助,武力征服与印度接壤的小国,严控印度各土邦并阻断其与中亚地区的联系,同时对于沙俄对中亚三汗国的入侵不过多加以干涉,不与沙俄进行直接的冲突对抗,优先采取外交谈判、经济封锁等手段在中亚地区对沙俄进行遏制的相对保守的中亚政策,即所谓的“精明无为”的外交方针。⑩基于这一外交政策的基调,这一时期实际上英国默许了沙俄在中亚的扩张。

鉴于阿富汗地处中亚南部,是印度的西大门,同时阿富汗紧挨着西北部山脉,也是中亚政治的关键点,且阿富汗紧邻中亚极易受到沙俄的影响,由于控制阿富汗对英国保障印度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沙俄在阿富汗的一举一动英国都极为警惕。对于英国而言,强化对阿富汗的控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通过武力展示其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进行恫吓,另一种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逐渐对阿富汗政治施加影响。英国试图快速占领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的失败迫使英国政府调整方针,放弃激进的高压政策,决定以和平渗透的方式控制阿富汗。英国向印度各土邦、中亚各汗国及阿富汗地区派遣了大量军事人员,在监视各土邦王公贵族一举一动的同时,旨在煽动中亚地区的反俄情绪,竭力说服当地部落酋长结成反对沙俄的武装联盟。这一时期英国实施的“精明无为”政策与当时英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密不可分。首先,这一阶段英国本身正由区域性帝国向世界帝国转变,保持欧洲均势现状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⑪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表面上欧洲又恢复了原本的均势体系。然而,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使沙俄在欧洲的影响力激增,这再次迫使一直极力维护欧洲均势的英国将其战略重心转移至欧洲事务和近东问题上。⑫基于欧洲均势的考量,虽然英俄两国在中亚有着激烈的对抗,但是英国企图依靠沙俄牵制欧洲大陆的其他强国,因此英国政府不愿过分削弱沙俄的实力。⑬至此,英国政府所执行的“精明无为”政策达到了顶峰。

三、英俄对阿富汗的争夺

随着19世纪中期的不断扩张,使得沙俄在中亚地区的影响范围更加接近英国统治下的印度。特别是在沙俄占领中亚三汗国后,其势力己直逼阿富汗,对英属印度虎视眈眈。这一时期沙俄可以通过两条路线袭击印度。第一条是较为直接的路线,从位于乌拉尔河上游的沙俄奥伦堡基地向南行进,并通过由希瓦和布哈拉汗国占据的奥克斯山谷。⑭英属印度当局一直担心沙俄从此方向前进,然而虽然布哈拉与阿富汗连接,但是实际上这条线路沙漠与岩石遍布,不适合行军。第二条是一种间接路径,由于沙俄在波斯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可以通过煽动波斯向阿富汗推进,同样能够帮助沙俄在对英属印度的进攻中处于有利位置。为进一步强化其对于英属印度的威慑力,沙俄将其进攻印度的大本营从奥伦堡移至中亚的塔什干,并制定了以军事手段为辅,优先通过外交途径拉拢阿富汗以对抗英国的计划。⑮虽然当时英国领导人将阿富汗视为“大英帝国在东方地区的阿基里斯之踵”⑯,但英国国内特别是自由党人士普遍相信沙俄置将其利益范围于阿富汗之外的保证,甚至有人将沙俄吞并中亚汗国视为一种传播“文明”的使命,只要英属印度本身并未受到威胁,阿富汗即可保留为缓冲国。然而随着沙俄军队持续向阿富汗方向前进,1873年自由党政府不得不向沙俄提议双方划定阿富汗北部边境,通过协定沙俄承认阿富汗不在其势力范围内,这对于英国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安慰,因为阿富汗的独立对于英属印度的安全乃至亚洲的稳定至关重要。⑰虽然两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但由于协议本身含糊不清,始终无法有力限制沙俄的扩张。

由于印度殖民地毗邻阿富汗易受沙俄进攻,属英印防卫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英国认为如果阿富汗受到俄军进攻,将严重威胁印度殖民地安全。而此时,随着沙俄的竭力拉拢,阿富汗埃米尔对英国的强硬态度进一步强化,甚至鼓动印度人民发起反对英国统治的圣战,这引起英国政府和英印当局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阿富汗完全倒向沙俄,英国政府遣使与阿富汗举行谈判,但遭到拒绝。在这种情况下,1878年11月21日英国随即向阿富汗宣战,发动了第二次英阿战争。英军兵分三路侵入阿富汗,并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英国对阿富汗进行的武装干涉,遭到沙俄的强烈反对。为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造成英俄之间的直接对抗,两国同意就英阿战事举行紧急谈判。 《甘马克条约》的签订意味着阿富汗自此成为英国的附庸,彻底丧失了其领土和外交主权。沙俄对此提出抗议,并要求获得领土补偿。⑱同时条约的签订也引起阿富汗人的普遍不满,迫于形势压力,英国另立从沙俄流亡回来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为汗,以确保英对阿富汗的有效控制。然而,第二次英阿战争却直接导致了英国保守党政府下台。1880年4月,英国自由党再次上台执政。1884年地缘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的梅尔夫绿洲陷落,1885年沙俄占领了被普遍认为是阿富汗领土的彭狄绿洲,进而由此引发了彭狄危机。为阻止沙俄继续推进,限制沙俄向阿富汗方向的持续扩张,英国主张划定阿俄边界,彭狄危机以其中立化和阿俄边界初步议定书签订而结束。为解决阿富汗东部地区的边界问题,1895年英俄抛开最重要的当事国——中国和阿富汗,擅自以帕米尔高原为核心的阿富汗东部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并签署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至此,沙俄帝国完成了对中亚的吞并,英俄两国围绕阿富汗的争夺也暂时告一段落。

