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菊(甘肃省古浪县大靖第二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很容易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环境下滋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育。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状况,学校正积极以留守儿童为教育对象,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亟待采取科学、可行的对策,对相关问题予以解决。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复杂的,他们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都凸显出很多问题,如冷漠孤僻、自闭抑郁、自卑悲观、感情脆弱、自私任性、叛逆霸道等,对这一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归根到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各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合教育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社会主体更加侧重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帮助,而在心理帮助方面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成效;三是社会各主体在开展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还有待与时俱进地优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团体组织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力量,它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加大与社会各团体组织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合作,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联合教育。
其一,农村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各级政府部门进入学校调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各级政府部门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发育问题,并与教师合作解决问题。例如,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财政支持,或者为其提供“法制进校园”的各种案例材料,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使其了解自己应该遵守的规则,促进心理健康发育。
其二,农村学校可以与妇联部门、团委部门等团体组织合作,让留守儿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的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接受不同主体的关爱,弥补情感缺失。
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农村学校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让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家庭教育的权利,获得来自家庭的更多的关爱,弥补情感世界中最重要的亲情缺失。在这方面,农村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网络,用网络搭建起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让无法在家陪伴留守儿童的家长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
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其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不可取代的价值,使其有意识地增加对孩子的亲情关怀和学习关怀,带着爱心和耐心与孩子进行沟通,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由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家长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亲子活动可以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作为主题,在亲子互动中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使其有勇气走出不良的心理困境。
农村学校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教师要引入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塑造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情感。首先,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里渗透积极心理文化。例如,在学校走廊、黑板报、橱窗等处设置有关积极心理健康的名言、名人故事等内容,让留守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隐性积极心理文化的熏陶。其次,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开设积极心理课程,让留守儿童学习有深度的积极心理知识,塑造留守儿童的积极人格。最后,教师要带领留守儿童参加到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例如,结合“阳光运动”的体育主题,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从生机澎湃的阳光体育锻炼中学习积极心理健康知识,也让留守儿童在健康的体育休闲时光中消除负面心理情绪,实现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
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发展问题,学校、家庭和其他社会主体均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并通过各方联合教育,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健康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