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学界对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研究述评

2022-03-08 04:23崔佳慧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道路发展

崔佳慧

一、引言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始终追求的美好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体现了共产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体现出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又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学术界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截至2021年10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篇名为“共同富裕”的学术论文共2684篇,学位论文共123篇;篇名为“共同富裕道路”的学术论文共114篇,学位论文共4篇;篇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学术论文共41篇,学位论文共1篇。为便于直观比较分析,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发表时间及发文量进行整理并绘制折线图,参见图1、图2、图3(图3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文章在1997—2004年暂未检索到发表,为了整体效果,故此省略)。

图1 学界关于共同富裕研究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图

图2 学界关于共同富裕道路研究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图

图3 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研究论文数量—年代分布图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一是学界自1975年起着手研究共同富裕相关问题,经历丰富的理论积淀,到1991年开始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问题研究;二是学界关于共同富裕道路问题的研究依附于共同富裕宏观命题的研究,两者呈现交互状态;三是学界对于共同富裕的研究热度不减,且呈大幅上升趋势,共同富裕相关问题将持续引发学者研究及思考;四是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研究,随着我国相关大政方针的颁布和实施而逐渐增加,可以说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推动了“共同富裕”命题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①,使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研究进入高潮。尤其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更是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上改革发展的日程,相关学术理论著作应运而生。

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现实,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问题,归纳与整理学术界相关成果,对于深刻认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价值意蕴,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实践的经验与挑战,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学术界涉及共同富裕道路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试图指出面临的挑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对共同富裕相关内涵的辨析

把握好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学者研究问题的起点。明确界定共同富裕相关内涵,辨析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及其关系,对于深入研究共同富裕相关问题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一)共同富裕

关于共同富裕的内涵,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学者结合自身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其内涵,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付文军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层面出发,认为共同富裕在生产力上是扬弃了“资产阶级利用方式”②,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③,在生产关系上提倡“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④,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为共同富裕提供发展基础。⑤

第二,从“共同”和“富裕”的释义出发,认为“共同”侧重时间和空间, “富裕”侧重范围和程度。郭瑞萍等提出“共同”要避免同步富裕和两极分化的误区,消除差距才是本质要求, “富裕”则是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⑥蒋永穆等将“共同”划定为主体上的全体社会成员、时间上的渐进性和交替性、空间上的区别性和特色性, “富裕”则体现为包括物质、文化、社会等层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他们认为共同富裕是当生产力达到富裕水平,社会成员可以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实现自身发展。⑦

第三,从内涵特征及发展过程出发,系统化、整体性地把握共同富裕。曹亚雄等以共同富裕的内涵、对象、实现过程三个角度为出发点,认为共同富裕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的基础上,尊重富裕时间不同步和富裕程度不均等的现实,确保实现全体人民达到普遍富裕的状态。⑧肖玉明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共同富裕本质、路径的研究,提出共同富裕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根本目标,需要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差距来实现共同富裕。⑨陈燕则引入“社会主义公有制” “按劳分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和夯实基础,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层次性。⑩刘靖北进一步承认当前的共同富裕是存在相对差异的共同富裕,需要分阶段、分过程的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⑪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学界虽然没有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统一的划定,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可以初步将共同富裕理解为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需要立足于特定的阶段去做相应的思考。杜江等把时间节点分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进入小康社会阶段,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是以增加财富为主要任务,以解决绝对贫困为目的,而小康社会阶段则以缩小财富差距为主要任务,以解决相对贫困为目的。⑫方世南侧重于研究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体现。⑬

第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立足社会实践和现实。严文波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证,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为重要表现。⑭程恩富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共同富裕遵循了历史发展规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念,并在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和改革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⑮

第三,根据不同层面和视角,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把握共同富裕。刘培林等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认为共同富裕在政治上体现为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在经济上体现为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裕、在社会上体现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三种层面相互协调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⑯李瑞军等进一步从理论、历史、世界三个视角出发,提出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历史实践进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对共同富裕进行研究,可为解决世界各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难题提供参考。⑰丁春福等从物质、精神和世界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认为共同富裕是在贫富差距处于相对合理范围内所达到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裕,在谋求本国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⑱

(三)共同富裕与共同富裕道路的关系

孙大伟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进行比较,认为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不是自发形成、凭空发展、孤立存在的,其产生、发展和成熟蕴含着科学、合理、严谨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是理论自觉、实践诉求、民意回应的产物。⑲范从来将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现阶段共同富裕的主要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共享发展成果和共享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⑳卫兴华将共同富裕道路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认为我国目前讲的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㉑,其中重点论述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并指出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要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㉒

