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亮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永宁小学,甘肃 平凉 744600)
问题是学生展开数学探究的起点,也是数学学科的核心与灵魂.问题解决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追问则是对问题的有效补充与深化,是对问题再次解决的过程,也是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更加高效高质.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追问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意识到追问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设计符合思维活动特征的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改善数学课堂的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追问可以帮助学生彻底弄懂某一问题,还能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内心想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展开追问时必须要明确目标,否则数学课堂便会因为没有确定目标而出现“放羊”现象,造成课堂时间的消耗.所以设计的追问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喜悦之情.
数学教师在设计追问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回答问题的能力,否则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将问题进行分层:首先,增加新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数学背景;其次,重复问题题干,对关键字词的阐述可以加重语气;最后,分解问题,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部分,在环环相扣的追问之下,让学生领略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师在数学课堂展开适量的追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要注意一点,追问的内容并不是多多益善.教师在设计作业问题时,要充分结合教学中的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在关键内容上展开追问,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那些没有目的的追问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混淆,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师生共同解决数学问题,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经常发生的对话,而追问是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二度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他们展开对知识点的深度思考.适当的追问可以为数学课堂锦上添花,将原本平淡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神奇与生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尤其是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之下,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高效的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之后,其自主思考意识也会不断提升,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拓展思路.
课改明确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如果数学教师仅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告知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那么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追问将概念产生的过程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他们在学习概念时便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他们数学思维的提升自然而然也就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可以展开合适的追问,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对知识点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狭隘,他们经常将最终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且没有足够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仅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理论知识,没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与学生展开良好的互动,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枯燥.如今虽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并未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开教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无法发挥现代化资源的最大价值,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学生在理解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互联网中有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并不需要认真备课,在教学时只需要播放网络教学课件即可.但是互联网仅仅是教师展开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不能长期仅依赖网络资源,仍然需要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要将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但是目前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教师展开教学的方法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掌握各种知识点.
有一部分教师在展开网络化教学时不能将知识点与互联网资源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无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当合理把握课堂进度,不能形成本末倒置的思想.如果教师在整节课中都播放多媒体的相关知识,那么学生可能会过度沉浸在多媒体中,导致无法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理解起来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错误,帮助他们找到出错的根源.学生自主发现思维偏差,可以更好地改正错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判断,找出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在纠错与反思中走出思维的误区,从而回归到对教材知识的正确认知上.
比如,在学完“百分数的应用”这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甲厂人数的20%与乙厂人数的40%哪一个比较多呢?为什么?此时相信有学生会回答:因为40%大于20%,所以乙厂人数一定大于甲厂人数.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说不一定.此时教师可以展开追问:仅仅凭借40%与20%这两个数据就可以得出最终结果吗?它们对应的单位“1”是相同的吗?此时有一名学生说道:它们所对应的单位“1”是不同的,甲厂人数的20%是把甲厂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乙厂人数的40%则是将乙厂人数看作单位“1”,由于我们并不知道甲厂与乙厂具体的人数,所以并不能判断哪个人数比较多.再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0.3米是多少分米呢?学生很快回答是3分米.那么0.3元是多少角呢?学生回答是3角.那么0.3时是多少分呢?此时有学生脱口而出是3分,还有一部分学生说这个答案是不对的.此时教师可以展开追问:为什么0.3米等于3分米,0.3元等于3角,0.3时却不等于3分呢?相信这时学生才会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进率,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元和角之间的进率也是10,但是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利用这一连串的追问,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知识盲区,从而突破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之后,教师展开适当的追问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回归正确认知,还能将课堂氛围生动化.当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他们存在的误区是对单位“1”认识不够明确;当学习小数的意义时,他们对于进率存在错误的认知.教师通过恰当的追问能够帮助学生摆脱错误的思维,从而掌握正确的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教材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比较关键的概念,而这些概念是学生展开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他们只有充分掌握基础概念才能更深入地学习.所以教师围绕重点概念展开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提炼关键概念中的要点, 并从这些重点出发展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关键概念的教学水平.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几何元素作为着手点展开讲解,通过对比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几何体,挖掘它们中关键的几何元素,从而展开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追问,引导他们对相关概念展开深度思考.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中都包含顶点、面和棱三个基本几何元素,且不同几何元素的关系与个数也是重要的思考维度.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概念的学习之后,可以让他们整理长方体与正方体中顶点、棱和面的个数,并且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最终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表格的形式.当学生对上述概念整理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追问以下两个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什么都有八个顶点?为什么它们都有12条棱?这两个问题都是对顶点和棱这两个基础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教师对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追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关键概念展开深度的思考,引导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仔细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增进他们对基础几何元素的认知与理解,培养他们展开深度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最终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展开追问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在失误之处展开追问,在矛盾之处展开追问,在薄弱之处展开追问.但是有时在没有疑问的知识点处展开追问可能会使得教学过程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不但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而且能够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猴王分桃子的故事,对除法算式中除数、被除数的变化规律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大量的教学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最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是不变的.那么在教学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动物园里举办联欢会,大象将11千克香蕉分给了两只小猴子,将44千克香蕉分给了八只小松鼠,将22千克香蕉分给了四只小鹿,你们觉得哪只动物平均分到的香蕉是最多的呢?此时学生列出算式11÷2 ,44÷8 ,22÷4,观察这三个算式,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发现每只小动物分到的香蕉是一样多的.此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对每个式子展开具体的计算,结果还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解决吗?虽然每只动物最终都能得到5千克香蕉,但是余数是不一样的.此时教师可以展开追问(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商不变的性质可以用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吗?此时有学生说:“虽然商一样,但是它们的余数是不一样的,不能进行比较.”还有的学生说:“虽然它们的余数不一样,但是11千克平均分给两只动物与44千克平均分给八只动物,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每只动物得到的是一样多的.”教师通过类似的追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深入探究,从而拓展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外的风景,自然而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善于观察每一名学生的意外之举,善于捕捉每一名学生思维的不同,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对此展开适当的点拨,在学生认知的意外之处展开追问,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学习“比大小”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如下题目:比较21+13与25+13的大小.通过观察,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都是分别计算出两个算式的最终结果,然后进行比较.此时有一名学生迟迟没有动笔,仿佛在认真思考些什么,很快这名学生举起手回答:“我并没有计算这两个算式的最终结果,但是也能判断大小.”其他学生都非常诧异.此时教师可以趁机展开追问:如何比较呢?学生讲道:“这两个算式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有加数13,只需要比较另一个加数的大小便能判断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因为21小于25,所以21+13是小于25+13的.”此时教师可以展开总结:“没错,两个加法算式在比较大小时可以忽略算式中相同的部分,仅比较剩余的部分.”按照这个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比较12+13+9与12+13+6的大小,相信他们很快便能得出最终结果.在数学课堂中,有时看似平平无奇的一道数学题,可能意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大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综上所述,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碰撞,提升他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在这里要强调一点,新课改明确提出,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如今的教学课堂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做好组织者的角色,对教学课堂展开有效的调整.