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化干预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2-03-08 04:23:48曹玉娇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程化血压高血压

曹玉娇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经济水平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多。相比无高血压的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3]。如患者血压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很容易引起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以及脑卒中等并发症。针对这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主要以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提高疗效。为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需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本文旨在分析全程化干预应用于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抛硬币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观察组病例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3∶25,年龄43~79岁,平均(62.47±11.19)岁;病程3~18个月,平均(13.47±4.21)个月。对照组病例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5∶23,年龄44~80岁,平均(63.31±11.42)岁;病程3~19个月,平均(13.34±4.17)个月。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高血压。②入院进行3次血压测量,取平均值,血压水平均超过140/90 mm Hg。③所有患者均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包括多脏器功能损害者。②肢体残疾者。③沟通和交流障碍、严重的精神的疾病者。④妊娠期高血压者。⑤同期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措施相同,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向患者与家属简单说明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常见症状、并发症和治疗措施等。告知患者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性疾病,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引导患者保持良好情绪,并强调坚持用药对调节血压的重要性。观察组患者则展开全程化护理干预方法,即构建全程化干预的服务小组,小组成员由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指导患者治疗期间的各项内容。同时,还需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在住院过程中,向患者普及全程化干预的优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计划,做好院内与院外衔接。具体操作如下。

1.3.1 健康宣教 在患者接受临床正规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继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患者及其患者的家属详细的介绍关于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使他们能够认识到高血压发病之后的主要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案,还要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并发症以及治疗的预后情况[4-5]。告知患者高血压这种疾病需要维持终身性服药治疗,并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疑问,并且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消除患者心中关于自身病症的顾虑和疑惑。对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应重视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并告知患者应该怎样更好的形成规律和健康的生活饮食,并叮嘱患者能够定时运动等,这样能有助于提升自我管理的效能。

1.3.2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时要注意对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关注,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便于防止患者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6]。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要及时的进行正确的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心理疏导,以便于使患者能够积极的调整心态面对自身的病症,并配合临床的治疗和护理,还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工作,这样才能使患者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面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疏导,以协助患者对情绪进行调节,还要协助患者的家属对患者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转变患者的不良心态[7-8]。尽量在不影响患者疾病的情况之下,组织患者开展病友交流会议等,使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够使病情康复较好的患者对其进行现身说法,有助于提高其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1.3.3 饮食指导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且了解患者的饮食状态和表现,采取量表的方式调查患者的饮食喜好,并根据患者的需求和饮食喜好等,适当的为患者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尽量补充患者机体所需要的一切营养成分,同时还要避免过多摄入脂肪和盐分等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如果存在吸烟和饮酒的患者,则需要尽量的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在饮食上患者需要补充充分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主要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为饮食,并且叮嘱患者养成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饮食原则。

1.3.4 用药指导 药物疗法依然是高血压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途径。因长时间用药,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差,不能很好的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对于此种情况,护理人员需明确告知患者药物治疗对血压控制的重要作用,提醒患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并指导患者用药。护理人员可在患者的药瓶或药盒上粘贴具体的用药信息,指导患者用过手机提醒用药。建议患者家属敦促患者服用药物[9-10]。对于有能力的患者,鼓励其坚持记录血压检测数据、服用药物情况以及饮食等情况,绘制成表格。

1.3.5 其他护理内容 在患者出院后,小组成员应每周电话随访2~3次,上门随访1~2次,以了解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并提出干预性建议[11]。上门随访与电话随访的同时还可利用微信平台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提醒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同时告知患者,在院外有任何问题,可在微信上提出,以便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病情,稳定血压[12-13]。

1.4 观察指标

1.4.1 血压水平 统计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并进行比较。

1.4.2 并发症发生率 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主动脉硬化、肾损害等。

1.4.3 情绪和睡眠 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随越严重。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睡眠质量随评分增高而变差。

1.4.4 生活质量 以SF-36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5 满意度 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问卷共有10个题目,每个题目分别设置5个等级,记为2~10分,分数越高说明满意度越好。同时将最终的评分划分为完全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4个等级。

1.5 统计学处理 以IBM SPSS 26.0软件PC端开展统计计算。满意度经[n(%)]表示,实施秩和检验,统计U(Z)值;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主动脉硬化、肾损害等经过[n(%)]表示,实施χ2检验,统计χ2值;收缩压、舒张压、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SF-36评分等计量资料经()表示,实施t检验,统计t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32.55±14.08)mm Hg、(113.02±12.00)mm Hgvs.(129.59±14.04)mm Hg、(110.58±11.98)mm Hg]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117.40±12.47)mm Hg、(85.47±9.08)mm Hgvs.(122.88±13.31)mm Hg、(96.06±10.41)mm Hg]更理想(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mm Hg,)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mm Hg,)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5/48),明显比对照组低[29.17%(14/4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和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和PSQ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和睡眠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情绪和睡眠质量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2.5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4 6例,占9 5.8 3%)护理后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3 9 例,占8 1.2 5%)更高(P<0.0 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高血压是慢性血管性疾病,同时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当前治疗高血压并无特殊的根治方法,患者需长时间用药控制。患者住院时在医护人员的监控下,服用依从性良好,但患者出院后缺乏有效的监管,常常会忘记用药。基于此,就需要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14-1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的情况相对对照组而言更理想(P<0.05);护理后观察组(5例,占10.42%)比对照组(14例,占29.17%)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之后SAS、SDS、PSQI等评分改善均比对照组更理想(P<0.05);观察组(46例,占95.83%)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估比对照组(39例,占81.25%)更高(P<0.05)。由此可见,全程化干预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全程化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可将患者住院护理与出院后的护理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长期、长效的护理体系,可全面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还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7-18]。就此次研究活动的结果,全程化干预模式能明显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强化护患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展开全程化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血压水平,可降低并发症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影响,进而提高患者整体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整体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全程化血压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西部医学(2021年10期)2021-10-28 08:25:50
稳住血压过好冬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5:58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14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34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探析
大学教育(2017年1期)2017-02-13 19:20:40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全程化探究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59:08
构建全程化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22期)2016-10-08 00:07:42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学习资源平台设计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