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2022-03-08 04:23董春晓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碳金融绿色

董春晓 徐 晟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碳中和、碳达峰”也逐渐融入其中。2020年9月15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当前我国处于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的历史时期,传统的粗放式产业已经无法适应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的需要,这不仅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绿色金融创新提出了新挑战。

因此,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发展低碳绿色金融,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绿色金融围绕乡村振兴开展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绿色金融活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①。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可带动绿色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研发,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农民创业,成为激发农村市场的新经济增长点。当前,绿色金融工具已开始在农村投入使用,并不断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进行创新,为农村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渠道②。同时通过统筹社会资本支持农村绿色产业,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高效机制,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作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③。而且,为了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绿色金融通过支持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全产业链增值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产品的额度大、期限长的优势,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④。

二、文献综述

绿色低碳金融作为新型金融工具,是金融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将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具体而言:第一,乡村振兴为农村绿色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农村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力推进了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⑤;第二,绿色金融有助于生态农业发展,智慧农业和低碳农业等新兴农业业态快速成长,有助于在农业产业链中根植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兴旺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金融主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农村合作信用社、农业银行和民间借贷机构并行发展的格局,传统的金融模式需要不断迭代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对农村绿色金融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金融有利于农业生产实现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农村金融环境⑦。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农村供应链全面升级,有利于改善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为活跃农村经济注入新动能⑧。绿色金融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强化乡村治理,酝酿文明乡风,最终引导农村实现共同富裕⑨。当前,基于协调发展视角,通过新发展理念与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将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各省市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以及智能金融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三者之间存在协同效应⑩。其中,绿色金融在推广过程中应当引入支持经济发展理念,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同时以不返贫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绿色金融夯实脱贫攻坚成果。

但是,绿色金融也面临一些棘手问题。绿色低碳金融需要城乡融合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是短期可以打破的。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处于初步探索中,农村绿色金融发展还在起步阶段,金融机构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待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工具和三农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⑪。目前,国内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人才引进不足、供给能力不足、体系政策不完善等许多困难和限制因素⑫。一些学者指出,当前绿色金融工具单一,绿色低碳金融缺乏市场创新和流动性,其价格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协同效应较差⑬。因此,绿色金融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可以从多个方面优化金融服务路径,如完善农村金融立法、创新农村绿色金融理论、完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加强防范金融科技风险⑭。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绿色金融的可获取性有待提高,绿色金融市场仍不健全,亟需完善配套制度,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

(一)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绿色金融通过金融创新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是连接金融与环境的枢纽,通过支持政府、投资者、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金融投资的手段保障经济发展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时期,绿色金融要因地制宜地符合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因此,绿色金融强调经济、生态和环境和谐发展,通过绿色投融资活动,培养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全社会绿色生态发展⑮。

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是发展农村金融。由于资金和信贷约束限制了小农场为了达到最优绩效而充分使用资源的能力,农村农业融资的可获得性直接影响农村的复兴水平。廖彩荣、陈美球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战略”、关键是 “振兴”、靶向是“乡村”;把握其科学内涵,需要准确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需要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建设;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需要抓住人、地、钱三个关键要素,推动战略行稳致远⑯。叶兴庆指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要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促进乡村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结构优化,加快建立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⑰。

绿色金融作为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创新力和驱动力,通过统筹动员社会资本支持乡村绿色产业,能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要探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厘清并平衡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统一协调好三者的功能⑱。同时,由于乡村振兴对绿色金融具有多样、渐进和阶段性的需求,需要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供给⑲。具体而言,各级政府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用于农业产业建设,打造高质量美好宜居农村。将充足的财政资金投入农村,引导市场设立农村绿色产业基金,促进民间资本和政府资本有机结合,为农村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形成绿色资本在农村良性运作的格局。目前,乡村振兴通过绿色金融的助力已初见成效。就产业兴旺而言,通过碳金融创新提高了低碳产业的投融资额度,同时研发了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碳金融衍生品,促进了金融创新和产业兴旺⑳;乡村文化创新与产业文化创新开始结合,并因地制宜地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积极传承乡村文化和保护生态文明的农民获得回报,保障了乡风文明㉑;碳交易机制得到健全,利用农村丰富的碳汇资源,将政府主导转为金融市场主导,优化绿色金融配置,以节能减排促进了农村生态宜居㉒。发展农村绿色金融的目的和归宿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获得绿色金融支持,已经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以实践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㉓。

同时,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平衡、差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也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异质性的特点。具体而言,上海、浙江和重庆着力推进绿色证券改革,利用经济手段和政策影响市场行为;广东、重庆着力开展绿色保险试点;天津、北京积极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发展能效产品交易㉔。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㉕。就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而言,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标的水平均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特别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三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㉖。

从作用机制来看,绿色金融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农村必须有良好的金融生态,必须在政府引导下实现公序良俗。在一定意义上分析,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是互相推动的,只有乡村振兴处于一种政府、农村、农民、金融机构协调相处的状态,绿色金融才能真正发挥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直接表现为农村的生态问题得以解决,农村新兴经济业态实现良性发展,三农问题治理有效。同时受到区位因素的影响,绿色金融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呈现出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特点。

(二)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绿色低碳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具体表现在:

第一,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赋予绿色动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农业农村既面临“减排”方面的压力和任务,又在“固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碳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部分之一。绿色金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将资金重点投放到绿色领域,实现农村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农村利用绿色金融,塑造良好金融生态和乡风民俗,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见图1)。

