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丹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白内障是临床中常见的眼部疾病,存在致盲性,好发于老年人。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数量也在持续性升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当前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1]。但是老年人各项功能普遍减弱,手术耐受性降低,同时由于对手术存在恐惧、担忧等情况,容易引起患者生理与心理等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治疗效果。为确保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可为其提供有效护理措施。本文分析优质护理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诊的白内障老年患者中选8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白内障判断标准,且排除恶性肿瘤、严重慢性疾病患者。研究活动展开期间依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都有4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70.90±3.20)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20±4.30)岁。分析两组患者各类基础性资料,无实质性差异,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围手术期提供护理,护理人员遵循手术治疗情况微患者提供各类基础性护理服务内容。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充分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其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具体操作如下。
1.2.1 术前优质护理 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赢得患者信任。手术前帮助患者完善各类相关检查,检查结束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安排患者休息。手术前1 d,在全面掌握患者病情与相关资料后,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提供适当的心理护理[2]。全面、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类问题,介绍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效果,提醒患者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手术室环境与医疗技术等,使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相关事宜有客观认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心理。手术前,护理人员还应帮助患者冲洗泪道、结膜囊,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滴眼液等各项术前准备。准确、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评估护理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为其制订近期、中期及远期的护理方案,并依照护理方案有计划展开。针对无家属陪护的患者和单眼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其简单的生活起居,为其送去每日三餐,尤其是单眼与视力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可指导其掌握与白内障疾病相关的自我护理知识与技能[3]。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病房内物品固定摆放,确保患者活动空间不存在障碍物,以免影响患者活动。
1.2.2 术中优质护理 手术当天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护送患者的过程中始终与其保持亲切交谈。进入手术室等待手术时测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再次说明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促使患者保持相对稳定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手术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及时安抚患者,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必要时应遵循医嘱予以患者镇痛药物,以缓解患者疼痛。
1.2.3 术后优质护理 手术结束护理人员将患者送回病房,应再次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4]。告知患者应去枕平卧休息6 h,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敷料是否出现松脱、移位或渗血等情况,指导患者正确滴眼药水。针对术后饮食,护理人员应提醒其以易于消化饮食为主,维持大便通畅。针对术后便秘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在询问医师后使用缓泻剂缓解患者便秘。术后提醒患者维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可用手或不干净的物品揉眼睛。洗脸时注意预防脏水进入术眼。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每日早晨查房,查看和评估患者恢复情况。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指导患者积极掌握白内障手术自我护理技能与知识等相关内容[5]。同时护理人员针对此类患者还需注意加强心理疏导。不少老年患者认为患病增加家庭的负担,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并告知不良情绪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1.2.4 出院指导 在患者手术结束,病情允许且患者要求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告知其出院后继续依照护理人员指导的方式正确使用滴眼液。告知患者术后2周内不可进行低头运动[6]。叮嘱患者在家休养的过程中,如出现术眼不适,就需要立即来院复查,以免出现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①满意度: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问卷共有10个题目,每个题目分别设置5个等级,记为2~10分,分数越高说明满意度越好。同时将最终的评分划分为完全满意(>90分)、满意(80~90分)、基本满意(60~76分)和不满意(<60分)4个等级,以此对等级资料进行统计。②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手术治疗之后的前房出血、前房形成延迟或无前房、继发虹膜睫状体发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③泪液和角膜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泪液分泌测试、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表现。④术后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之后的眼压、RNPL厚度、视野缺损等。⑤以SF-36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估生活质量,主要从生理功能(0~30分)、生理职能(0~8分)、躯体疼痛(0~12分)、一般健康(0~25)分、精力(0~24分)、社会功能(0~10分)、情感职能(0~6分)、精神健康(0~30分)8个项目进行评估。每一项的最终得分均按照公式“×100”进行赋分,因此每一项的最终得分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版本号为IBM SPSS26.0)对文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护理满意度资料记为[n(%)],实施秩和检验,获取U(Z)值和P值;计数资料(前房出血、前房形成延迟或无前房、继发虹膜睫状体发炎等并发症)同样记为[n(%)],实施卡方检验,获取χ2值和P值;计量资料(泪液分泌测试、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眼压、RNPL厚度、视野缺损、SF-36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记为(),实施t检验,获取t值和P值。所有数据结果均以P<0.05代表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40例,占95.24%)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35例,占83.33%)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2例,占4.76%)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例,占30.95%),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泪液和角膜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泪液分泌测试、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表现都明显比对照组更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泪液和角膜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泪液和角膜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以后的眼压、RNPL厚度、视野缺损值都明显比对照组更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2.5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生活质量都不佳,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以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经不同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经不同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白内障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对白内障的认知程度不够高,很容易对手术产生忧虑,同时患者免疫力偏低,术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7]。对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为确保手术顺利实施,可为其提供围手术期护理。围手术期护理操作能够满足患者术后机体恢复的要求,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8]。随着医学模式的准变,护理理念也发生变化。现如今,护理模式已经从传统操作更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操作。优质护理理念由此产生。优质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都能够兼顾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干预,不断提高护理水平。针对此,围手术期展开优质护理模式对患者预后具有促进性的效果[9]。
本文结果得出:观察组(40例,占95.24%)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35例,占83.33%)更高;观察组(2例,占4.76%)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例,占30.95%);观察组术后泪液分泌测试、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表现都明显比对照组更优;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以后的眼压、RNPL厚度、视野缺损值都明显比对照组更优;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生活质量都不佳,无统计学差异,护理以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对于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优质护理操作的理念,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服务,充分体现出以患者为本的理念,为其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促进患者康复[10]。优质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能够将老年患者放在护理的中心角度,全方位的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性严谨性的护理,它能够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理表现,根据围手术期的具体条件和指征等对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护理。这种护理能够保护患者的安全性,同时也为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提供条件,还能够尽可能的减轻因为手术产生的损伤等对患者机体产生的破坏,因此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也提升了患者术后康复的生活质量,是一种优质且理想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充分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应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