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大连市中心医院冠心病一科,辽宁 大连 116033)
随着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情绪紧张、疲劳过度等情况经常发生,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的致残以及致死率非常高,需要得到人们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发病时,患者胸闷、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都较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心肌缺血、坏死性疾病,可引发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会产生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急危重症,有较高的病死率。经过研究报道心肌梗死患者在医院外病死率占总病死率的50%[1-2]。其中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中出现率最高。心肌梗死有较高病死率,还易出现其他并发症,所以对于这种病症只有尽早治疗再配合适合的护理方案才能够降低病死率。可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循证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护理服务。
在心内科临床上较为多样化的心血管疾病中,多见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发生,而且患病率每年都在升高,同时由于该病发病急,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一般在发病后患者的胸骨会出现持续的剧痛,同时还会出现血清心肌酶异常的情况,从而引发心律失常或者心力衰竭。而且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当中容易产生心力衰竭等相关并发症,不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患者的健康以及整体生活质量造成相对较大的影响,如果严重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在临床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通常会对于患者辅以必要的护理措施以达到帮助患者康复的目的[3-4],但是临床上同样认为,针对此类患者应用常规的护理干预相对较为不弱,导致患者的自身的很多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常规的护理干预方式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效果方面的帮助作用同样不够显著。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将循证护理的相关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过程当中,整体效果更加科学而且全面,经过分析发现,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更为优质、安全[5]。为了更好地针对循证护理工作开展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我院将心内科近期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并将临床护理干预应用于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最终效果较为理想。
1.1 一般资料 针对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间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共计70例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通过依照患者住院号的奇偶数来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共计纳入患者35例。本研究的对照组35例患者包含男21例,女14例;患者的年龄段为41~77岁,平均年龄为(57.44±3.07)岁;干预组患者包含男性19例及女性16例;患者的年龄段为42~78岁,平均年龄为(56.37±2.98)岁。干预以上基线资料的差异对比,P>0.05。
纳入标准:患者经过临床诊断最终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且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本研究随机分组的方法以及患者纳入人数等相关基本资料均提交于本院伦理委员会并得到批准。符合医学研究对于伦理方面的相关要求;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并且知晓本研究的全部内容;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均完整[6]。
排除标准:患者自身伴有相对严重的肺部、脑部、肝脏以及肾脏部位的功能性障碍;患者过往有精神病史或者伴有相关精神障碍;患者自身伴有其他严重的内分泌系统疾病[7]。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普通的护理干预方式,具体如下:在患者入院后必须要立即针对患者的相关症状体征进行密切的关注,主要监测内容包括:脉搏、心率、血压以及体温等。在此过程当中,如果发现异常状况,应该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对于患者的用药情况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指导,让患者知晓用药的作用、时间以及其他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应该注意做好病房的通风以及消毒,确保室内空气始终清新,从而为患者营造出更加良好的住院环境[8-9]。
干预组患者实行循证护理干预方式来达到护理干预目的,具体如下:首先,建立循证护理组,并对小组各成员进行培训,然后由小组成员收集各领域相关文献,确定护理工作[10]。由科室的护士长作为组长,并且组织科室内的专业骨干主管护师、护师成立一个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立之后随即对于疾病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并且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建立起一整套的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另外,还应该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做好相关的护理预案[11]。
针对患者展开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患者入院之后,必须要以更加热情的态度来帮助患者以及家属,达到帮助患者完成抢救的目的。随时对患者心情、病情进监测,根据患者临床实际状态发现循证问题,在给予其针对性地循证支持。针对患者病情,细致分析,制订合理、有效、预见性的护理计划,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循证护理计划对患者予以实施相关护理方法[11]。患者的相关病情稳定之后,必须要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以及心理状态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估,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对于疾病的恐惧以及担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同时针对护士以及医师充满信心[12]。对环境进行干预,让患者保持舒适、平和的心理状态,多与患者聊天,尽量分散其注意力,将重心放在疾病以外的事情上。将其所处环境做到彻底清洁,保持适中的温湿度,确保患者所处环境舒适,同时卫生、整洁。告知患者严格保持卧床休息状态,同时行鼻导管高流量吸氧,或必要时行无创正压通气或面罩加压氧疗。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导,确保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有信心[13]。此外,在向患者进行疾病或者不良情绪的介绍过程当中,必须要针对其中的内在联系尽心必要的介绍,并且让患者更好的了解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的后果,以此来提升患者的参与治疗的依从性。密切监测对患者病情、生理指标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开展施救措施[14]。主动与患者沟通,多在病情、心理、家庭等方面予以关心,拉近护患距离。让患者详细了解疾病以及相关手术知识,针对其负面情绪给予相应的疏导,告知其良好心理情绪的关键,多对患者进行鼓励,增强其治愈的信心,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还可借助心理学方法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如给予患者音乐疗法、肢体按摩等有助于缓解患者情绪的方法。准确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同时也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普及,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并且解答疑问,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上报[15]。
第二,给予患者的必要的作息、饮食指导。调整患者作息时间,保证其规律性。制订健康的饮食计划,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恢复[16]。帮助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正确合理饮食,尽可能的让患者清淡饮食,尽可能遵循少量多餐的基本原则,做一个科学健康的食谱,坚持低盐低热量,控制食量,保证好休息状态,同时注意患者心理状态,用耐心温和的态度进行疏导,防止产生负面情绪;同时不易暴饮暴食,易食青菜、粗粮、易消化等食物。同时还应该尽可能的减少脂肪摄入量,指导患者家属多给患者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以及其他类型的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的食物类型,从而更好地避免患者因为便秘,排便过度用力而出现意外情况[17]。
第三,做好患者的并发症护理。如果患者觉得疼痛难忍,可以按照医嘱服用镇痛药,保持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控制探亲次数和时间,对于患者并发症情况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一旦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并且告知医师进行处理。等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运动作为康复训练,观察排便次数,保持良好排便习惯。
1.3 主要观察指标以及相关评价标准 ①主要观察指标: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针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当中抢救的整体成功率以及患者在护理干预过程当中的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准确的统计,并且在计算完成之后展开组件比较。②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100分为满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低于80分则为不满意。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观察分组干预后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并引用统计学将其数据分析对比,同时判定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两个指标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处理 针对本研究相关的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来展开统计学处理分析,针对计量资料应用()表示,行t检验,而针对计数资料(n,%)则使用χ2来进行检验,最终统计学数据如果P<0.05则表示组件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对比,干预组好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对比,干预组好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后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数据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前SAS、SDS评分对比无具体的差异,对比结果显示P>0.05。护理后,干预组SAS、SDS评分改善非常明显,同时对比对照组具有一定的优势性,两组数据差异统计学显示P<0.05,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分,)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分,)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都是应用较为常用的普通临床护理干预方式,在实际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将常规护理模式与循证护理方式进行对比,而且经过临床实践研究数据表明,循证护理患者的整体优势更加的突出,而且患者自身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更高,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当中的相关并发症明显更低,除此之外,患者自身对于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同样更高。在循证护理方案制定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建立在以相关科研成果作为基础,并且需要充分的结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患者自身的基本状况,除此之外,还应该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制订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18-19]。
循证护理的制定以患者作为工作中心,强调了医疗工作中患者的主体地位,更侧重于个性化、整体性的护理,可不断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并且,循证护理的应用也可以辅助提高抢救和治疗的效果,更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20]。
本研究两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方面的对比,干预组好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对比,干预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整体的抢救成功率,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另外还能有效提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并且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