结语

实际上沙俄对于中亚的扩张政策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的考量:一方面沙俄试图牵制英国的军事力量,希望以此增加谈判的外交筹码。沙俄征服中亚及向阿富汗进军的政策都是作为其解决巴尔干地区东方问题的策略,入侵印度的计划将能够影响英国在近东的政策。另一方面,沙俄自18世纪开始历来就有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的强烈愿望,事实上沙俄对于中亚的扩张政策及与英国对阿富汗的争夺有其自身的诉求,特别是夺取南部暖洋出海港是为历代沙皇夙愿。同时,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使得沙俄工业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促进沙皇政府积极推行其对中亚的侵略扩张以图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来源。

反观英国,其在中亚与沙俄进行“大博弈”的主要动因在于安全上的诉求。无论是自由党时期“精明无为”的方针,还是后期保守党的“前进政策”,英国在中亚与沙俄的对抗和竞争,核心要素还是为了维护英属印度的安全。一方面由于当时印度作为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能够为英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殖民财富,同时印度也是英国在东方世界实施殖民主义政策的大本营,对英国的殖民政策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随着沙俄对中亚的征服及向阿富汗的步步逼近,促使英国担心不稳定的周边因素将煽动印度境内的宗教阶层和反英势力挑战英国对印度的殖民。

作为中亚历史的分水岭,英俄中亚“大博弈”虽然重塑了中亚地区新的秩序,但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对抗也将当地局势推向了持续的动荡。特别是对于阿富汗而言,19世纪以来其一直处于帝国争夺和角逐的状态之中,如同拉赫曼自己比喻的那样阿富汗就像是“二狮之间的山羊”。英俄中亚“大博弈”结束已有百年,其深刻影响了中亚政治格局的走向,也留下了诸如普什图斯坦问题等诸多后遗症,为当前中、南亚地区的纷争和冲突埋下了根源。

注释:

①代表性作品包括:T.G.Otte,The Foreign Office Mind:The Making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865-191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Henry Rawlinson,England and Russia in the East,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0;王治来、丁笃本: 《中亚通史》 (四卷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蓝琪: 《16—19世纪中亚各国与俄国关系论述》,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Edward Ingram,The Beginning of the Great Game in Asia 1828-1834,Oxford:Clarendon Press,1979,p.32.

③Hina Khan,Russian Expansionism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Region’s Response,Pakistan Horizon,1996,49(2),p.41.

④Joseph Popowski,The Rival Powers in Central Asia,Quetta:Gosha-e-Adab,1977,pp.11-17.

⑤王治来: 《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⑥I.I.Simonov(ed.),A short History of USSR,Moscow:Institute of History,USSR’s Academy of Sciences,1965,p.178.

⑦Dominic Lieve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volume II Imperial Russia 1689-191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p.556-570.

⑧P.Theo,Rodenbough,Afghanistan and the Anglo-Russian Dispute,G.P.Putnam’s Sons,New York,1885,p.7.

⑨⑭A.W.Ward,G.P.Gooch,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Foreigen Policy:1783-1919,Cambridge Universitiy Press,1923,p.199,p.201.

⑩Gerald Morgan,Anglo-Russia Rivalry in Central Asia:1810-1895,Oxon:Frank CASS,1981,p.107.

⑪M.E.Yapp,Strategies of Firitish India:Britain,Iran,and Afghanistan 1798-1850,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p.302-303.

⑫Cadara P.McDaniel,Crossroads of Conflict:Central Asia and the European Continental Balance of Power,The Historian,2011,73(1),pp.41-64.

⑬朱新光: 《英帝国对中亚外交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⑮M.Raziullah Azmi,Russian Expansion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Afghan Question 1865-85,Pakistan Horizon,1984,37(3),pp.106-135.

⑯George N.Curzon,Russia in Central Asia in 1889 and the Anglo-Russian Question,Frank Cass&Co.Ltd.,1967,p.356.

⑰Henry Rawlinson,England and Russia in the East,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0,p.321.

⑱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1856-95:A Study in Imperial Policy,London:Longmas,1963,p.191.

猜你喜欢
希瓦汗国沙俄
厦门希瓦氏菌临床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分子机制
海藻希瓦菌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进展
试论颉跌利施可汗对后突厥汗国的贡献
从康泰真碑看蒙古汗国地方治理模式特色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蒙古征服的遗产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论乾隆初年准噶尔汗国延聘喇嘛之谈判及其影响
别错过人生中那些美丽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