(四)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共同富裕理论发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具体到我国实际,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使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葛道顺将共同富裕与社会政策相互联系,认为共同富裕是将全体人民置身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社会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㉓刘彻更加明确地理顺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题中之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立场和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前提,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㉔邱海平则进一步指出,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特征,而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要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理解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㉕

通过相关学者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可以认为,虽然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宏大叙事,但是需要明确其具体的要求和内涵,尤其在具有特殊国情和现实的中国,共同富裕要与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相结合,以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为主线,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对走共同富裕道路必要性的研究

共同富裕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条件,对于全面理解共同富裕问题有重要研究价值。关于共同富裕产生条件的研究,学者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第一,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共同富裕产生条件时,侧重于对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刘长明等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启蒙再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的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天道均平,人道法天”的上古文明思想; “损益之道,抑强扶弱”的先秦诸子思想; “等贵贱,均贫富”的农民起义思想,传统文化的铺垫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奠定政治文化基础;莫尔、康帕内拉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鞭笞和未来的猜想为进一步探索奠定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将共同富裕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列宁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证实理论的正确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共同富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共同富裕道路的命题。㉖吕小亮等对共同富裕思想追根溯源,认为其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探索、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启蒙以及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促发。㉗郝飞飞等则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于共同富裕的始终,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导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条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支撑,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并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坚持文化自信。㉘

第二,部分学者引入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现状,立足现实把握选择共同富裕的现实条件。王灵桂认为,共同富裕有理论、实践和物质基础的三重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矢志不渝地探索深化共同富裕的实践,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㉙汪仕凯认为,选择走共同富裕道路取决于正向推力和反向拉力双重作用,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形成关于改革开放的共识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也间接体现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与欧美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分配政策,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性。人民的共识成为推进共同富裕道路的正向拉力,反之,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成为推动深化改革、调整分配格局的重要拉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继续深化。㉚

总的来说,共同富裕道路是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的选择,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成果,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同” “均富”等思想理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经过党和人民充分的实践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当前,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旧是工作的重点,同时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今后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四、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本质特点及价值意蕴的审视

研究共同富裕的特点和意义,对于深入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有重要研究价值,学术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试图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层内核。

(一)共同富裕的本质特点

学界对于共同富裕特点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

宏观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整体性把握其特征。谢铭威认为,共同富裕具有差异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的特征,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宏观角度把握其特征。㉛

中观上将共同富裕具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中国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中国独有的共同富裕道路的特点。付文军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依赖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具体实践,即将政党、政府、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践。㉜

微观上则立足于中国目前进入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在具体时代条件下反映特有的特点。有学者从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出发,提出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创造性、人民的主体性和历史的斗争性。㉝丁春福等认为,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政治引领性、人民中心性、问题导向性、发展渐进性、视野全球性五个特性。㉞上述学者从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以及人民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部分学者则从新时代大局出发,如蒋永穆等将共同富裕特征界定为四个转变和两个要素,即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共享共富转向先富后富、物质生活富裕转向全面富裕、人的现代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完善的分配制度并遵循系统观点。㉟任政认为,共同富裕内容呈现全面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主体结构表现为个体性与群体性有机统一,实践过程中的过程性推行与阶段性实现相结合。㊱李瑞军等则提出共同富裕需在顶层设计注重战略性、在任务实施注重系统性、在政策导向注重稳健性。㊲

(二)研究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价值意蕴

研究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价值意蕴,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理论的重要作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共同富裕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对共同富裕道路意蕴的研究。

第一,大部分学者将共同富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结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党的领导核心优势。孟鑫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㊳杨明伟立足于新时代,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中心课题,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㊴朱继东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始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㊵林于良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㊶

第二,部分学者将视野转向社会发展现实,认为共同富裕理论的提出有利于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王若磊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依托力量,延续并发展了传统中国民本主义的政治社会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新发展阶段的正确导向。㊷刘培林同样认为,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㊸

第三,还有部分学者面向世界发展大局,将共同富裕映射到世界,为世界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借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如曹永栋认为,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结合的时代特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呼应的世界意蕴。㊹刘旭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明晰共同富裕道路的价值意蕴,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为世界各国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实践是世界减贫事业的“助推器”,极大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㊺张春敏等立足于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为世界和中国发展“共同”理念提供创新视角,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㊻