图1 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第二,绿色低碳金融是新兴农业业态快速成长的需要,是产业兴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金融业态发展缓慢,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绿色低碳金融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推进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实现整个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农村的产业效益,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经济业态的形成。

第三,推进绿色低碳金融有利于夯实资金来源,综合治理环境。具体而言,农村地区的碳交易市场具有巨大潜力,根据《京东议定书》中的规定可抵扣项目CO2,农村地区可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优势,在光合作用下这部分二氧化碳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充足的资金流,同时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为调节生态环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农村地区对政策性金融、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PPP等金融工具运用明显不足。农业农村大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资金缺口较大,不能满足融资需求,促进绿色发展。金融机构倾向于将资金贷给经营状况较好的大型环保节能企业,针对中小型环保节能企业和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较少。缺乏抵押、担保的农村资金需求者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更大,这导致绿色金融难以在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渗透。

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绿色金融数据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一方面给予农户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农户相关信息被恶意泄露或者黑客侵袭。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数据网络安全水平,加强用户数据保护,避免客户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政策与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绿色金融尤其是农村绿色金融开始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体制和法律环境还不完善。在政策支持上,目前实施的关于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对环保产业贷款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坏账计提等补偿政策,从而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法治建设中,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指导绿色金融尤其是农村绿色金融的发展,以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和资金补贴,一旦发生违约风险,政府与金融机构的监管责任与损失认定缺少规章制度来明确。现行绿色金融发展机制还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上级行对下级行缺乏系统的绿色金融业务考核体系和目标要求。部分地方金融机构认为银行开展绿色业务收益不足,需要政府建立更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发挥绿色金融对农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四)绿色金融监管风险凸显

绿色金融改变了传统农村金融体系,新型金融风险随之产生。传统的数据安全问题,如信息传输中断、数据遗失、口令丢失依然存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的绿色金融迭代了农村金融体系,当前监管体系无法适应新的金融监管要求,因此农村金融监管风险明显加大。

五、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改善绿色低碳金融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统一的绿色产业认定体系,使农民有法可依,保障农业经营主体的权利不受侵害。绿色金融作为新型金融工具进入市场,一方面带来绿色金融发展红利,利用政策优势获取农村绿色发展效益,一方面相应的法律管控措施需迭代更新,通过实践进行完善,防止法律漏洞增加新型金融风险。

(二)丰富绿色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应完善高质量项目储备工作,通过发行一般或专项债券支持农村产业建设,保障绿色金融工具发挥其最大效益,以此满足乡村振兴多样性的绿色资金需求。同时,在农村地区实施绿色融资长效机制,绿色金融以额度大、期限长等优势,对符合政策的绿色产业给予资金支持。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通过绿色金融的融资授信业务,对农户种植养殖、农业合作社开展绿色产业给予较高额度的授信,简化担保流程,对于征信情况良好的农户免除担保人要求,保障农户获得稳定长效的资金流。

(三)构建完备的绿色低碳金融体系。

实现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不断完善农村绿色金融市场。制定专项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农村绿色金融的人才储备。深化对绿色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提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四)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的抓取信息功能,线上和线下联合展开尽职调查,一方面可以降低线下尽职调查对授信主体的主观臆断性,更精准地甄别客户的偿债能力和担保主体的信用水平,保障授信额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甄别出符合绿色产业标准的客户。针对符合绿色低碳产业标准且资信状况良好的市场主体,给予较高的贷款额度支持,助力乡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五)构建与农村金融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框架

金融监管部门要创造条件让低碳绿色金融主体、农户全方位了解绿色金融,使农户能结合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的联系,共同探讨低碳绿色金融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的金融风险,提出在大数据环境下规避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金融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广泛调查绿色产业的相关利益主体,了解当前低碳绿色金融对他们的不同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法律法规。

注释:

①杨林等: 《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四川省为例》,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0期。

②安国俊: 《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 《南方金融》2021年第2期。

③⑱王波、郑联盛: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第11期。

④杨晖: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挑战和对策——基于赣州市的调查与思考》, 《金融与经济》2019年第2期。

⑤安国俊、刘昆: 《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中国金融》2018年第10期。

⑥㉓王四春、许雪芳: 《推进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人民论坛》2020年第8期。

⑦杨林、邹江: 《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框架》, 《西南金融》2019年第5期。

⑧汪小亚、李洪树: 《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能力》, 《中国金融》2021年第8期。

⑨⑳㉒左正龙: 《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及路径选择——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 《当代经济管理》2021年第11期。

⑩杜林丰、周玲: 《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与智能金融协同效应研究》, 《新金融》2021年第8期。

⑪⑬⑮左正龙: 《新制度经济学下的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财会月刊》2021年第13期。

⑫杨世伟: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现实境遇与实践理路》,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年第5期。

⑭张林、温涛: 《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 《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5期。

⑯廖彩荣、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年第6期。

⑰叶兴庆: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 《改革》2018年第1期。

⑲董宁: 《发展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与路径分析》, 《金融发展研究》2020年第11期。

㉑芦千文、姜长云: 《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0期。

㉔周兴云、刘金石: 《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基于省级政策分析的视角》, 《农村经济》2016年第1期。

㉕武义青、张旭: 《我国省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㉖贾晋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财经科学》2018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双碳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大数据赋能广西“双碳”绿色发展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