第四,关于共同富裕道路的价值研究,学者们认为共同富裕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全体人民都产生深远影响。谢云冲提出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意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形势下,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走好共同富裕道路。㊼艾四林提出命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辉煌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现代化征程上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是党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求,是新征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㊽程言君等认为,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们党凝聚力量履行历史责任的必然,是应对西方挑战的时代选择,是经典理论家的一贯思想和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㊾朱继东从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揭示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必要性。㊿李泽泉提出共同富裕是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51〕

五、对走共同富裕道路过程中面临挑战的探讨

当前学术界对于走共同富裕道路过程中面临挑战和困境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贫富差距层面的研究,贫富差距作为判断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要参考,也是走好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挑战。

大多数学者认为,贫富差距最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行业分配差距三个方面。杨小冬等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当前共同富裕发展过程中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区域差距持续扩大的现状,且已经形成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格局;基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福利制度”等不公平的制度因素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由于产业劳动性质决定人均生产总值不协调造成的三大产业职工收入差距扩大,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差距仍呈现扩大趋势。〔52〕严文波等从收入分配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四个角度认识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53〕程恩富等进一步指出,我国在贫富差距的现状是财富差距拉大较快、财富分配失衡、收入差距已超过警戒点,具体表现为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54〕在城乡、区域、行业三大贫富差距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学术界进一步引申出贫富差距在当前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新表现。

第一,以当前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为基础,肯定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仍要注意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咸怡帆通过研究共同富裕的现状,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而言,共同富裕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富裕而非绝对富裕阶段、局部富裕而非全局富裕阶段。〔55〕李昀励认为,新阶段我国完成的脱贫攻坚成果还需要巩固,相对贫困问题有待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收入差距仍有鸿沟。〔56〕

第二,侧重于对精神生活富裕的研究,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结合,通过当前出现的阶层固化现象,引出社会成员之间意识层面的贫瘠。杨静等重视精神贫困的研究,认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地区间教育资源的不均,直接导致精神文明不平衡不充分,先富群众的财富增长与思想进步不协调,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问题严重, “等靠要”思想固化。〔57〕丁一珂等进一步指出,阶层固化造成代际流动性减弱、精神层面共富意识缺失等意识层面问题。〔58〕孟鑫指出,现阶段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社会成员阶层变化停滞、阶层流动性减弱、阶级固化明显,呈现出代际遗传性加强、同代交流性减弱的趋势,产生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认同感降低等负面影响。〔59〕

第三,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认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社会利益失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不完善,加剧城乡、区域之间的社会不稳定。林于良等创新性地提出效率与公平面临挑战,造成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具体表现在社会保障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保障水平较低,社会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均,社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现状。〔60〕左伟指出,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偏低、保障能力有限,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地区无法公平地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造成农村养老困难,加剧农村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现状的产生。〔61〕

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不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学等学科,在此基础上引入经济学角度,多学科、多角度把握共同富裕道路中面临的挑战。任政侧重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资本在创造社会财富、增加财富总量的过程中,与财富的占有和分化产生矛盾与冲突,扩大了资本的消极效应,呈现出贫富差距和利益分化,同时个体利益增长与共同富裕实现之间产生结构性的矛盾和对立,影响共同富裕的利益共识与整合。〔62〕胡鞍钢等从财政角度出发,立足于宏观层面,提出当前我国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下降,二次分配能力不足,财政赤字率较高,使相对困难人群仍旧占有一定的比例,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较高。〔63〕

六、对今后走好共同富裕道路的分析

学者根据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结合各自的研究角度,有针对性、侧重点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试图解决阻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障碍,推动共同富裕目标更好更快地实现。进入新时代后,针对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所提出的建议大多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角度,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当今,学术界将角度侧重于高质量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角度,具备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当今学界对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路径分析粗略分为群众基石、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立足现实、精神共富五个角度。

(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破解民生发展难题,筑牢共同富裕的群众基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困难,是解决共同富裕挑战的基础工作。李义丰提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归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 “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4〕,保障和改善民生。〔65〕付文军等认为共同富裕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汇集实现共同富裕的合力。〔66〕蒋永穆等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工作应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增加人民收入,解决人民就业难题,提高人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67〕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持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依靠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左伟明确提出,要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68〕陈启超认为,要继续做大蛋糕,发展生产力,建立全面、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69〕李瑞军等认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70〕陈燕认为,要贯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高质量发展。〔71〕有的学者则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具体方式方法,逢锦聚提出可以依靠科学创新、人才创造等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生产力。〔72〕蒋永穆等认为,通过高质量的发展夯实物质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要进一步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维护其可持续性发展,守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73〕

(三)加强顶层设计引领作用,提升制度优势整体效能,坚实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制度优势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彰显出中国独特的治理模式。在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加强制度优势保障,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理想目标、破解现实发展困境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不动摇,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发挥国家体制和制度优势,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注入生机与活力。孟鑫认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制度。〔74〕林于良等提出,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的根本宗旨,保证全过程的人民民主,并科学规划共同富裕道路。〔75〕陈燕进一步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为前提,明确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性作用。〔76〕

其次,要在顶层设计层面把大局、定方向,从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出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作用。丁一珂等指出,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完善财政制度,实现财富合理分配,并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77〕王若磊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防止资本垄断和无序扩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8〕杨小冬等针对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提出,要解决不平等的问题,需建立以劳动报酬为主要分配标准的合理收入分配体系,建立阳光透明的收入分配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搞好民主政治建设。〔79〕

再次,引入新发展理念作为价值引领,明确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的作用。耿百峰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解决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动力源泉、平衡杠杆、美丽底色、外部条件和价值遵循,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广阔前景。〔80〕王灵桂通过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并发挥贫困治理经验和中国新型智库作用,为推进共同富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81〕部分学者则专门研究共享发展,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点。曹亚雄等将共享发展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路径,提出共享发展可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82〕曹永栋认为,共享发展理念是符合社会实践发展、有效解决收入分配挑战的发展理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性改革,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83〕

有些学者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视角,通过整体性、全局性的布局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方世南以五位一体为视角,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战略,要把握协调发展、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共同富裕,依靠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84〕郝飞飞等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工作支点,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制度基础,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政治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支撑,为新时代视域下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广阔前景。〔85〕胡鞍钢等将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现基本共同服务均等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和对重点特殊困难人群帮扶五项重大任务。〔86〕

最后,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支持。蒋永穆等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出发,提出化解共同富裕阶段性难题要依靠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唯物辩证法、实践检验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等方法论。〔87〕

(四)巩固脱贫成果,解决发展过程贫富分化问题,立足共同富裕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贫富分化作为判断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要参考,也是走好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挑战,贫富分化集中表现在城乡、区域、行业等方面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贫富差距提出具体的建议,重点解决好发展难题。我国已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进一步完成相对贫困的工作仍是今后研究重点。刘培林等针对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针对性地提出以更平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突破口,缩小人民生活差距;以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以此来缩小城乡差距;以促进人口充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88〕韩文龙等提出要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收入分配调节战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消除绝对贫困。〔89〕李昀励进一步指出,要巩固好脱贫成果,构建防返贫体系,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探索缓解相对贫困的机制。同时,他针对贫富差距的三大主要表现,提出要缓解发展失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立足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垄断促进公平,缩小行业差距。〔90〕

(五)构建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共存的全面富裕,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富裕,精神层面的富裕也能够正确引导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自觉,规范人民对于“先富帮后富”的行为自觉,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任政引入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自觉规范引导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判断和考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发挥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共识发挥规范和引导作用,使全体人民在情感上自发认同、在行为上自觉遵守。〔91〕赵伟认为,要强化培育好“先富者”的政治意识,树立“共富”的大局观,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共富”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2〕蒋永穆提出,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教育高质量均衡性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保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93〕

七、评述与展望

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整理,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的重视与推进,学者们针对共同富裕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关注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共同富裕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意蕴进行梳理,以及对共同富裕面临的困难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对今后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做出了理论性的指导。通过对专家学者成果的分析,仍可发现一些薄弱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研究中给予重视。

第一,从研究范式来看,学者们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实践层面的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弱,实证性研究比较薄弱,缺少关于共同富裕成效与困境的现实支撑和具体案例。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内涵概念、基本特征、必要性及重要性、困境挑战、解决路径等基本角度,对于构建共同富裕完成标准的评价体系、国际大环境下的意蕴及启示等问题研究较浅。

第三,从研究目标来看,针对当今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要解决的挑战,学界提出的解决措施有一定意义的价值,但侧重于原则性、观点性的建议,缺乏实践性、操作性,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待深究。

针对当前学术界对走共同富裕道路问题的研究现状,为学者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需要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立足发展现实,充分汲取现实发展的规律,辨析共同富裕道路中的成就和挑战,构建共同富裕评价体系,在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注释:

①参见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2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⑤㉜〔66〕付文军、姚莉: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⑥郭瑞萍、申佳芮: 《建国70年来共同富裕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基于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角度》, 《黑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⑦㉟〔73〕蒋永穆、豆小磊: 《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⑧〔82〕曹亚雄、刘雨萌: 《新时代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 《理论学刊》2019年第4期。

⑨肖玉明: 《坚定不移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 《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9期。

⑩〔71〕〔76〕陈燕: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演进与实现路径》, 《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3期。

⑪刘靖北: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共同富裕》, 《政工学刊》2021年第10期。

⑫杜江、龚浩: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思考——基于财政的视角》, 《求是学刊》2020年第3期。

⑬〔84〕方世南: 《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价值和路径》, 《学术探索》2021年第11期。

⑭〔53〕严文波、祝黄河: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阐释与实现机制》,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⑮〔54〕程恩富、刘伟: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⑯㊸〔88〕刘培林等: 《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 《管理世界》2021年第8期。

⑰㊲〔70〕李瑞军、董晓辉: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回顾与展望》, 《晋阳学刊》2021年第1期。

⑱㉞丁春福、王静: 《关于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四维思考》, 《理论界》2020年第8期。

⑲孙大伟: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观察与思考》2021年第1期。

⑳范从来: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㉑卫兴华: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红旗文稿》2013年第3期。

㉒卫兴华、张宇: 《关于坚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对话——兼析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的不同观点》,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㉓葛道顺: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和观察指标》, 《国家治理》2021年第30期。

㉔刘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5期。

㉕邱海平: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途径》,《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4期。

㉖刘长明、周明珠: 《共同富裕思想探源》, 《当代经济研究》2020年第5期。

㉗吕小亮、李正图: 《中国共产党推进全民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研究》, 《消费经济》2021年第4期。

㉘郝飞飞、安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时代下共同富裕的实现》,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3期。

㉙〔81〕王灵桂: 《实现共同富裕:新发展阶段的崭新目标》, 《江淮论坛》2021年第4期。

㉚汪仕凯: 《走向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内涵》, 《探索》2019年第3期。

㉛谢铭威: 《脱贫攻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和经验启示》, 《山西农经》2021年第9期。

㉝〔69〕陈启超: 《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特点及其路径选择探究》, 《西藏发展论坛》2020年第6期。

㊱〔62〕〔91〕任政: 《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双重向度及其实践逻辑》, 《理论导刊》2021年第8期。

㊳〔59〕〔74〕孟鑫: 《新时代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和可行路径》, 《东南学术》2020年第3期。

㊴杨明伟: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谋划和不懈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3期。

㊵㊿朱继东: 《中国为何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

㊶〔60〕〔75〕林于良、杨渝玲: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㊷〔78〕王若磊: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共同富裕内涵与要求》, 《人民论坛·学术前言》2021年第6期。

㊹〔83〕曹永栋: 《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国家治理》2021年第30期。

㊺刘旭雯: 《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实践的三重逻辑向度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㊻张春敏、吴欢: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年第1期。

㊼谢云冲: 《更加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激发亿万群众更大奋斗底气和信心》,《理论与当代》2021年第1期。

㊽艾四林: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人民日报》2021年4月9日。

㊾程言君、王鑫: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深层意蕴》,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51〕李泽泉: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红旗文稿》2011年第22期。

〔52〕〔79〕杨小冬、贺善侃: 《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与路径选择》,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55〕咸怡帆: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现实及路径探析》, 《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1期。

〔56〕〔90〕李昀励: 《新阶段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挑战与对策》,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4期。

〔57〕杨静、陆树程: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4期。

〔58〕〔77〕丁一珂、宾建成: 《浅论新时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与路径》, 《特区经济》2021年第4期。

〔61〕〔68〕左伟: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障碍及其路径探索》, 《理论月刊》2019年第5期。

〔63〕〔86〕胡鞍钢、周绍杰: 《2035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64〕习近平: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

〔65〕李义丰: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2018年第4期。

〔67〕〔87〕蒋永穆、谢强: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经济纵横》2021年第4期。

〔72〕逄锦聚: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 《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5期。

〔80〕耿百峰: 《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前瞻》, 《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1期。

〔85〕郝飞飞等: 《新时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探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

〔89〕韩文龙、祝顺莲: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5期。

〔92〕赵伟: 《把握“先富” “共富”辩证关系,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93〕蒋永穆: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生动诠释》, 《人民论坛》2021年第28期。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道路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